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贸易大棒挥舞至全世界,令人始料未及。贸易战在你来我往中持续升级,中美贸易战也在经历三轮谈判之后,最终未能避免。本文对特朗普总统的真实目的进行了四种猜想,并与此前的日美贸易战进行对比。文中提出,美国不顾一切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的结果定是双输。中国不妨大胆迎战,并以战促和。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可测性让善于理性分析的经济学者们屡屡感到沮丧,让奉行多边主义的各国首脑、国际组织领袖备感头疼,甚至连特朗普同僚也往往因其出其不意而经常深感不安。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系列不按常理的出牌搅乱了全球市场秩序,重塑了区域关系。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在经历了三轮谈判之后,最终未能避免。中美贸易战正持续升级。
特朗普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目前来看,对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有如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致力于缩小贸易逆差,增加政治选票
不难发现,“美国第一”的政策根基在美国异常稳固,特朗普一系列外交新举措背后,支持率也在逐渐攀升。根据《华尔街日报》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新闻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率升至44%,相比其4月份40%的支持率有所上升,特朗普赢得议会中期选举甚至继续连任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猜想二:趁乱促进全球企业投资回流
伴随着美国经济超预期向好,失业率创18年来新低,税改带动薪资水平和零售超预期上涨,美国似乎正在享受增长进一步向好的诸多好处。相比之下,欧洲2018年政治风险加大,经济数据呈现高位回落态势,这导致2018年4月以来美元大幅反弹,美元指数一度突破95,资金回流美国加快。
但猜想二所预期的情况却未必会出现。特朗普自上任以来,由于其政策多变已产生信任危机,加之近年来美国对跨国企业频繁处以高额罚金,恶化了美国的投资环境,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与基建薄弱的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在美国投资风险反而空前加大。
猜想三:重塑国际秩序
特朗普的全面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在利用各国希望避免贸易战的心理,从而让渡一定利益与美国达成协议。一旦其他国家采取强硬反向制裁,美国也未必能获得实在好处。截至2017年末,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中,美国出口份额占比8.7%,中国占比13%,德国占比8.2%,若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美国发动贸易同等制裁,也将对美国经济与就业产生负面冲击,同时还会推高其通胀水平。
针对特朗普对其盟友发起的贸易制裁,还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即特朗普在2018年6月10日的国家集团首脑会议(G7会议)上曾谈到的美国寻求G7国家之间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想法,特朗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促进西方经济一体化,但其盟友对此反应冷淡。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这当然非常理想,但不是迅速解决目前危机的办法。”
推动西方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不利,但目前来看,即便特朗普有意如此,其采取的措施却是达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不仅引发了盟友反制,还让西方国家之间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遭遇重创,很难短期内重塑信任。
猜想四:全面遏制中国崛起
特朗普对华的态度和贸易战的前景难以预料。中美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三轮贸易谈判后,美国仍然单方面放弃协议。其中一种可能是特朗普原本就没有诚意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达成和解;另一种可能是,在屡试不爽的贸易强势及国内支持率上升的背景下,特朗普预期通过与中国交锋以换取更多的好处;此外,更加悲观的解读是,特朗普对华战场早已不在贸易领域,而是对华的全面遏制,包括打压“中国制造2025”、用台湾地区牵制中国大陆,以及试图解决朝鲜问题令其脱离中国影响等。
针对不可预测的特朗普对华意图,最悲观的情形便是对华的全面遏制。但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未必坚定不移,大概率会根据形势变化和贸易战中的力量对比,调整其策略。
速战速决还是贸易持久战
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一旦开打,其前景如何,尚不可知。但从历史来看,大多数观点愿意把此次中美贸易战类比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
当年的日美贸易战持续了30余年,先后涉及纺织品、钢铁、家电、汽车、电信和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对日本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可以称之为日本由盛转衰的起因。特别是从贸易战到“广场协议”的签订,引发了日元的大幅升值,进而导致日本央行不得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释放大量流动性,加之日元升值吸引大批热钱流入日本,日本国内一时流动性泛滥。随之而来的是资产价格飙升,泡沫形成。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破灭则将日本带入“失去的30年”。
对比日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有一些独特的因素。对当前中国而言,情况并非如当时的日本那样悲观。
一是当前中国零售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而当时日本零售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使得一旦贸易战开打,反制情况明显不同。美国看似来势汹汹,但首次与可比肩其国内市场规模的国家开打贸易战,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二是中日对美国的政治依附完全不同。日本是美国传统盟友,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美国存在依附。而中国对美国不存在政治依附,中美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一旦开打贸易战,中国不会一味忍让,而会力争打中美国痛点,以战促和。
三是应对政策选择不同。日本对美国存在的政治依附,使得其在贸易对战中处于忍让地位,因此当时日本对美国出口存在普遍的配额限制。相反,中国并未提出限制出口,而选择加大进口。在美国放弃联合声明之后并没有退让,而是提出一旦美方加征关税,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后,中国能立刻出台对等的征税措施以应对。此外,与日本不同,中国也不会因受到胁迫而在汇率政策方面做出妥协,导致金融市场混乱。
四是内外部所处环境不同。当时日美贸易战中日本几乎孤立无援,当前的中美贸易战则明显不同,美国内部就已出现不同声音。同时国际上,美国对其传统盟友大打出手,欧盟、加拿大、墨西哥也概莫能外,使得上述盟友同样出台贸易制裁的反制措施。
中国应如何把控当前局面
当下,特朗普已经扣下贸易战扳机,中国不妨大胆迎战,加入全球反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阵营,如联合德国一起反对特朗普的贸易保护,共同在彼此的较量中摸清特朗普底线,以战促和。
早前各方的经济分析已经明确,美中两国是全球第一、二大经济体和出口国,两者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836亿美元,增长了233倍。所以说中国并非日本,美国不顾一切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的结果定是双输。
一方面,中美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且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体现在多个方面。2017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占中国商品总出口的19.1%。对美商品出口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如玩具、家具、纺织等这些对美出口均占该行业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中国自身制造业的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机械等对美出口也在大幅增加,其出口量甚至赶超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几大出口国中所占的比重已相当之高,短期内想找到替代美国的市场、进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场占有率的空间极其有限。
另一方面,一旦贸易战开打,美国很难独善其身。其原因在于中国是美国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对华商品出口不仅包括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飞机、汽车、电子设备等,还包括资源型商品,如原木和谷物等。当前中国零售市场比肩美国,甚至超越美国,一旦引起中国方面的反击,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就会大幅缩减。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此外,中国服务业对美国也十分重要。相比于贸易逆差,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是顺差,若考虑到中国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每年有相当多的中资企业利用香港作为并购和投资平台,其实际的影响将会更大。从替代的角度而言,美国同样依赖从中国的进口,短期内若想找到中国制造的完全替代品也相对困难。贸易战将会推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并提高通胀风险。例如,美国九成的雨伞进口、八成的玩具进口以及七成的头饰进口来自中国,一旦贸易战开打,则会推高通胀,对美国消费者不利。实际上,当前已经存在美国工资上涨会推动美国通胀上升的担忧。
因此,一旦美国利益受到损失,国内外压力反噬,贸易战便可能尽早休战。但中美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为避免最坏的情况出现,应该力争在开战之初便打中其痛点,逼其停战而非得寸进尺。例如,可着重于大豆等农产品方面,毕竟农产单品价格不高,但影响特朗普最广泛的选民基础,是比较有效的反制。
2017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758亿美元,贸易战全面铺开,意味着中国难以仅通过对美进口加关税做到对等反制,开辟新的战线,影响到美国在华企业的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大量在华美国公司的利润不菲,美国高通公司全球收入一半来自中国,美国通用汽车也有近一半的汽车销量来自中国。美国企业在贸易战中,难免遭遇唇亡齿寒,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利好预计也很难惠及美国企业。而如果在交战过程中,美国在华企业能够持续向特朗普政府施压,美国选民利益受损,加之美国通胀上升,以及全球反制的情况出现,将有非常大的可能尽早结束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给了国人一个警醒,即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仍有不小差距,摒弃上升期的过度膨胀心态十分必要。同时,增强政策灵活性,短期落实防范金融风险、扩大内需,确保经济不会因贸易战而失速也非常重要。从中期发展来看,加快推动改革、重视科教兴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仍十分关键。实际上,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努力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加快中国崛起速度,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是贸易战打响后应做好的准备。
(沈建光为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编辑/谢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