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将跟随资管新规发生深刻变化,私人银行的一场深刻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指出,私人银行业肩负引领行业革新的重大使命,私人银行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锐意进取,增强“跨界思维”,提升资产管理核心竞争力,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进步开辟新篇章。
2018年3月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随着资管新规的酝酿出台与广泛讨论,贯穿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革命扑面而来。在银、证、保统一监管规则下,彻底打破刚性兑付、产品市场公允估值等主基调的确立,从根本上将重塑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进入新时代。而矗立在财富管理金字塔顶端的私人银行业,必须直面新规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资管新规引发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新趋势
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
资管新规将从根本上遏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新规拟要求“禁止对资管产品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进行了有效分割,不再承担信用风险。从宏观上来看,新规将有力管控影子银行的无序扩张,推动金融“去杠杆”进程,抑制金融泡沫,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微观上来看,规范金融机构以实质性兜底、保本为核心的资管业务模式,禁止了信用外溢,清除了政策套利和负向创新的灰色地带。深刻厘清资产管理各方的法律关系和信用边界,金融机构回归资产管理的中介职能,投资者真实、全面地承担应有的投资风险,促进资产管理业务正本清源,行稳致远。
转型净值,重塑市场格局
目前,银行业约30万亿元理财产品绝大多数是预期收益型产品,传统的银行业资管竞争形式基本上是围绕预期收益的高低展开“价格白刃战”,比拼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承受能力,以获取市场份额。资管新规首次明确所有资产管理产品都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需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净值型产品转化既考验着机构投研能力、风控能力、创新能力等竞争力,也使内在资产管理能力切实成为市场竞争的标杆,这将是财富管理前所未有之变局,全面重塑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
分层经营,唯有深耕客群
资管新规拟将资管产品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据此设置不同的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并明确了更严苛的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准入标准,包括“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等,对客户与产品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针对客群属性挖掘需求特征,促进产品研发与客户需求有效结合,增强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带动财富管理步入正轨,这使得客群经营成为迎接财富管理转型的必然前提。
透明运作,严格信息披露
资管新规要求消除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并及时披露资管产品的具体信息,实现产品的透明化运作。客户必须能够充分获取投资信息,客观评估真正的投资风险,才可能有充分意愿承担投资风险。过去简单粗暴、层层嵌套的通道驱动型业务模式已不可复制,信息披露模糊、以单纯的收益率驱动客户投资的增长模式迅速走向终结。财富管理机构将进一步聚焦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由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私人银行业肩负引领行业革新的重要使命
毋庸置疑,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将跟随资管新规发生深刻变化,而私人银行服务于风险承担能力最强、资产规模最大、最为高端的客户群体,理所应当也更具条件作为改革的排头兵,按照资管新规的各项要求,最先贯彻落实各项规则,引领财富管理行业的全面革新。
四十年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催生出庞大的个人财富规模。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更是快速攀升,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已达到约52万亿元,使得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和澎湃动能。私人银行客户财富管理“个性化、一体化、长期化”特征突出。客户单体资产规模庞大,但个体需求差异巨大,财富管理目标千差万别,需要量身定制的资产组合。在各项资产配置中,还要跨越固定收益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兼顾国内与海外资产,并与保险、房地产等等业务联动,进行一体化资产配置管理。同时,对私银客户的服务必须深刻契入客户及其家庭的全生命周期,长期贴身服务客户,不仅要实现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还要保障财富的跨代传承。
私人银行客户的这些特征,都要求私人银行认真细致地发挥资产管理职责,高度吻合资管新规的政策导向。私人银行要责无旁贷地发挥先锋作用,肩负起财富管理行业革新发展的重大使命,培育更为成熟的客户群体,用新思维扎扎实实地推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并进”,促进国内财富管理理念和习惯的改变,引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实现革新与飞跃。
私人银行在新趋势中的转型着力点
监管新规出台在即,互联网金融迭代冲击,私人银行的一场深刻转型迫在眉睫。除了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完成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化转型、从全面销售向私募化募集转型这些“标准动作”,还要全面提升各项经营能力,推动私人银行服务水平的提高。
由简单收益兑付向多元资产管理能力转型提升
在预期收益型产品占主流的传统下,过去的私人银行服务主要关注产品到期收益率能否实现、本金能否按时足额兑付,并以此作为衡量私人银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在资管管理中介职能归位的政策要求下,卓越的资产管理能力是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私人银行业要全面提升产品研发、市场研究、主动管理能力,提高市场判断力和洞察力,坚持大类资产配置理念,在大类资产的轮动中准确把握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要整合资源,构建一个自主管理与代理代销相结合的资管大平台,使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能够被快速反映、精确分析、有效满足。
由合规营销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转型提升
私人银行在客户识别、理解及适销性检查等合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优化风险管理架构和流程机制,加强产品、销售、审批等环节业务系统建设,优化内控管理措施,严防“飞单”,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但作为客户财富的“看护人”,原有的合规营销管理远远不够,私人银行更需要加快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各种决策咨询,真正做到“值得托付”。
私人银行要全面提升风险识别、量化、管控能力,充分尽调,保障信息对称,加强对底层资产的穿透分析,有效把控信用风险。要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综合经济政策变动,及时掌握市场利率等动态信息,完善投研团队建设和投资决策机制,有效把控各类金融市场风险。
由粗放产品销售服务向个性化需求定制能力转型提升
在商业银行考核激励的驱动下,私人银行部门在一线客户经营中往往过于偏重产品销售的达成和相应业绩指标的完成。而现在,私人银行作为高净值客户的财富顾问,要深入客群经营,切实以客户为中心,要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的精确匹配,充分了解和考虑客户的收益要求、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还要以其个人生命周期为考量,全面地为客户创富、守富、传富提供订制服务。要全面深入了解并理解客户的家庭背景、投资需求、资产现状等,量化客户分层标准,准确划分不同客群,总结相关共性,进行动态管理。要根据客户风险承担能力和资产层级的不同,准确提供相应的配置建议,并通过个性化设计方案区别于其他同质化产品。要集中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综合运用银行理财、代销、基金中的基金/管理基金经理(FOF/MOM)产品、私募产品等进行优质组合,健全境内外配置渠道,为私银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资产管理、家族财富传承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样,私人银行才能帮助客户从被动地接受财富管理安排,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资产配置的过程中来,真正实现“共致高远”。
由一对一贴身服务向综合创新能力转型提升
私人银行,不仅要能服务普通理财类客户,更要有能力服务“企业家”这个牵动实体经济、有着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的客群。所以,私人银行要有跨界思维,要有投行思维。当前的私人银行对客户的服务,大多数仍停留在简单的贵宾(VIP)服务理念上,用“一对一”投资顾问专属服务提供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产品、多样的非金融服务等,核心金融产品的专业性、差异性不显著,综合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私人银行不是简单的“产品超市”,而是真正的财富顾问,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不但要涵盖多元化资产配置、资本市场投资、境外投资、产品组合管理、财富传承、法律税务咨询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订制化创新设计和长期业务跟踪,帮助企业家实现家族资本与企业资本的融合管理,满足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多元化配置需求。这对财富管理团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持续提高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从业荣誉感,打造一支具备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视野的财富管理团队。
私人银行不仅是资管新规改革的先行军,也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试验田。私人银行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锐意进取,增强“跨界思维”,提升资产管理核心竞争力,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进步开辟新篇章。
(孔庆龙为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本文编辑/丁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