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盛和泰:以保险功能有效发挥助力突发疫情应对 | 封面专题

文/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
941 views

20200619164914

 
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为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指出,应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治理功能,有效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并应持续推动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功能,助力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共同努力。而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保险应发挥其自身独特作用,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保险可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促进绿色消费价值取向的形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动能培育、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源头减少或消除突发疫情发生的风险;保险可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功能,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为农产品稳产保供和春耕生产筑起风险防范堤坝,从而减轻突发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较大冲击;保险可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功能,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助力智慧医疗研发、绿色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提升突发疫情防治能力;此外,保险还应持续推动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功能,助力稳定政府财政支出预期并优化支出结构、助力凝聚起全社会抗击巨灾风险的合力、助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从而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保险社会治理功能,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突发疫情风险

近年来,突发疫情愈加频繁,疫情发生间隔逐年缩短。有研究表明,对自然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物界自然平衡紊乱是导致突发疫情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或者减少突发疫情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发挥保险这一市场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功能,能够促进绿色消费价值取向的形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动能培育、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从源头上消除或者减少突发疫情发生风险。

第一,促进绿色消费价值取向的形成。通过保险机制对消费者的正外部性进行增益性补偿,能够引领公众养成绿色健康生活习惯,促进绿色消费价值取向的形成。如在“吃”的方面,推动将保险纳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可为高品质食品提供品质“背书”。在“住”的方面,引入保险机制为绿色建筑增信,向购房者提供建筑绿色节能性能保证,可有效解决购房者“溢价购买却不能获益”的担忧,用市场力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在“行”的方面,可通过设计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产品,基于排放标准提供优惠费率;推行UBI车险(驾驶行为保险),按行驶里程计费;设计共享汽车保险产品,完善共享汽车风险管理机制等,引导更多的人绿色出行。

第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动能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功能,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动能培育。比如,通过费率杠杆加大传统高污染企业运营成本,淘汰落后产能,用市场手段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如,在培育新兴绿色发展动能方面,可通过关键机器设备保险、专利保险等科技保险,提高科技企业抗风险能力;可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降低试错成本;还可通过为关键科技研发人员提供定制化、高保障的健康、医疗和意外保险保障服务,激发其创新活力等。

第三,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险是一种有效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绿箱”补贴机制。比如,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有机肥料的使用进行挂钩,能够通过利益驱动引导农民更多地使用环保技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再如,通过构建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可有效破解分散养殖经营方式下农村养殖户将病死畜禽随意丢弃的“老大难”问题。在浙江,保险机构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作为生猪保险理赔的前提,当地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险作为天然绿色工具,能够通过有效的风险咨询、预防、控制进行风险减量管理,进而降低社会风险偏好,减少整体社会风险的暴露,增加消费者剩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近年来保险机构主动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和风险提示,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再如,针对森林自然保护区附近人畜被野生动物伤害,庄稼成片被毁的现象,可推出野生动物人畜伤害责任险,承保区域范围内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包括农户饲养家畜在内的财产损失。

有效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减轻突发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较大冲击

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帕累托改进效果,可降低所有参与者对未来风险的担忧成本,使少数遭受突发疫情侵袭的个体及时获得适当补偿,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风险防范堤坝,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为农产品稳产保供和不误春耕生产夯实基本保障,从而助力减轻突发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较大冲击。

第一,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风险防范堤坝。面对疫情,各保险机构拓展保险产品责任,简化理赔流程,降低理赔标准,向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赠送保险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余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将400余款意外险和疾病险责任范围扩展至包含新冠肺炎导致的身故、伤残和重疾的赔付(截至4月10日,国内保险行业抗疫专属理赔累计已达176739件,累计赔付金额3.47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方面累计赔付2.24亿元);有74家保险公司向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疾控人员赠送意外险、定期寿险等多种保险保障,总保额超15万亿元,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起风险防范堤坝。

第二,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影响,2003年中国经济损失约1498亿元,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9%(2003年中国GDP为13.74万亿元)。经过17年的发展,当前国内经济总量已远超2003年(2019年国内GDP为99.09万亿元,约为2003年的7.2倍),而新冠肺炎疫情较SARS传播速度更快、感染范围更广、防控难度更大,加之当前外部风险挑战明显提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计此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远超非典时期。通过引入相关保险机制,可有效增强企事业单位抗风险能力,推动复工复产。比如,针对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可通过财产一切险拓展“营业中断保险”,在普通财产险的基础上,对经营中断造成的收入或利润损失等提供额外保障,使企业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再如,设计推出专门的“复工复产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综合保险”,重点保障企事业单位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封闭或隔离所导致的产品损失、员工工资及隔离费用的支出,为企事业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三,为农产品稳产保供和不误春耕生产提供支持保障。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做好“菜篮子”等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农险机制能够弥补农业因灾损失、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助力保障各地疫情期间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抓好春耕备耕和农业防灾减灾。研究涉农责任保险等创新产品服务,能够助力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误春耕生产。比如推出农机装备财产综合保险,提供覆盖农业机械、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以及第三责任人的财产和责任保险保障服务,确保农机损坏能够得到及时补偿和修理,确保农机伤人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赔偿,确保农机事故对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最小化,从而提高农机设备使用率,助力春耕生产。

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助力提升突发疫情防治能力

这次疫情应对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底,保险业总资产21.30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19.05万亿元,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运用比较灵活的特点,能够助力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加大智慧医疗投资力度、深化绿色新兴产业资本支持,从而提升突发疫情防治能力,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一,助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可以发现,除少数一线城市外,各地普遍存在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的情况,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各级医疗机构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对做好疫情防治构成诸多不利影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而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恰好与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追求稳健收益的属性相匹配。保险公司可通过股权基金创新、债权投资计划等形式,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保险工具相配合的投入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为国内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可持续、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

第二,助力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为险资办医典型代表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在武汉战场上作用的发挥,说明促进社会办医可有效增加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供给,更好保障人民健康,而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能够进一步助力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比如,中国人寿与首钢集团投资设立首颐医疗集团,参与首钢医院、水钢医院等钢铁系统企业医院引入社会化资本改制。再如,在山东青岛中国人保通过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条件等方式将患者引流至社会办医疗机构就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营护理机构数量从700余家发展到969家,占当地护理服务机构总数的95%,承担了98%的业务量,成为护理服务的绝对主体。

第三,助力加大智慧医疗投资力度。此次疫情防治中,智慧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华为公司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在火神山医院搭建远程医疗系统,使得专家可远程指导现场医生开展临床治疗;晶泰科技利用云计算技术,迅速对病毒感染宿主机理提供分子层面的研究,为病毒预警、防治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基础研究和数据开源支持;在美国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医生借助医疗机器人对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进行诊疗,减少了接触,降低了感染风险。而创新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能够助力加大智慧医疗投资力度。比如,某保险机构先后通过20多亿元战略性股权投资,加大对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制造、远程医疗监控、电子病历、移动医疗系统建设等智慧医疗领域的支持力度。

第四,助力深化绿色新兴产业资本支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人配送、智能制造等绿色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但作为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资本供应不足问题。保险机构可通过信用保证保险提供增信服务,有效分散和分担绿色信贷风险,促进金融资源流向绿色新兴经营主体。险资还可发挥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直接投资中长期绿色新兴项目。根据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和有关制度规定,初步测算,未来几年保险业可为绿色新兴产业注入长期资金的潜在规模累计上限达3万亿元左右。

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功能,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巨灾保险机制是以保险自身的巨灾风险管理功能为基础,辅以政府必要的引导及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和保障形成的一套综合性的巨灾保险保障制度安排,是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从全球来看,巨灾保险已成为各国综合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防范、灾害应急处理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从保险行业角度反思历次防治突发疫情的经验教训,应持续推动完善我国巨灾保险机制功能,助力稳定政府财政支出预期优化支出结构、助力凝聚起全社会抗击巨灾风险的合力、助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助力稳定政府财政支出预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国际流行划分标准,把单项灾害一次性经济损失总额大于当年GDP的0.01%定性为巨灾(我国2019年GDP为99.09万亿元,一次性经济损失大于99.09亿元的灾害可称为巨灾)。由于巨灾保险机制不完善,目前国内各级政府涉灾财政预算普遍存在“无灾钱花不出去,有灾钱不够花”的尴尬局面,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万亿元,必将对财政支出带来较大压力。通过不断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将巨灾风险及其损失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相对确定的财务安排,以保费的形式积累巨灾保险基金,可实现巨灾风险的有效转移和科学管理。对政府而言,通过事前相对确定的财政投入来支持巨灾保险机制建立,有利于缓解灾后财政安排的不确定性,稳定财政支出预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比如,2016年4月,雹灾袭击美国得克萨斯州,造成3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30亿美元的损失获得了保险赔付,占总体损失的86%,有效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第二,助力凝聚起全社会抗击巨灾风险合力。通过不断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可助力更为迅速有效地凝聚起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合力。保险机构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积累了较为成熟的防灾防损、灾前预警、灾情监控和抢险救灾技术,具有现场检查、隐患排查、职业培训、宣传教育等前瞻性事故预防的经验,能够与参保企业和个人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在灾害风险管理中起到组织和动员作用。比如,为应对洪水灾害,保险机构通过巨灾保险机制在九大江河流域建立了防洪协作网,覆盖18个省市,通过实时的灾情监测和信息共享,为动员客户抢救、转移、保护财产赢得了时间,曾经创造过相同洪水灾害而财产损失金额大幅下降90%左右的成功案例。

第三,助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巨灾潜在损失巨大,局部地区乃至单一经济体往往难以在特定时期独立承担。从风险最优化管理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可通过再保险等技术手段,从空间上将巨灾风险在国内国际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上进行分散;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准备金制度,逐步积累应对巨灾风险的储备资金;通过开发巨灾债券等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转移到海外市场,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增强全社会消化巨灾风险的能力。比如,针对前几年埃博拉病毒疫情,世界银行开发了“流行病巨灾债券”(Pandemic Catastrophe Bond),将部分流行病巨灾风险转移给全球债券投资者。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超过200亿美元的保险赔款中,过半是由美国本土以外的再保险市场承担。

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险机构还必须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保险姓保”,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社会治理功能,都须立足保险保障本源,只有不断增强保险保障功能,才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坚持科技化创新,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慈善捐献、物资流转、防疫检测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只有大力推进保险数字化发展,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发展。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只有不断优化市场结构、改善经营理念、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5月刊,2020年5月5日出刊,编辑:秦婷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