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张伟、费斌杰: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与规范

1478 views

1

构建消费金融的良好生态,需要消费者回归理性,需要市场机构加强风控,也需要完善监管机制。本文结合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创新举措,分析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监管建议。

消费金融是个人贷款中的一种,主要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以小额、分散为特征。消费金融满足了人们提前消费的欲望,把“先攒钱后消费”的模式转变为“先消费后还款”,还款通常采用分期还款。

美国消费金融发展概况

以美国经验来看,美国目前每年约有12亿张信用卡在流通,2016年美国信用卡未还款金额接近1万亿美元,接近2008年时最高的1.02万亿美元。美国的信用卡贷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承载了当时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的信用卡业务不断完善,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产品矩阵,除了普通信用卡(General Purpose Credit Card,简称GPCC)之外,逐渐形成了私有品牌信用卡(Private Label Credit Card,简称PLCC)、签账卡(Charge Card)、行业专用信用卡等多种特殊用途信用卡。20世纪60年代,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两大国际银行卡组织逐步成型,也为当时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2015年全球前五大信用卡组织共产生2271亿美元消费信用交易,其中Visa和MasterCard这两大体系的信用卡就产生1858亿美元交易,占全球信用卡交易总额的82%。除此之外,强大的征信体系也是美国消费金融能达到目前如此庞大规模和体量的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美征信网络主要依靠全国1500个独立区域的信用评估机构,根据用户的收入、职业、债务等因素进行评估。20世纪60年代后,征信行业整合开始加剧,一些地方信用局开始整合成全国性信用网络,覆盖全美的征信体系逐步成形。1970年,费埃哲(FICO)发布全美信用评分体系,艾克飞(Equifax)完成4500万条征信记录的录入与整合。曾经依赖自身信用评估技术的各家信贷机构也转向依靠美国三大外部征信机构:益百利(Experian),环联(TransUnion)和艾克飞(Equifax)。目前,三大征信机构已经覆盖85%左右的美国公民,90%的金融机构使用其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情况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近年来开始出现爆发式发展。消费金融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商户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特别是3C产业,即以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为主的科技产业,是消费金融所需要的典型场景,具有“高频+刚需+小额”的特点,该领域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有用分期、即有分期、捷信、买单侠等。在旅游行业中,中银消费与驴妈妈合作推出小驴白条、小驴分期。在家装行业中,中银消费与齐家网合作推出齐家专享贷,东易日盛联合汇付天下成立易日升金融。在教育行业中,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百度有钱花、分期学、笨鸟分期、蒲公英教育分期、桔子分期等。在医疗美容行业中,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丽分期、么么贷、美分期、丽人贷、美分宝、美娜袋、爱美贷、锦城贷、喵贷等。此外,在婚庆、租房等领域,也涌现出不同样式的消费金融公司与产品。2016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绝大部分是房贷,只有不到30%属于短期消费信贷,而短期消费信贷中绝大部分是信用卡信贷,只有约20%是类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的主要受众是低收入、高消费的二三线城市年轻人,具体来说,主要人群是大学生和年轻蓝领,年龄集中在18~35岁,地域分布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月薪约1000~4000元人民币。他们大多数是月光族,收入波动大,消费观念强,容易受广告影响,重视品牌。

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

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居民杠杆率提升以及年青一代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后呈现上升趋势,而美国则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仍为中国两倍。从储蓄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储蓄率从2010年57.9%的高点不断下降到2015年的37.6%,依然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随着90后踏入社会,年青一代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享受性消费和超前消费需求开始爆发式增长。在消费信贷中,短期消费信贷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18~30岁人群中,使用过分期消费的占比接近7成;没有使用过分期消费但是对其很感兴趣的人群占到2成;只有1成的人群表示不会接受分期消费。

根据是否可以明确借款用途,消费金融可以分为场景贷、现金贷。目前,场景贷市场已近红海,拥有场景的公司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现金贷依然处于暴利状态。在商业模式上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直接做现金贷,比如二三四五、魔法现金、现金巴士;另一种是通过场景贷获客并积累白名单,然后通过现金贷实现变现,比如京东白条与京东金条、阿里花呗与阿里借呗、买单侠等。但场景贷和现金贷,都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具有风控能力、获客能力、融资能力三大核心竞争力,目前而言,消费金融公司的创新也主要围绕这三大能力展开。

首先,在风控创新方面,风控的核心是反欺诈,但反欺诈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坏账率并非线性变化,这导致消费行业出现“利润先行、风险后置”的现象。同盾科技、神州融、极融、智信度、诚安聚立等第三方风控公司通过接入或爬取运营商、电商、社交等平台数据,对用户画像,并综合分析以提高风控能力。

在获客创新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竞争加剧,消费金融的获客成本一路飙升。评价获客能力高低不仅仅要看获客成本高低,还要看所获客户逆向选择风险的高低。消费金融的用户可以分为主动借款型和被动借款型两类,主动借款型用户大多存在多头借债的问题,且常常借新还旧,因此属于比较危险的用户。被动借款型用户本质是为了购买商品,被消费金融平台成功营销,从而选择消费分期服务,因此属于比较安全的用户。通过线上关键词竞价的方式获客,往往获取到的是主动借款型用户,这类用户又被称为“信贷饥渴人群”,而通过线下商户推广的方式获客,往往获取到的则是相对安全的被动借款型用户。如何把线上与线下获客方式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去芜存菁,是消费金融公司另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在融资创新方面,2017年2月,京东金融通过发行信托资产支持票据簿记(ABN)为京东白条融资,成为业内首单消费金融信托型ABN,发行规模15亿元,这是金融科技对直接融资渠道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创新。根据发行方案,“京东白条ABN”的基础资产为“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投资人将获得该基础资产所带来的相关收益。通过借呗和花呗两大消费金融产品的资产证券化,阿里巴巴也成为中国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上的巨无霸,2017年已累计发行超过2000亿元。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蚂蚁借呗的运营主体——蚂蚁小贷实现净利润44.9亿元,为2016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多。

 3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监管建议

首先,最大的风险隐患是部分消费金融业务利费畸高。虽然年化36%的监管红线一直存在,但是,由于司法体系并没有明确解释借款利息是否包含服务费等中间费用,因此,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之前,国内部分消费金融平台机构通过收取手续费等其他费用的方式规避监管。明确手续费在内的现金贷综合资金成本不得超过年化36%将有力地化解部分消费金融业务利费较高的问题。

其次,部分消费金融平台的风控能力较差。目前,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主要有四类,分别是银行系、电商系、P2P系和产业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P2P系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最大的风险源。随着P2P监管趋严,大部分P2P平台开始转做消费金融业务。对于这类公司而言,资金成本是重要的门槛。一般而言,只有把放贷量提升,将资产包做到足够大,才能够发ABS产品以降低资金成本。为此,各家都在努力放款,拼放贷量,这进一步放大了整体行业风险。与此同时,P2P网贷平台和大学生消费金融平台的风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用户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等方面也存在短板,导致风险隐患聚集。

再次,消费金融市场存在不规范,主要体现在行业主体竞争性宣传和过于追逐利润等。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为了获客,从拼审批时间开始,演变为拼利息,最后演变为拼通过率,风控体系较差的反而能够生存下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17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首次点名“现金贷”,标志着监管正式关注现金贷业务的风险。2017年12月1日,正式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将加强对现金贷平台的治理整顿工作。消费金融行业目前进入治理整顿阶段,这将有效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常态化发展。

然后,反欺诈难度较大。虽然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反欺诈水平,使欺诈成本不断提高,但开展欺诈业务的“黑产”同样也在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欺诈水平,以降低欺诈成本和难度。比如,针对“养卡”诈骗,现在黑产已经有软件自动养卡,无需人工操作,大大降低地了养卡的诈骗成本。由于农村存在大量信用白户,甚至有黑产从业者开着大巴车去农村收身份证用于诈骗。

此外,消费金融业务中还存在暴力催收、裸抵押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构建消费金融良好的生态,一是需要消费者回归理性,二是市场机构需要加强风控,三是监管机制也需要完善和有效。从监管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消费金融业务属于金融业务,应该按照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必须拥有相应的金融牌照,不能“无照驾驶”。金融的本质始终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不能忘记金融的本质。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 莫顿(Robert Merton)曾指出,金融机构本身可能消失,其组织形式、组织构架、业务流程也可能随着外在环境、法规要求、技术进步等发生变化,但金融功能仍将保持不变,即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因此,对于消费金融产业,牌照管制是必然之举。一方面,不能简单“一刀切”地对消费金融创新进行遏制;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分良莠采取同等鼓励的态度。无论科技对传统金融是“赋能”还是“颠覆”,金融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本质始终如一。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提升风控水平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目前,央行征信体系覆盖人群只占到全社会的20%~30%,仍然有大量人群的信用记录是空白,尤其是消费金融所面向的低收入年轻人。然而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对个人征信有着极强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三方风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数据交换机制,建立起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避免了多头借贷现象的发生,降低了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和坏账率。未来,监管层也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进一步完善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第三,还要加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教育。监管层需要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角度出发,努力为金融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尤其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群体的教育,避免非理性金融消费。

(张伟为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费斌杰为北京熵简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