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吕越、盛斌:探究“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之谜

2484 views

lun wen gu shi hui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但与世界大国相比,“中国制造”仍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难题。本文探究“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之谜,首次对长期以来停留在案例分析的焦点话题:中国制造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否存在陷入“低端锁定”困局这一问题予以全面详实的讨论。此文为寻求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分工网络中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一度成为全球化中为人熟知的标签。然而,与世界先进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仍然面临大而不强、质量良莠不齐、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境地,甚至存在被全球价值链(GVC)分工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掣肘于“低端”的风险。通过探寻导致制造业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原因,将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中国制造的价值链攀升,需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引入外部竞争机制以及更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全球治理。

源起: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困局

实体经济向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凭借劳动力资源禀赋的传统优势,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分工网络中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更一度成为全球化中为人熟知的标签。然而,与世界先进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仍然面临大而不强、质量良莠不齐、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境地,甚至存在被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掣肘于“低端”的风险。从经典的苹果手机案例来看,虽然通过进口来自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投入,中国大陆得以承接苹果公司的加工组装环节并被纳入其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但实际获得的增加值收益仅占产品总价值的2.3%。囿于核心技术的缺失,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屡次以侵犯专利为由限制中国制造进军本土市场。入世至今,美国利用“337条款”累计发起调查案件516起,占美“337条款”案件总数的比例高达54.78%。面对如此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于2017年初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亟待加强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因此,在众多案例和数据面前,中国制造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似乎已成不争事实;同时,这也为更严谨的学术探讨——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否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低端锁定”——提供重要的现实根基,进而为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机制分析:中国制造为何陷入“低端锁定”

除仅有极少部分研究认为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均支持全球价值链会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这一命题。作为全球价值链中的较弱势环节,发展中经济体产品的质量较低,模仿和山寨活动盛行,企业对于产品的自有专利维护意识和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价值链攀升。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低端锁定”困局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第一,对GVC的过度依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能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技术的进口中间投入,导致企业丧失了自主研发创新的动力,形成对价值链的过度依赖而陷入“低端锁定”。一方面,进口投入品的使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进口投入品可能迫使企业选择减少或放弃关于中间品自主研发创新的投入,阻碍本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行为。

第二,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弱。本土企业自身吸收能力较弱导致全球价值链的技术外溢效应无法被充分吸收。当本国技术条件相对落后,以至于无法达到技术吸收的有效门槛值,那么企业将可能无法对外溢技术实现吸收和转化,从而形成“低端锁定”的困局。

第三,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升级阶段中的“俘获效应”也是导致“低端锁定”的可能原因。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以低劳动成本优势的技术成熟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在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遭受来自国际大买家和跨国公司的双重阻击和控制,最终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

理论研究:高度细化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我们基于2000年-2006年的《中国知识产权数据库》《工业企业》《海关数据》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合并数据,考察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我国的自主研发创新效应,并且从技术外溢的过度依赖、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等角度进一步探究了导致参与价值链没有产生预期的技术升级的原因。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有如下创新:第一,我们使用了全新的数据——由专利局提供的《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库》,将企业专利申请数据作为衡量研发创新活动的代理变量。在大量复杂的清洗工作基础上,本文将其与2000年—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为细化的微观数据库。并使用专利申请作为研发的产出指标,能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研发水平、研发规模和研发质量,是真正来自自主研发创新的直接成果。第二,本文从严谨的学术研究视角验证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研发创新效应,并得出现阶段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没有起到改善本土制造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的结论。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不仅是来自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的压制,还与本土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吸收能力和对国外中间投入品的过度依赖有关。本文首次对长期以来停留在案例分析的焦点话题——中国制造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否存在陷入“低端锁定”困局这一问题予以全面详实的讨论,也为寻求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实现中国制造的价值链攀升,可通过企业自身吸收能力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和强化危机意识,以及更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全球治理来实现。第三,在实证分析中,我们不仅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对企业是否进行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否申请专利),还重点关注了其对企业创新活动强度(申请专利数目)的影响,这较已有研究笼统地考虑全球化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改善。此外,文章的实证分析建立在详实的内生性讨论和因果识别机制的基础上,包括利用了工具变量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冲击后的双重差分分析,结论具有高度的可信性。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不论是从企业自主研发意愿还是研发强度的角度看,全球价值链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以及高技术产业来说尤为突出。而且,进一步采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及内生性讨论,均支持这一结论。其次,通过影响机制的分析来看,参与GVC的正向促进机制不足以抵消过度依赖于进口高质量高技术的中间投入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企业越依赖于GVC生产链,越愿意从价值链中直接进口高技术高质量的中间投入以代替原有的低质量低技术的本国投入,导致其丧失研发创新的动力。再次,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不足,也阻碍了企业将GVC溢出技术转化为自身研发创新能力的渠道,表现为无法通过GVC网络生产带动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分析显示,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无法充分发挥吸收能力的门槛值左侧,即仍处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区间内,从而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的技术外溢效应。然后,基于考察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我们发现那些GVC参与程度较深的企业,当企业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距离较近时,发达国家受到竞争威胁会展开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的“俘获行为”。最后,在扩展性分析中,我们进一步以中国加入WTO这一外部冲击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企业参与价值链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回归估计的结论,本文的核心结论依然稳健成立——在考虑WTO冲击后,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意愿和强度的抑制作用依旧显著成立,且这一效应在加入WTO后更为突出并呈现递增的趋势。

展望: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可能路径

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是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出一批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核心产业,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最终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因此,在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该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当然,正如对全球化的诸多争议一样,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所带来的技术升级效应也存在国家异质性,尤其是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深入分析现阶段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技术创新效应,不仅有利于明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新型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利得,更有助于为实现中国制造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实现价值链攀升找到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有赖于企业自身吸收能力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和强化危机意识以及更深度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全球治理来实现。

(吕越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教授,盛斌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原论文《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导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吗?》发表在《管理世界》2018年第8期。本文编辑/丁开艳)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