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引领货币新时代

fm1

随着技术的变迁,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化,内涵也不再囿于货币金属论,延展到信用货币、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等更广义的货币层次。当前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笼罩在数字货币这一新型货币之上的面纱被徐徐揭开。

根据是否由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可分为私人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对于私人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及相关部委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和2017年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明确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在我国“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更似一类特殊的虚拟商品。2018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会议报告进一步将私人数字货币定性为加密资产(Crypto Assets),这一定性后续被国际监管组织和央行广泛采纳。

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将私人数字货币细分为特殊的商品、支付工具、证券或数字资产,分别从资产交易、支付、税收、初始代币发行(ICO)、反洗钱、反恐怖融资、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等各个方面,对其交易、使用和流通进行规范与监管。而近几年来,寻求价值稳定的私人数字货币逐渐成为热点,并随着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集团和脸书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加入逐步走向高潮。

反观央行数字货币,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也已开展积极探索。我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开展较早。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便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论证其可行性;2016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并开展了原型试验。2016年之后,学术界和各国中央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2017年,美国学者科宁(Koning)根据是否基于央行账户,提出央行数字账户(CBDA)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概念。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一篇报告根据是不是可以广泛获得、是不是数字形式、是不是中央银行发行、是不是类似比特币这种技术产生的代币四个维度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判别和分析。在此期间,英格兰、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和日本等国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实验和研究则对底层技术、是否付息、隐私保护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未来3年中,发行零售型CBDC的中央银行可能将覆盖世界五分之一人口。

顺应这一趋势,本专刊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广泛、深入地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定位、设计、标准、机理和影响,及其与现金、私营支付工具、金融稳定、金融普惠、货币政策、货币国际化、数字金融、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专家学者们的探讨主要基于现有的公开材料,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解读仅是一家之言。各专家学者对数字货币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刊的目的不在于对数字货币相关争议下结论,而是希望通过各方观点的碰撞,为读者打开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想象空间。

2月8日,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The Hollywood Fix录制的视频中表示:“很有可能地球未来的货币就是加密货币,但最终会是哪一种呢?有可能是多种加密货币并存吧。(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cryptocurrency is the future currency of Earth, but which one is it gonna be? Maybe it is gonna be multiple.)”这是有趣的一家之言,未来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