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银行业尤其是创新型互联网银行的定位和功能做出展望,认为其应坚定普惠金融定位,且借助简单、高效、坚实、开放的金融科技能力,从补位者向引领者进阶。同时,各家创新型银行应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打造“开放银行”,共同构建金融科技开放平台,通过平台化的模式赋能给广泛的互联网场景,形成更广泛的网络效应,共同为用户营造触手可得的智能普惠金融新生态。
银行业是历史悠久的行业,通过经营信用和风险对社会资金融通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银行业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几家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被寄予了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深远期望,也成为业内以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新战场。可以说,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当下,未来银行业要放弃“财大气粗”的“土豪”形象,回归服务业本质,让服务下沉至更普惠人群,拓展信贷可得性,让普惠回归简单,金融回归本源,守牢风险底线,切实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之路。
坚定普惠金融定位 从补位者向引领者进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金融天然有着供需不平衡的特性,广泛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如何补位甚至引领发展普惠金融,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一项公认的难题,也是赋予银行业尤其是创新型互联网银行的历史使命。创新型银行在牢记其本质是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服务业的同时,应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使得服务更下沉,更普惠,让百姓乐享简单可信赖的金融生活,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贡献一份力量。
但目前而言,普惠金融存在着供给侧高成本低效率的现实问题。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向激励的监管政策引导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本质是在供给侧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现实问题。一是信用体系不完善,对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村低收入及贫困人口缺乏有效洞察,甚至存在观念和风险偏见。二是普惠定位不准确,风险定价和收益不匹配,容易把普惠金融定位为“烫手山芋”,导致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可持续性。三是服务模式和技术迭代不及时,基于线下的获客和风控模式不能有效满足长尾客群的金融需求,且获客成本高。
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尤其是更轻型化的互联网银行,大多都聚焦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等普惠客群,满足消费性和经营性资金需求,同时致力于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存款和理财产品,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平等、适当、价优的普惠金融服务。且借助简单、高效、坚实、开放的金融科技能力,使得互联网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有着三大优势:一是体制机制优势,没有传统银行严格的条线管理和层层审批机制,也意味着互联网银行机构更为扁平化,效率更高,更为市场化和智能化,因此金融科技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二是金融科技优势。各家互联网银行的核心优势即为金融科技的优势,且有所不同侧重,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更为先进,有的消费大数据处理技术更为完善,也有的以电子商务数据的沉淀和征信手段的累积见长,这些技术都是不断打磨获客、账户、风控等核心能力的根本,而目标则是降本增效,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三是互联网生态优势。借助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生态和金融科技能力,互联网银行在普惠场景和生态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这三大优势使得创新型互联网银行有可能将来从普惠金融的“补位者”向“引领者”进阶,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普惠金融新生力量。
比如,百信银行坚持“为百姓理财,为大众融资,依托智能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同时,坚持市场化、差异化和智能化发展,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传统银行服务薄弱和未触达的空白领域,全行业务定位均为普惠金融服务,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依靠金融科技和生态优势,百信银行可以高效触达广泛的普惠客群,目前初步构建了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融资、财富管理等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消费金融领域,主打具有典型普惠金融特征的小额高频、秒批秒贷、纯线上、纯信用消费贷款,用户也从一二三线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扩展和下沉到三四五线以下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目前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超过50%,近三成以上的用户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服务,专科及以下学历用户占比超过70%,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达71%,有效拓展了传统银行难以解决的信贷可得性的边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小微金融领域,百信银行推出的无抵押、纯线上、纯信用的个人经营贷款服务,提高审批速度,实现几十秒就可以提款到账,可以解决更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短、小、频、急”的资金周转难等问题。
构建金融科技共享平台 打造智能普惠金融新业态
随着中国金融科技市场在国际上的引领性发展,金融科技的内涵和外延也一直在丰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为本,科技为器,金融和科技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被赋予了重塑未来银行业的新动能。银行业一直是金融数字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力量,但始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曲折前进。而对于互联网银行而言,少了传统银行业构架的条条框框,金融科技的优势得以凸显,在此背景下,各家创新型银行应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打造“开放银行”,共同构建金融科技开放平台,通过平台化的模式赋能给广泛的互联网场景,形成更广泛的网络效应,共同为用户营造触手可得的智能普惠金融新生态。
首先,打造全云化的IT架构,为构建开放共享、共赢互惠的金融生态夯实基础。金融云体系架构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可扩展性的前提和有力支持,打造科技和数据双轮驱动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体系是创新型互联网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基于全云化的架构体系,创新型互联网银行不仅能够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与市场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开放共享、共赢互惠的金融生态,也能有效缩减创新成本与周期,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以百信银行为例,创立之初即重构银行底层技术结构,在架构规划伊始就明确整体分布式和去IOE的目标,坚持走开放共享的IT建设道路,兼收并蓄互联网优秀开源成果,体系化打磨安全可控的金融云体系架构。在IT架构上,采用互联网主流的分布式架构,融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银行即服务”架构体系。在IT实施上,采用百度云技术,打造私有金融云基础设施,实现“大中台、轻外围”的全业务系统分布式架构。
其次,构建实时在线的数据体系,为数据驱动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全面支持。数据是互联网银行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未来发展上限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传统银行,以数据驱动业务创新是互联网银行快速迭代进化的精髓和实现智能金融服务的基础。为此,各家互联网银行自立行以来就充分考虑如何落地“数据驱动”战略,使数据真正成为其核心能源,树立“数据即资产”理念,加强数据源的拓展和治理,为普惠金融的下沉与延伸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百信银行搭建基于Hadoop生态的云端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自主研发流式计算平台AiStream,解决离线大数据和近线大数据实时融合处理等技术难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在线风控体系,并应用模糊匹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新型算法,支持响应、申请、反欺诈、定价等模型决策,实现贷前、贷中和贷后精准高效的风控应用,为高质高效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强力保障。
最后,锤炼核心能力,为实现智能普惠金融新业态提供根本保障。社会大众的普惠金融需求,本质是对生活场景服务的需求。为更好地把握市场时机、提升用户服务能力,创新型互联网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自身核心业务能力,形成差异化核心竞争力。而稳健的风控技术能力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能力应是大家共有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风控技术上,风控是银行业务之本,各家银行应结合大数据和AI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风控能力,精准识别和防控各类风险,保障用户财富安全,提高用户满意度。再如,服务是用户价值之泉,各家创新银行应基于“智能银行即服务”的用户服务理念,搭建区别于传统银行用户增值服务的智能服务体系,为更为广阔的C端用户提供智能用户服务和金融产品,为B端企业提供风控、金融产品等微服务,并通过把智能服务能力打包、模块化,为合作伙伴进行输出赋能。账户是触达用户之手,在这两项共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有能力的互联网银行还应构建“智能账户”的核心能力,围绕智能、开放和合规,打造超级智能账户体系,聚合多类金融业务和各种用户权益,为用户提供多账户一体化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生活场景的需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的实现不仅提供了可实施路径,更赋予了充分的想象力。
展望未来 构建开放共生的金融生活新生态
当今,社会正在加速向共同体经济进化,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无法离开跨行业合作,更无法脱离用户的价值参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搭建了越来越泛在的网络,通过搜索、社交、电商、出行、娱乐等提供场景服务,覆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并积累了海量数据。进入智能化时代,银行业的普惠业务将越来越多地乘金融科技之势,与消费和产业场景进一步共生共融,直接向零距离触达百姓生活演进,从而构建开放共生的金融生活新生态。而开放共生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多边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其关系是平等、开放、简单、高效的。在新时代主旋律和趋势下,与合作各方共同构建共生型组织,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和用户运营体系,共同为用户提供多维的产品与服务价值已成为未来合作各方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王阳明曾言,“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目前,几家已经营业的创新型互联网银行作为智能化时代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和探路者,都在努力持续推动开放边界、彼此加持,输出微服务化、智能化的金融账户、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能力,懂用户所想,知用户所需,防用户所忧,持续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智能普惠金融服务。
(寇冠为百信银行副行长兼CIO。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