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反复讨论、反复论证的重要问题。本文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所经历的波折,探讨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所需要的条件。本文指出,现在是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要再出发,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问题。
2017年的《径山报告》系统地讨论了下一步中国金融的问题,但没有展开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重要,需要反复讨论、反复论证。眼下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要再出发,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问题。
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中国人民银行最初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是在2006年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时的一个报告里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时,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是扩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二是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思路,并且这个思路到今天仍然适用。
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自2009年开始加速推动,当时正值金融危机,全球危机还处在非常严重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央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点逆势而为,因为在当时经济恶劣、国内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环境下,人民银行反而在很积极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当时最主要的政策是推动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人民币的结算,此后也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当时来看,是非常令人意外的,但以今天的角度回望,就会发现这其中比较清楚的逻辑。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提出,长期来看,以美元为主权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有问题的,他特别提到了“特里芬两难”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难题。从当前看来,特别提款权(SDR)和国际货币改革委员会都是明确可实施的结论。
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增加跨境贸易和投资的结算、建立香港等地的离岸市场以及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同时开放了债券市场,最终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非常大的进展。
2015年“8·11汇改”以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一下子慢了下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出乎意料的变化。汇率机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市场化的举措,是顺应潮流、也是回应当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人员批评所做的改进,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但是后来很不幸地引发了对人民币贬值的市场预期,导致资本外流的压力增大。
对此,央行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稳汇率和稳市场预期。其实际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以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很多努力,都停下来了,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走了回头路;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上的压力大大加强。在当时“拓流入、限流出”这样一个政策背景下,国际化很难再展开。香港离岸市场汇率,最后变成了对国内市场预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所以后来市场流动性减少、市场规模缩小。
人民币国际化再出发
一种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一般要看这种货币的三大功能,即支付、计价和储值在国际上的体现。从目前来看,我国开放了人民币市场,并且人民币也加入了SDR,在这三大功能中,人民币的支付功能体现得最好,在储值功能方面也有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在计价方面的突破不是非常大,相对比较滞后。今后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在短期内达成。
但在2015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基本停了下来。一些国际商业金融机构开始抱怨,此前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的很多基础设施和设立的部门,如今国际化进程停了下来,使其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底,市场预期开始平稳。此前在市场不稳定时引入的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措施如今也已经逐步退出。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可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针对此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关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的条件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参考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对人民币进行分析,简单来说要成为国际货币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国家经济要比较强大,同时要保持高度的开放;二是要有一个比较发达、开放,同时流动性很充裕的金融市场;三是需要有一个相对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非专业的讨论会上经常会听到“中国是现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理所应当”的说法,通过回看美元崛起的历史就能看出,这个说法存在偏差。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规模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排在二、三位的经济体的总和,但美元在当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就意味着经济规模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流动性也是成为国际货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日本曾经有一位财政部副部长在推动日元国际化时表示,日元在国际化道路上没有非常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人的英文比较差。这可以说是一个笑话,但其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让人深思。日本人的英文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影响了日本金融市场的开放,投资者到日本去买金融资产或者做投资,还需要带翻译一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开放,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另一点是虽然日本金融市场非常大,但是大多数人和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一样,买了债券以后持有到期,没有换手、没有交换,这既影响了价格发现,又影响了市场退出。债券市场开放和金融市场开放是一样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时也要考虑金融市场的开放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提高汇率灵活性
目前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问题。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汇率的报告中一般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要增加灵活性,第二句是让市场因素在供求关系、在汇率水平的决定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句是在短期内保持均衡水平上的相对稳定。这实际是逐步让市场发挥更多决定性的作用,不断向市场均衡靠近。
但现实当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市场一波动大家就开始紧张,这种紧张不仅是决策者紧张,而是所有市场参与人士的紧张,结果就变成市场一波动,央行就出来干预,导致最后大家都觉得央行肯定是伪干预。2015年的“8·11汇改”以后忽然形成大范围的贬值预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因为过去没有波动性,改革让市场触动很大。有些机构曾在香港发行过一些债券,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开始后,给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很多机构开始匆忙还债。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海外借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没有做任何对冲,也没有做任何的风险管理,一旦出现波动,就会处于被动状态。
从2016年底到现在,央行没有再采取经常性的管理,如果能一直坚持走这条路,把汇率的灵活性提高,消除未来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障碍,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一定会走得更好。
(黄益平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本文编辑/谢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