登录 注册 下载

不忘初心和使命 引领金融实践与创新

00

在五道口创立逾四十载,并入清华大学十周年来临之际,恰逢《清华金融评论》第100期出刊。《清华金融评论》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办刊具体工作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负责。自2013年11月创刊以来,《清华金融评论》始终坚守办刊初心与使命,坚持追求高质量的文章内容,持续引领金融实践与创新,坚定打造高影响力的传播路径,立体化诠释政策解读与政策建言。

坚守办刊初心与使命,顺势而为开创新局

峥嵘岁月,斗转星移。在五道口创立逾四十载,并入清华大学十周年来临之际,恰逢《清华金融评论》第100期出刊。秉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坚持“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的办学使命,《清华金融评论》始终坚守“建言金融政策,引领金融实践”的办刊初心与使命,努力朝着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的目标发展。

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创新;从1到100,是跃迁到更高的数量级。《清华金融评论》凭借内容的深刻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以及探索通过智库化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步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金融业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已荣膺多项行业荣誉。2021年,《清华金融评论》“金融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组文入选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是此次唯一入选的金融期刊。同年9月,《清华金融评论》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中国知网遴选的《智库期刊群(1.0版)》。入选期刊可被认为是智库研究的代表性期刊,此次仅有两本金融期刊入选《智库期刊群(1.0版)》。此外,《清华金融评论》已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年度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清华金融评论》坚持以追求高质量的文章内容为核心,紧握读者和作者两个关键支撑,持续打造高影响力的传播路径。

坚持追求高质量的文章内容,持续引领金融实践与创新

多年来,《清华金融评论》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通过深入研究、精心策划、严密组织选题和约稿,形成深刻而通俗、前瞻又落地的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内容。截至2022年3月,《清华金融评论》杂志已累计发表了各类文章3500余篇(不含增刊),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章特色,实现了深刻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清华金融评论》刊发的文章既有前瞻性,又不是纸上谈兵,且往往能既精准又先发地引领金融实践;对思想性的严格追求内化于心,而在形式上并不刻意炫耀复杂的理论与令人生畏的计量模型,无需臃肿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在语言的表述上,力求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内涵丰富,深入浅出。

《清华金融评论》在内容上采用封面专题与固定栏目及特色栏目相结合的模式。每期封面专题紧跟时事热点,以当前经济金融领域中某项重大政策实践、重要进展、重大创新、前沿发展、热点话题等为主题,邀请权威专家担任轮值执行主编,组织多位专家针对同一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撰文,做权威解读,献务实良策。《清华金融评论》的固定栏目分别聚焦宏观经济、央行与货币、银行与信贷、资本市场、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国际,特色栏目则包括论文故事汇、道口研究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实现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把脉经济运行逻辑,《清华金融评论》多次策划封面专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十三五”伊始,《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1月刊封面专题即聚焦“十三五”开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5月刊封面专题以“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为主题,就如何做好应对疫情持续冲击的最充分准备建言献策。 “十四五”开局之际,《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4月刊封面专题以“开局‘十四五’ 迈向新征程”为主题,为推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除封面专题外,“宏观经济”栏目也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解读宏观经济政策,预判宏观经济趋势,围绕诸多重大宏观问题提出过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前瞻性判断,“疫情下经济恢复的几个特征事实”“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等文章回应市场关切,解释了经济运行规律,引发热议。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央行平衡好多项调控目标形成了挑战,宏观审慎制度建设、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等成为热议的话题。围绕这些热点,我们进行积极探讨。2013年11月《清华金融评论》试刊号即以“利率市场化渐进”为题展望了利率市场化的前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的重大制度创新。2015年适逢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施行,当年5月刊《清华金融评论》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安全网的里程碑”为主题就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解读。近年来全球已有几十家央行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计划,2022年3月刊 “解码央行数字货币”的封面专题,为读者打开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丰富想象空间。“央行与货币”栏目也常年解读中国和全球主要央行政策动态,聚焦货币政策和外汇市场,“人民币加入SDR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货币当局为何要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等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银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清华金融评论》也长期跟踪此话题。比如,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和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带来了挑战,2014年7月刊封面专题对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进行了深入分析。2018年9月刊则探讨了银行业如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挑战,实现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变。再比如,中小银行的发展满足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也积累了一定风险,2019年11月刊封面专题就聚焦“中小银行风险防控之道”。其中,“多管齐下 构筑中小银行风险防控体系”“从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审视中小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等文章深入剖析中小银行领域风险,为防范中小银行风险敲响了“警钟”。同时,“银行与信贷”栏目侧重国内外银行业政策与实践研究,论证银行的最前沿趋势。“建立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关于借鉴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经验的思考”等文章剖析了银行业对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探索和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迈入更加开放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清华金融评论》也多次策划封面专题,为完善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言献策。2015年6月刊《清华金融评论》探讨了新三板的发展;2018年5月刊探讨了如何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6月,适逢科创板正式开板,《清华金融评论》当月封面专题就回顾了科创板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021年11月,恰逢北交所开市,当年11月刊《清华金融评论》封面专题探讨了全球典型交易所的发展模式、制度创新等;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2021年9月刊我们探讨了如何以注册制改革为重要着力段,深化改革,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是成熟市场国际市场重要的金融产品。2020年12月刊封面专题以“推动REITs试点 助力双循环”为题,为我国公募REITs试点保驾护航。同时,“资本市场”栏目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动态、改革与监管,探索股市、债市、期货市场的发展。“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现况与监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风险探析”等文章探析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财富管理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融资、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12年以来,我国资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清华金融评论》一直高度关注资管领域话题,先后出版了数期与资管领域相关的封面专题。2016年9月刊封面专题为“大资管理性回归”;2018年4月“资管新规”颁布,当月封面专题就聚焦“大资管‘疏堵结合’回归本源”。2021年12月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2022年1月刊封面专题以“未来已来 构建资管行业新格局”为题研判资管行业的新形势,助力资管行业乘风破浪、向阳而生。“财富管理”栏目聚焦海内外资管机构的实践,透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的财富管理微观实践。“保险科技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展望”“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创新模式与前景展望”等文章都引起了较大的行业反响。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风起云涌,金融科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存在未知的风险,并给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为探讨此话题,《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4月刊封面专题以“区块链:技术重构金融?”为题,回答技术能否重构金融的“时代之问”;2017年8月刊封面专题探索了金融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方面的机遇与挑战;2018年3月刊考察了监管科技如何为金融新生态保驾护航;2019年5月刊聚焦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同时, “金融科技”栏目分析金融科技焦点问题,分析金融科技公司运营模式、风险控制手段及法律法规条例等,其中,“大数据应用:不能以牺牲个人数据财产权为代价”一文提出,明晰产权是建立数据流通规则和秩序的前提条件,为大数据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区块链技术本质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等文章洞悉金融科技领域前沿热点,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知网获得了很高的下载量。

他山石可攻玉,国外的金融实践或许能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清华金融评论》积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撰稿,加快国际化步伐。2014年5月刊封面专题“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和2014年8月刊封面专题“养老金体系改革与国际借鉴”从不同角度吸收借鉴了外国金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8年7月刊封面专题深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影响,并对中国应对策略和长期对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此外,《清华金融评论》多次以封面专题形式介绍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先进方法和案例应用。比如,2020年9月封面专题“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中,“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的意义、方法和推广”一文被《新华文摘》收录。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简称SPAC)是2020年境外资本市场中一道“靓丽风景”。2021年7月刊封面专题探讨了SPAC的运行机制、制度优势及潜在问题以及相关影响,这比2022年1月中国香港市场正式推出SPAC早了整整半年。“国际”栏目聚焦国际重大政经事件,偏重从经济、金融视角进行解读。在这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解读了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路径,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特·霍姆斯特伦(Bengt Holmstrom)回答了“什么是‘好的金融’”。

《清华金融评论》还设立了特色栏目。其中,“论文故事汇”探寻最新的论文创作故事,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国内外金融学核心期刊上最新或经典的论文。“道口研究”栏目提取五道口优秀研究成果,萃取五道口学术研究精华,深入剖析金融前沿话题。这两个特色栏目学术性突出,体现了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学术研究上的执着探寻、勇攀高峰。

坚定打造高影响力的传播路径,立体化诠释政策解读与政策建言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清华金融评论》实现了传播路径的四个布局性转变:一是新媒体矩阵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转变。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等原有平台继续维护并推送内容。其中,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26万,头条号关注人数约25万人。同时,2021年开通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兴新媒体平台,为杂志扩大读者范围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会议活动实现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至今,共计举办活动202场,其中线下168场,线上34场,累计参与读者近千万人次。持续打造“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区域峰会、全球基金与量化投资论坛、道口形势分析会、读者见面会、金融大家评五大品牌活动影响力。三是实现平面媒体向智库型媒体的转变。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推出基于客观数据的中国基金风云榜和中国银行业排行榜,承接多项课题研究和咨询业务。四是实现单一格局向立体格局的转变。为了解决读者难以读懂金融专业文章的痛点,探索建立知识付费体系,推出正统的金融普及教育学习平台——以线上为主的金融微课堂和以线下为主的金融讲习所。

坚决贯彻落实“五化”目标,努力向智库型全媒体迈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国金融业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围绕金融业新发展格局,以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开放为原则,蹄疾步稳地推动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站在创刊一百期交会点上展望未来,《清华金融评论》未来的100期,乃至更多的百期,唯有把握和顺应金融改革发展的时代大势,坚守办刊初心和使命,响应时代之问,强化时代担当,始终坚持建言金融政策、引领金融实践的初心使命,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前行。我们要进一步围绕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经营数字化的“五化”方针积极探索,丰富杂志内容,提升杂志质量,把《清华金融评论》建设成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为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编辑/孙世选)

39

40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