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主体维度、经营维度和技术维度总结了金融科技在财险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财险领域保险科技创新的多个典型实践。认为财险行业的科技创新已形成了一种“里应外合”的良好局面,内外的力量共同推动了先进科技在保险领域的探索和应用,特别是推动了保险商业模式的变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了一大批典型实践的案例。
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看,财险行业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寿险行业相比起步较早、步伐更快,效果也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财险业务特点和市场变化趋势决定的。就互联网保险而言,财险产品的保险期限较短、保险金额和保费较小、产品和承保较简单,一些产品具有刚性需求,这些均促使财险,特别是车险的电网销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就财险业务而言,无论是产品、营销和核保,还是理赔、服务和反欺诈,均存在较大的“价值洼地”,金融科技的“价值变现”能力较强,因此,在行业盈利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了金融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技在财险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无论是“新国十条”,还是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均明确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中国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指导、引领和推动行业的科技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技正在逐步成为保险行业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动力。保险行业的科技创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较为典型的代表实施了“大集中”项目、“核心系统”的迭代和网络系统再造;二是前沿的金融科技领域,较为典型的代表开展了互联网保险、大数据应用和移动端处理等。两个领域没有严格的边界,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从总体趋势看,保险科技,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均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回顾、分析和评价金融科技在财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可以分为三大维度:一是主体维度,二是经营维度,三是技术维度。
从主体维度看:第一,保险公司作为保险行业的核心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主要和重要角色。第二,保险中介机构作为渠道和服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保险中介行业面临着分化和转型,通过科技创新“另辟蹊径”、打造专业优势成为许多保险中介机构的转型与蜕变的首要选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保险类科技创新企业中,有的具有保险代理资格,是新型的保险中介机构;有的则是纯粹技术公司,专门为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第四,服务保险行业的科技企业将保险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大多采用设立金融和保险事业部的方式,为保险业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第五,保险行业的基础资源机构,其中最具代表的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保信”),这是由中国保监会主导设立的行业公共基础设施和综合性服务平台,能够为行业提供保险生产支持、信息查询、保单登记和认证、结算等综合服务,实现安全高效的保险业数据信息共享和对外交互。同时,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保险精算师协会、保险资产管理协会、保险保障基金和上海保险交易所等行业组织,均在不同程度扮演和发挥着基础资源平台的作用。此外,中国保监会的统计信息部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是通过《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等完成顶层设计,同时,制定、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文件,为行业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通过“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平台,加强行业的交流、沟通与协同,集合行业力量,共同推动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工作。
从经营维度看:首先,在产品开发特别是定价领域,随着行业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数字化和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加上中国“基数”大的特点,使得保险精算在财险领域,尤其是在车险业务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次,是在销售环节,一方面是互联网为保险销售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保险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车险、意外险、家财险等业务;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营销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基于移动端的报价、核保和承保等,大大提供了经营效率。再次,在查勘环节,利用远程视频技术,保险公司可实现对修理厂的受损车辆进行远程定损,大大提高了查勘定损效率,同时随着4G技术的应用,保险公司的查勘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远程定损与报价,提高了服务水平。有些保险公司,授权一些优质客户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自主定损”。然后,在定损环节,保险公司在车险的理赔过程中开展了“自动定损”的尝试,即根据查勘获取的事故照片,利用图像比对技术进行损失程度和修理方案的确定,同时调用零配件和工时费的数据库开展定损工作。最后,在保险反欺诈领域,保险行业通过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实现了理赔数据的“并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保险欺诈可疑信息的相关性分析,为解决保险欺诈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和高效的技术方案。
从技术维度看:首先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一个“数据行业”,因此,获取数据、管理数据、识别数据、利用数据始终是保险经营的根本,数据挖掘技术为数据的利用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数据的维度、颗粒度和精确度等的提高,为保险经营和改善提供了信息基础。其次是互联网技术,也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一方面通过以互联网保险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营销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移动端的销售和理赔辅助,大大提供了效率,改善了客户体验。比如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车险的经营模式,推动了“按使用付费”模式的出现。再次是人工智能技术,保险行业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如使用了客户服务的人工智能坐席和保险精算的机器人等。然后是遥感技术,最典型的应用是在农业保险领域,利用无人机技术开展“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的探索,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的效率,确保了经营的合规性;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解决农业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和保险欺诈问题。最后是区块链技术,信用、隐私、唯一性、安全性等均是保险经营包括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区块链的应用解决了保险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
财险领域保险科技创新的典型实践
近年来,财险行业的科技创新形成了一种“里应外合”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在中国保监会、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指导和推动下,保险行业,包括保险公司、中介公司和中保信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积极开展创新探索,同时行业协同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开始关注保险领域,特别是一些门户网站加大了互联网保险的开发力度,一批专门化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和保险科技公司逐渐发挥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此外,一批科技创新企业也将目光聚焦在保险行业,开展了基于保险场景的创新与应用。行业内外的力量,共同推动了先进科技在保险领域的探索和应用,特别是推动了保险商业模式的变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了一大批典型实践的案例。
1.退货运费保险案例。这是典型的与电子商务相伴相生的业务,也是依托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的业务。2010年“双十一”,淘宝网为了促销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解决买家与卖家因退货产生的运费纠纷解决方案,即将这种可能产生的退货运费风险,通过“退货运费保险”的方式进行确定并转移。这种保险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在平台公司的推动下,这一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电商交易条件的“标配”。2015年“双十一”当天,天猫网就有超过3亿笔交易投保了退货运费保险,保费过亿元,创造了单一保险业务日均成交笔数和保费的“世界纪录”。退货运费保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除了有市场需求和平台推动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如果采用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每单仅几毛钱保费的业务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在退货运费保险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定价还是理赔,均是采用“前置”模式,即将经营和管理前移到业务端,并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如定价采用的是“退货率联动机制”,即根据前一个周期的退货率(赔付率)自动调整确定下一个周期的费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费率的动态平衡。这种模式是利用了“智能合约”技术,开展全过程和自动化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经营管理和监管模式。
2.车联网保险案例。传统的车险定价基本采用的是“从车因素”,即以车价和车型为主,尽管也参考了一定的“从人因素”,但这种定价模式仍然相对粗糙,存在较大的缺陷,特别是不能反映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的情况。近年来,中国财险行业积极开展车联网保险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基于车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保险服务新模式,并形成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包括基于安全驾驶的全面信息服务体系和基于交通事故的全过程保险服务体系。就技术解决方案而言,在感测实现方面,有OBD、APP和“黑匣子”三种模式;在通信方式方面,有独立模式和利用手机模式;在应用模式方面,有车队模式和私家车模式。从中国人保财险实践看,通过全面导入车联网服务模式,商业车队的赔付率的降低幅度高达50%,同时能够为车队的安全生产和运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保险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此外,一些保险类科技创新企业,如“车险无忧”也开始在车联网技术的保险应用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推出了“里程保”产品。但是,目前中国车联网保险的发展仍处于技术探索的初级阶段,尚未规模化地投入市场应用,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车险产品和定价仍处于相对管制时期,车联网保险的应用缺乏制度环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车险产品费率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确保改革的平稳并取得预期效果是首要任务。因此,一方面是无暇顾及车联网保险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担心这种改革会影响商业车险改革。但从长远看,随着商业车险改革的逐步到位和全面深化,通过车联网等技术手段,推动车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将成为车险发展的主旋律,车联网保险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
3.农业种植保险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在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营效率与风险管控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在涉及大面积的种植保险中尤为突出,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手段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要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就势必牺牲效率,要兼顾效率就可能滋生和助长风险,特别是道德风险。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开展创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可能。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在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开始探索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辅之大数据技术,开展“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具体讲,就是按照承保和理赔的要求,应用空间信息技术可将保险标的空间化,建立地块空间数据库和农业保险空间信息系统,为承保工作提供空间数据和分析管理支持平台,从而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空间风险分析能力,实现到村、到户、到地块的保单风险管控,提升农业保险的管理水平。同时,通过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为核心的空间信息资源,针对典型农作物和典型灾害,开展农业保险灾害快速评估与定损试验,进行估损模型、辅助现场查勘定损等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从而在大面积灾害发生后,能够协助保险公司科学、合理调配理赔力量,快速、准确评估不同尺度的损失面积和损失程度,形成“按图理赔”的新模式,节约理赔成本,提高查勘定损精度,提升农业保险的业务和服务水平。
4.区块链养牛保险案例。一直以来,在农业保险的养殖保险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标的唯一性”管理以及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耳标等管理模式,为解决养殖保险的“标的唯一性”提供了新途径。但仍存在耳标佩戴率不高,无法解决耳标与对象的“刚性”绑定等问题,同时这种识别体系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且面临信息共享和流转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养牛保险的“标的唯一性”管理新模式,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养殖业溯源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以生物特征、DNA和耳标等多种生物识别手段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肉牛个体识别与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真实记录个体识别信息,以及进口、饲养、防疫、养殖、产仔、屠宰、物流等养殖和食品供应等全方位和全流程信息,实现了肉牛,乃至肉制品的有效溯源,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验明正身”和连续记录。肉牛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唯一性”和“可追溯”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区块链溯源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首先,能够为保险公司的养殖保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还能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其次,能够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业务提供风险管控手段,确保信贷风险相对可控;再次能够为政府部门,特别是动物检疫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补贴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能够为食品安全,包括运输、流通、销售和消费的全程跟踪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服务。
5.保险反欺诈。在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防止保险欺诈始终是一个突出的课题。在理赔管理的“纸质时代”,信息的碎片化情况严重,难以全面和系统的管理,也就给了保险欺诈以可乘之机,随着保险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理赔管理全面进入“电子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为打击保险欺诈提供的利器。中国人保财险开展的“结案审计系统(CFR)”就是一个典型案例。CFR反欺诈系统项目是对保险理赔已结案件进行审查,从中发现疑似漏损并向理赔稽查人员自动推送线索的全过程系统。它通过固化业务场景规则、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模型(聚类模型、异常点模型、关联关系模型等)对理赔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挖掘具有共性的欺诈场景,同时提供一套智能的自动甄别风险案件的管理系统平台来丰富漏损管控手段,减少欺诈漏损。CFR上线后通过监测高风险案件、配合公司高素质的稽查队伍开展反欺诈工作,将极大地打击欺诈行为,约束内部员工,同时挽回理赔漏损。另一方面通过CFR漏损分析也能够发现理赔工作质量问题,包括数据录入不规范,故意输入错乱数据等,从而反馈到理赔管理、促进理赔管理工作优化提升。
(王和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