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王勇:以创新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陕文投集团的金融创新实践 | 封面专题

文/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
707 views

20201206183107

近年来,各地在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介绍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围绕传统金融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用、产融结合打造生态以及构建文化金融新业态三个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并从政府和文化企业的角度,对完善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金融的依赖。自2010年中央和国家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于鼓励支持金融与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文投”)作为我国成立较早的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平台,过去10年积极探索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围绕传统金融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用、构建产融结合的文化企业生态以及打造文化金融新业态三个方面推进创新,实现集团自身融资累计近600亿元,文化金融企业和文化金融创新业务实现利润超过7亿元。陕文投集团还通过文化金融手段支持各类文化企业数千家,探索了一条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文化金融创新发展的宏观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过去1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始终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9个百分点左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9年的2.75%增加到2018年的4.48%,这与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3年以来,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21家主要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为16.67%,而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为13.69%,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平均增速高于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98个百分点。除了传统债权工具,股权投资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1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通过私募股权融资、上市首次募资、上市再融资、信托、新三板融资、众筹渠道总流入资金为2074.88亿元。《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9)》统计,2017年至2018年,我国共有58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资金规模达到692.56亿元。

2015年至2017年是文化金融发展的调整期,从2015年之前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稳定发展。其中原因既有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文化产业自身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有金融监管趋严的外部因素。从银行贷款余额增速来看,21家主要银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虽然还在增加,但是年均增速却从2014年的36%下降到2017年的5.17%;在股权融资方面,2018年有20家文化企业上市,较2017年减少18家;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额从2016年的1049.94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529.8亿元。总体来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成果显著,但是近几年来融合创新的规模有萎缩的趋势。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文化金融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金融匹配度低,是由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征决定的。第一,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金密集型,属于高风险产业,不受风险偏好中下的金融产品青睐。第二,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属性,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资产在银行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也难以得到银行认可的信用保证。第三,大多数文化企业缺少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加之文化产品的非标准化特点,价值实现相对滞后,使得金融机构包括投资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以致望而却步。第四,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构建不完善,缺少对文化资产的价值评估、风险评估、保险、再担保等环节。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市场的发育相比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大国还很不成熟,这些都构成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的障碍与瓶颈。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尽管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地方政府,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以及风险补偿方面,以政策、担保基金、补贴资金等方式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并未解决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陕文投的文化金融合作创新实践

近年来,各地在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陕西作为全国文化大省,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地处内陆,区域文化产业和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实现追赶超越,同时也为了实现自身融资造血的发展需求,陕文投围绕传统金融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用、产融结合打造生态以及构建文化金融新业态三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强化与金融系统合作,探索传统金融工具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用

传统金融工具和体系的发展和衍生,与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关系密切。但是中国文化产业标准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对接困难重重。由于银行和金融机构不了解文化项目的运行方式以及文化资产的内涵价值,陕文投在发展初期也被“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以及“长投短贷”等问题制约和困扰,调整自身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一度成为陕文投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为破解这个难题,陕文投与多家银行建立稳定交流沟通机制,让银行风控人员前期介入文化项目策划、论证和立项,全程跟进项目投资和投后管理,并与金融机构联合攻关创新。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了解文化项目的投资运营模式,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境内融资、境外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创新运用于文化企业,构建了涵盖银行、信托、证券、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境外市场等全方位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将文化项目特征与金融产品的需求相结合,设计贴合文化产业特征、成本更优的新型金融产品。例如陕文投将国开行的棚改贷款与韩城古城保护开发涉及的居民安置项目相结合,实现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文化古城保护开发;陕文投在2019年设计并注册发行了交易商协会首单“红色中票”,直接支持了红色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

二是创建金融企业,构建产融结合的文化集团发展生态

文化企业作为具体的产业实践者,其在产业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运营经验,使其较之传统金融或投资机构,能够更好地识别文化企业和文化资产的风险,这是国有文化企业跨界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先天优势。受限于金融持牌机构较高的进入门槛,目前国有文化企业大多以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载体,以债权和股权为主要工具,构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在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金融利润反哺文化主业、围绕文化主业构建产业生态圈等多重发展目标。

陕文投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内起步较早,从最初单一的小贷、担保,逐步发展到涵盖文化信贷、融资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权交易、版权交易等10余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的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为陕西全省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也实现了对集团主业利润的高效反哺。文投小贷公司、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通过债权、增信等方式,累计为超过3000家文化小微企业提供了20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文化科技企业、数字文化消费信贷等新的融资、消费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助推文化科技企业成长和文化消费信贷繁荣。

股权投资、债权服务与产业协同的相互融合,不仅提高了投资收益、降低了投资风险,更构建了以陕文投主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为文化主业嫁接优质产业资源。2017年投资美豪酒店时,美豪酒店年收入仅1亿元,门店数不足20家。通过债权融资支持和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末,美豪酒店门店数突破1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6亿元。通过引入美豪酒店经营管理陕文投韩城酒店,则直接提高了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率。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培育发展文化金融企业,构建自身的造血机能,形成文化集团良好的产业生态。

三是文化金融融合创新,培育文化金融新业态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独特的产业特征使得必须在风险可控的框架下,创新与其运行规律更加适应的文化金融产品,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陕文投从自身产业实践入手,结合前沿科技进行基础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金融新业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金融创新。

艺术品真伪鉴定和评估的科学量化,是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关键。陕西文交所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书画艺术品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系统,并将其作为艺术品金融的核心风控手段。在此基础上推出的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累计为300余幅书画作品提供质押融资服务,为藏家盘活了超过10亿元资金。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和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将大数据分析引入版权评估系统,深入挖掘影视创作规律,将影视剧投资的风险定量化,为版权交易提供价值分析的基础支持。目前中心代理了数十家影视公司的版权超过12000部,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

2017年初,陕文投集团成立了文化金融控股集团——陕西文化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提高文化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平台。陕文投的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国有文化投资企业的市场能动性,构建起一个联通文化产业资源、政策资源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平台。一方面,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文化金融提供了风险控制的经验和基础,文化投资带动的文化项目与产业集群为文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文化金融又反过来为文化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资金融通,帮助企业进一步成长,降低产业投资风险,使投资、金融与产业有效互动、互相促进。

加快推动全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对文化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负面影响。近期中央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对文化产业必将产生更大的需求。无论是从文化供给侧改革还是文化企业纾困的角度而言,一个健全的文化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作为产业政策制定者,文化企业作为产业政策的执行者和市场参与者,都需要在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文化金融的问题核心在风险。过去出台的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更多地关注于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增加供给,但是对文化金融的基础设施关注相对不足。要把包括文化企业大数据库和艺术品资产、版权等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确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推进科技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应用,把大数据等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纳入“新基建”领域,构建新的信用和资产评估体系。

二是进一步增加政策供给。文化金融的创新发展面对着经营和监管双重风险,缺乏产业政策的有效供给,容易导致市场失灵,使文化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通过加大贴息、贴保的力度,特别是将风险补偿的覆盖面从传统金融机构扩大至文化金融企业,可以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提高文化金融产品的供给积极性。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对文化金融创新的“容错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文化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增强文化产品的可交易性。此外,择机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试验区,以政策先行先试为依托,开展文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鼓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活跃文化产品交易,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政策试验田与产业资源库。

三是加大对文化金融的税收支持力度,调动各类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收回借款人相应文化资产以抵偿债务的方式。但是现行税法对以物抵债视同销售缴纳相关税费,实际执行缴纳税费高达35%,极大地制约了文化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目前文化金融企业在增值税等方面并无倾斜与优惠。对于艺术品、版权等资产,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缺少进项发票,税负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流动性不足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以优惠税率刺激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金融领域,这样才能壮大文化金融规模,服务更多文化企业融资需求。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0月刊,2020年10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谢松燕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