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一是推进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提高小微金融的战略地位,推进小微金融经营管理模式改革。
在中国,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截至2017年7月,全国小微企业超过了7300万户。小微企业在税收、创新、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看,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4.02%,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417.23万户,占全部小微企业数不到20%。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也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近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然而,仍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小微企业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成立年限短、固定资产少,对资金需求旺盛。而对资金供给的主力,传统商业银行来说,创业型企业经营还不成熟,抗风险能力弱,成长型企业扩张速度快,不确定性风险高。为了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作为风险缓释手段,包括成立年限、营业收入、资产保证等。这就出现了资金的需求与资金的供给不匹配的情况。
(二)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业务缺乏积极性
近1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商业银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是整体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大中型客户的信贷需求也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可选择多,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挑肥拣瘦”在所难免,忽视甚至放弃风险收益不成正比的小微业务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按照商业银行传统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办理一笔大中型客户贷款的成本和办理一笔小微客户贷款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大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金额大,银行从存贷利差获得的总收益高,可以有效覆盖信贷操作成本,而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小,收益低,同时还伴随着更高的风险,成本、风险、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的背景下,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对小微企业的授信意愿更低,积极性更差,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经营小微业务的模式,基本沿用的是经营传统对公业务的模式,没有专职从事小微业务的客户经理,基层客户经理是大、中、小、微客户一起抓,作为一个经济人,其必然偏好大中型客户。作为一线客户经理,其绩效很大一部分是和业绩挂钩的,办理一笔小微业务占用的工作时间和办理一笔大中型客户贷款差不太多,但体现在收入上却是天差地别,因此,一线客户经理办理小微业务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就束缚了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
(三)资金供给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方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还有一些以民间融资形式存在的融资担保、投资公司。虽然看起来主体多元,但从资金供给规模上来看仍然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一方面,这些新兴主体覆盖的小微企业范围较为有限;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融资担保、投资公司的贷款利率过高,往往使很多小微企业望而却步。以P2P为例,一般年化贷款利率都在12%以上,很多小微企业的利润率都达不到贷款利率的水平。
(四)小微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改变小微企业融资难带来了契机,一些针对小微企业的新的信贷业务模式涌现,比如蚂蚁微贷,新的业务模式的确解决了一小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新的模式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资金供给方需要掌握企业的数据信息。而现实中,还有大量的小微企业未深度触网,未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上沉淀有效数据,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又十分有限,大量的商业交易行为信息并没有被有效地采集,即便是采集了,也缺乏数据变现的渠道。因此,新的业务模式也难以完全破解融资难问题。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而要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政府及作为市场供给主体的商业银行共同发力,扫除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绊脚石,拓宽小微企业信贷的增信手段,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外部条件。
一是推进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加快数据开放步伐。大数据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带来了契机,这并不代表资金供给方的门槛大幅下降了。因为资金供给方贷款门槛的下降是建立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企业、评价企业的基础上的,而要做到全面地了解企业,资金供给方就要掌握尽可能多的企业数据。比如,企业的纳税数据、工商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专利申请数据、产权交易数据、法院诉讼数据等信息,而这些数据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并未完全开放,且不同的政府部门掌控不同的数据,形成了“数据孤岛”。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将大数据纳入“十三五”规划,相信政府数据开放的步伐会逐步加快。当然,政府数据的开放应该是建立在对各个部门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的开放,如果只是单纯地推进各个部门的数据开放,没有打破数据孤岛,将给使用数据的银行或者资金提供方带来数据整合的难题。
其次,应搭建小微企业融资平台。针对小微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采集、整合渠道的现状,政府应该主导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平台,为小微企业建立数据变现的通道。平台通过提供小微企业一站式政务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商业交易合同存证服务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采集、整合小微企业的经营信息以及企业主的行为信息。企业的经营信息包括信息流、物流,并整合工商、税收、法院、海关、人行征信等政府数据以及水、电、煤等公共事业数据;企业主的行为信息,包括征信、涉诉等数据。平台直接对接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依据平台的数据,并结合小微企业在银行的资金流,建立小微企业数字化风险评估体系,提供全流程的线上融资服务。
二是推进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首先,政府应增加金融服务供给主体。比如加快民营银行的审批步伐,减少民营银行经营限制。虽然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首批民营银行已经开业,但是数量仍然较少,业务规模仍然较小,业务创新的步伐也较为缓慢。因此,监管机构可以在衡量风险控制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民营银行的审批步伐,减少经营限制。同时,应加快规范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是乱相重生。随着监管的重视,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相信互联网金融能逐步回到健康的发展道路上,也能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商业银行应提高小微金融的战略地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空间扩张速度的放缓,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开始面临真正的考验,传统的抓大放小的经营思路已经遇到瓶颈,一方面,传统大中型企业信贷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传统大中型企业客户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议价能力增强。商业银行亟需找到新的市场扩展方向,而小微业务就是一片蓝海。富国银行专注于小微业务的成功实践表明,商业银行将小微业务作为战略性发展业务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小微业务,提升小微业务的战略地位,制订小微业务发展规划,下大力气推进小微业务发展。
再次,商业银行应推进小微金融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一是推进经营模式的变革。小微企业与传统的大中型客户无论是所处的生命周期、资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银行传统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并不适合于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改变现有的传统对公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寻找新的风险缓释手段。从小微企业的特点看,商业银行应该推进小额化、脱媒化、便捷化的经营模式变革,将小微业务逐步迁移至线上,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的经营模式,线上主办、线下主调,即以线上为主要的业务办理渠道,线下开展辅助的客户调查。二是推进管理模式的变革。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主要负责用户访谈、市场调研、开展线下的客户尽职调查,采集银行未覆盖的信息;另一方面,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客户经理调查的全面性及调查质量。
最后,商业银行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推进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推进小微业务线上化的同时,要践行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大数据技术,推进线上产品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的企业经营数据、行业数据以及商业银行的结算数据,深入绘制小微企业画像,细分客户群体,根据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融资需求特征,设计相应的产品,实现产品的精细化、精准化创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类融资需求。
(黄丁聪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大数据智慧中心业务经理。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