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刘明康:反思金融危机 迎接未来挑战 | 宏观经济

20181114154915

2018年11月13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隆重召开。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反思金融危机,迎接未来挑战》的主旨演讲,对2008年次贷危机深层次的五个原因进行归结和反思,认为一是信贷质量失控,二是信贷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联,三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共振,四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自营化交易”和“表外化”交织,五是评级机构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市场表现进行分析,刘明康警示称历史上已有十多次,美元收益曲线实现扁平化趋势的时候,正是市场最痛苦的过程。而从巴塞尔协议修订看后危机时代的监管重塑来看,他提出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资本监管是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二是宏观审慎监管具体如何推进,三是强化流动性监管与所在国家的市场完备性如何匹配。

“次贷危机10年,反思仍在路上,但是人们的记忆却总是逐渐淡忘。”刘明康认为,对于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的反思如果总结为一个词,则为“错配”。他总结教训:“对错配的纠正就是对常识的回归,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核心要义。”

刘明康还提出了中国需要吸取的教训和进一步思考的五个方面,包括监管规则的设计、资本市场改革、法制建设的完善、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业风险和服务文化的重建等。句句发人深省。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发言速记稿:(未经本人审定)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陈董事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年会,讲一点自己的感受,也为中国国际研究提一些我的看法。

金融危机可以视为对一个金融体系潜在失灵问题的集中纠正。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的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和机会,就是深刻地解释和反思金融系统内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国际金融研究课题的重要窗口和机会。2008年由次级放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曝露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被大家所总结和继续。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五大原因

总得来讲有五个方面的问题,我相信现在再重申一下不为过:

第一是信贷质量失控。

表现在三个方面,有三个不合格:一是不合格的放贷机构,美国突然有那么州立放贷机构和放贷中介机构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放贷者给别人进行放款;二是不合格的借款人,从桥底下拉一个人出来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家庭,突然天下掉馅饼,在什么地方给你房子;三是不合格的信贷技术,零首付,同时创造了气球贷等还有骗老人的还款方式,这些技术的应用完全忘记了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和前提条件。

第二是信贷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联。

一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么复杂的资产居然可以通过证券化的产品进行切分,卖给潜在投资人,为了卖出去,逐步被“简化视同”为普遍债券的产品居然得到了评级定价和流动交易;

二是通过嵌入信用衍生产品等用创新的名义进行增信的安排,来强化市场上的安全预期,完全形成了2008年危机非常大的误导;

三是引入了证券化的再证券化,这种多层嵌套的安排,比如CDO的方法、劣后的创造和发明,使得复杂的一个一个的资产池居然可以打成一个包统一进行估值,模糊和掩盖了不同资产的风险实质和差异,更多倾向于低估了风险。

第三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共振。

这两个市场千万要小心,不能随便连接,因为当他们放到一起的时候价格的共振、亲周期的内生循环会可能会造成大灾难。

第四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自营化交易”和“表外化”交织。

为了获得超额收益,金融机构发明了两个武器:第一是自营交易,本来自有资金和资本是为了抵补其风险,这种本源功能异化为拿去投资高风险的资产,获取短期获益;第二是表外交易,千姿百态的表外交易大多用来规避资本约束,降低整个应该承担的风险的成本,获取超额收益。

第五是评级机构的问题。

某些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到了不堪的地步,由于公司治理缺陷和严重的趋利行为造成市场信息严重混乱。如果再加一个原因,则是会计准则的长时间不完善和不能准确地反应金融业的风险状况,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类同于评级机构问题也助长了这次危机爆发和严重程度。

未来展望

2015年12月以来,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转向后到现在已经是八次加息,今年12月19日很有可能再进行一次加息,虽然每一次加息只有25个基点,但不要忘记了,原来的起点只有25个起点,每加25个基点就是原来成本的翻一倍,明年最少翻两次甚至三次。这样加下去,在历史上远的不讲,1990年发生的问题和2006年发生的问题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非常关注,要非常小心,这个市场必然有巨大的振荡。

一个标志着短期融资成本的两个指数,一个是美国两年期国债,一个是美元三个月Libor指数,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爬上一百倍以上,三个月LIBOR背后是六万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和债券的基准利率。如果这个数字不够直接,请大家记住,三个月的美元的Libor也是150万亿美元全球衍生产品交易的基准利率,因此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从美国10年期国债可以看到,35年以来美国牛市已经完全结束了,今年债券市场上除了美国high yield bond还有2个百分点左右的收益,但是后期时间已经不长了。

美元收益曲线在过去半年里大量扁平化和抬高。一是因为美国减税之后,政府继续运行,只能多打赤字,每年上万亿元的新增美元财政赤字新增,这些债务要发出去,必须要提高债券的收益率,否则谁买你的?二是充分反应了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的趋势;三是表示了量化宽松的退场。QE1如果还有必要的话,当时QE2、QE3实际上是没有必要,因为这创造大量的泡沫和问题,美联储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扁平化是三者的反映。但可怕的是,历史上已有十多次,美元收益曲线实现扁平化趋势的时候,正是市场最痛苦的过程。

从巴塞尔协议修订看后危机时代的监管重塑

第一,2017年12月份,靴子落地,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巴塞尔协议III:后危机时代改革的最终方案》,标志着后危机时代国际监管改革金融规则制定的工作基本完成。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监管”主线仍然得到明确和强化。但是我们要思考,危机暴露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一系列问题是否仅靠资本监管就可以解决的?

第二,推进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的风险而非单个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给予了重视和指导,同时运用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从时间和跨业的两个维度进行指导,但是我要问一个问题,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何其难也?

第三,强化流动性的监管是伟大的发明,30的流动性和360天的长期流动性的指标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全球终于有了最先进流动性管理的工具。但是我也要问一句,这个指标公式分子部分和其国内、国家高评级和零风险的债券发行和流通量有怎样的关系呢?和其所在国家债券市场的完备性怎样的关系?这中间的差别怎么样进行解决?

次贷危机十年 反思仍在路上

次贷危机10年,反思仍在路上,但是人们的记忆逐渐淡忘。

反思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贷款和实际还款人、借款人负债能力和意愿是错配的;第二层次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的错配;第三层次是金融机构本源定位与所经营的跨业业务、经营结构之间的错配。很多商业银行偏离主业,更多向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进行异化,造成了自营和表外业务仍然在膨胀,过度依赖短期负债等等。但作为领导层,何德何能可以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资本市场都能够具备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呢?

从这个房间离开的话,希望大家可以记住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一个很简单的词就是“错配”,危机的教训有三句话:第一,错误的机构在错误的周期内以错误价格与错误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第二,无论是政府、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主体都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力及时纠正错误;第三,事实证明事后不可收拾的时候,即几乎要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时候,纠错需要花费的高昂成本可能数百倍事前防范成本。

所以,对错配的纠正就是对常识的回归。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核心要义,所以,外在规则不管怎么新,它的约束如果缺乏市场主体的自我认同、自觉践行,就难以充分发挥效率,甚至于会成为博弈规避的对象。所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资本和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是极其重要的。

需要中国吸取教训和进一步思考的五个方面

第一,基于金融体系和金融业务不断复杂化的趋势进行的监管规则设计,若监管尽量要赛跑,赶上前面跨业和异化的趋势,是否会导致监管规则设计本身过度复杂化?从而产生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监管成本的高企,第二加重了市场规避监管的冲动?

第二,股改上市是改革开放的亮点,通过股改上市推进了所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造,但是不是也需要同步反思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完备性?它的成熟度和完备性对上市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缺乏耐心、短视的资本市场是否也会对上市企业和上市银行的风险偏好和经营行为产生扭曲呢?

第三,中国是不是需要一部完美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和个人破产法?

第四,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AI的应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驱动等等模式都正在成为影响传统金融业商业模式和风险形态的重要变量,使得金融业和机构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如何前瞻性地进行研判应对,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在合规和公司治理之间找到平衡,合理地设置要求和标准,都是现有全球规则体系包括中国在内尚未深入讨论的方面。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个金融的母公司,底下有很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有控股的、有不控股的,有上市、不上市的,在不上市的中又有控股和不控股的,现在我们的要求是穿透原则,穿透的原则就会带来在外面上市、在里面上市穿透到不控股的上市公司里,会遇到哪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公司治理之间的矛盾?这两层和三层董事会的议决程序又如何处理?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边界在什么地方?所以,有穿透的要求但是又有现实的矛盾,合理地设置监管要求和标准,这是我们现在不能不深入讨论的条件。

第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习主席说过,“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我们金融业来讲,也必须建设自己的服务文化、客户至上的文化,包容和开放的文化,以及精工巧匠的文化,等等,这是最重要的。

谢谢大家。

 

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