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周源:从认知盈余到知识分享经济

1611 views

0

本文认为,信息传递介质变迁过程中,互联网促进了人类生产和传播信息方式的改变,知识经济进入“认知盈余”时代。知识分享经济随之而来,而智能知识网络正在成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

让信息以空前的效率被人们自由分享和使用,是互联网带给人类最大的福音。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分享尤其具有伟大价值。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以往知识一直被小部分精英阶层所垄断,而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分享变得便捷。知识分享的互联网化最终将改变人类数千年来知识传授的方式。为看清知识分享的未来,我们先回顾几次重要的信息传递介质变迁。

信息传递介质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电子公告牌系统(BBS)作为互联网早期一种结构化信息系统出现,用户可以发公告、看新闻和讨论等,解决了早期互联网信息供给侧稀疏的问题。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4年引起媒体关注,2005年国内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纷纷加入博客阵营。传统媒体的记者们也将官方杂志报纸刊登不了的内容发到博客上,利用“信息盈余”创造网络内容,成为共享知识的开端。目前来看,BBS和博客都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在早期发展阶段,内容稀疏的网络环境下BBS聚合了高质量的信息,博客促使了多元的意见、声音不经由媒体机构直接传播给用户,传统媒体开始遭受“内容脱媒”的冲击。BBS和论坛衰落的原因是专业化的内容网站比BBS的信息密度和质量更具优势,有些论坛则发展成商业化的门户网站。博客内容的供给侧并没有实质改进,需求侧依赖大平台导流,因此独立的博客沦为信息孤岛,没有源头活水最终导致了创造力枯竭。总而言之,它们衰落的原因是这类信息传递介质没有跟上互联网信息生产以及传播渠道和方式加速膨胀的步伐。

从用户创造内容(UGC)角度看,在信息传递介质变迁过程中,有两类形态值得注意:一是以人为中心的形态,比如QQ、微信和脸书(Facebook)。这种形态里用户是谁很重要,而用户生产的信息是什么并不重要,这些信息几乎对外部人没有价值,QQ 群、微信群里面信息无法沉淀,公共价值有限。二是以信息为中心的形态,比如百度贴吧和维基百科,生产信息的人是谁并不重要,但信息本身对外部人有很大的公共价值,每个人都可为一个主题(贴吧)或一个词条贡献价值。2006 年开始推特(Twitter)、饭否、微博陆续出现,靠近于上述两极中以人为中心的一极,这类产品让互联网进入众声喧哗的“信息过载”时代。2010 年Quora 和知乎的出现,靠近以信息为中心的一极,但同时又把人的专业身份作为内容可靠性的加权。这些信息产品的初衷都是解决信息筛选的问题,通过问答机制把信息置于特定使用场景之中,产生了精准、高认知信息。从此,庞杂琐碎的信息变成针对不同需求用户的有用知识,互联网进入“认知盈余”时代。

知识分享经济出现的原因分析

《认知盈余》的作者克莱·舍基认为,“认知盈余”是互联网让尽可能多的人的自由时间联合起来,结合成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集合体,从而为更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帮助陌生人回答他们不懂的问题。与此同时,得益于互联网去物理空间化的连接能力,提供专业知识的网民也开始了社群化。社群具有天然的互助性,促使“产消合一者(Prosumer)”源源不断地产生。所谓“产消合一者”,是未来学家艾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波》中创造的词汇,也可译为生产性消费者,指可以自行生产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结合了专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加入者自发形成分工,通过提问、回答、赞同和分享等行为建立了基本的供求关系。更重要的是,产消合一者们由于双重身份和视角,既具备内部的对专业可靠度负责的动机,又存在外部的反馈与纠错回路,为分享经济的出现建立了信任基石。随着知识平台使连接知识消费者越来越多,每名消费者付出更少资金,便可以享受顶尖的、稀缺的知识生产者的更高品质服务。由此,共享知识平台服务品质获得提升,知识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定位更加清晰,更好的知识共享生态呼之欲出。

随着分享经济的爆发,移动支付的普及让知识消费不存在技术上的门槛,实时互动、音视频等富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高计算能力丰富了知识消费的场景。消费侧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进一步导致知识供给侧的重构。在这样结构性变迁过程中,知乎等互联网知识社区作为新形态的介质,升级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连接方式,从简单交易提升为平台型知识服务,逐渐成为知识分享经济的基础设施。

知识分享经济的基础设施——智能知识网络

人与知识连接成本和效率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升级,都正在改变人类文明产生数千年来知识生产和传承的方式。《知识的边界》的作者戴维·温伯格认为,在传统时代,我们依赖书籍与专家进行知识过滤,一条条知识以遵循逻辑的“长条状”形态存在。而新时代的知识是“块状”的,依靠链接与元信息生成没有边界的块状松散组合的大型集合体,当信息“大至无边界”时,我们获得了无限接近事实的客观信息。但正如世界的实际状态一样,这些网状的知识并不遵循严密逻辑,具有发散、碎片化、分歧严重等特点。因此,我们要具备自行定义主观知识边界的能力,根据想要解决的问题在网络化知识海洋里建立解决不同问题的逻辑,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新知识,并将其再融入网络,让知识网络更加“大至无边界”。戴维·温伯格认为,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网络。可见,不管我们是否接受,知识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未来的知识网络应该具备四大特性:

一是分布式知识生产协作系统。以前知识生产是封闭的,依靠一套中心化的生产流程来产出内容,而且当内容生产出来之后,想改变也是比较困难的。Quora、知乎和维基百科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生产方式。以知乎为例,如果把一个问题和下面的答案看成一个知识单元,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开放性问题,接下来很多用户加入进来给出自己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个问题的内涵,同时引出了更多思考和讨论。如此一来,这个知识单元就变成了一个不断丰富和迭代的知识组块。如果一个平台上有大量的这种知识组块,这些组块又通过“超链接”随时打通并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网络,那么这个网络就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并最终变成了那个聪明的房间。不过这些内容仍存在缺陷,例如比较发散和碎片化,因此共享知识平台必须为用户节省劳动和时间,必须实现内容的进一步结构化。未来一定会采用更高级的协作模式,但分布式协作的本质不会改变。

二是无边界社交平台。目前很多线上知识产品的社交属性依然较弱,当一门课程卖到上万份甚至10万份的时候,老师是没法和学生有效互动的;同时学生只是从老师那儿单向接收知识,彼此之间互动的意愿也很小。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学习中尤为明显,学生在互动中学到的东西比单纯从老师那里获取的固有知识大得多。因此,如果要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知识网络,社交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社交不是熟人社交,而是一种无边界的有着无限可能的社交,在人工智能(AI)系统的帮助下,用户看到的不仅仅是更大的世界,更是这个世界背后一个个他们之前不可能接触到的人。他们和这些人因为价值观、认知能力、头脑中的智慧连接在一起。事实上,知识网络带有天然的社区化和自组织倾向,当具有相似需求的群体聚集之后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垂直社区的机会。因为人是复杂的,需求是多元的,能够在不同社区之间自由流动。未来知识网络将作为底层设施,支撑起越来越多相对独立而又充分开放的智能社区。

三是精准搜索引擎。在个人电脑时代,搜索引擎是整个互联网的入口,搜索引擎有两个价值:一个是找资源、找链接,另一个是找内容。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的价值弱化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原来的链接变成了一个个应用程序(App),也就成了新的入口。很多内容在搜索引擎上找不到了,各家平台都在做信息流,做各种各样的“号”,想把所有的内容都装进去。但是这个思路并不利于生态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比搜索引擎更有价值的东西?事实上,用户并不需要一堆链接、一堆内容,这是非常低效的,用户需要的是一个或者一组直接的靠谱的答案。因此,一个足够智能化知识网络,汇集了足够多经过筛选的、结构化的优质内容,就可以实现搜索引擎的功能,且远比传统的搜索引擎更精准。

四是智能学习工具。以往的知识载体主要是书本和课堂,书本和课堂的边界就是知识的边界。现在网络本身就是知识本体,知识变得没有边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定义知识的边界,这对我们的学习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战。虽然知识网络是开放的,看似对所有人都公平,但是定义知识边界的能力将重新拉开认知上的差距。有些人把知识网络变成取之不竭的资源,把自己推向更高的维度,但多数人有可能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所适从。所以未来的知识网络有责任去消除这种不平等,让更多的人更快地适应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未来一定会有一些智能学习工具出现帮助用户定义知识的边界,这些工具可看成AI化的专家,承担了过去筛选和过滤知识的作用。但这一次不是按照知识精英的想法给所有人过滤出同样的东西,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和特质为其量身打造属学习方案和计划,从而把人们引向充分利用天赋、自由发挥才能的未来。

(周源为知乎创始人兼CEO。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