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29位国家领导,130多个国家代表,数千位国外嘉宾和媒体的盛会,标志着本届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时国内外对为什么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有各种探讨与议论,比如说,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为了输出过剩产能,为了接替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引领新全球化,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为了创造人类发展新模式,比如“三个共同体”等等。
一个宏大的战略中包含了多元目标,这本来并不使人奇怪,但是在发展战略中,除了战略目标,还必须有战略重点,就是在多元目标中也必须分出主次。比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对外开放战略”的时候,就提出了以广东、福建为重点,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试点,在实际执行中又把重点放在了深圳,才有了对外开放以点带面的成功和今天的深圳,也才有了80年代后期的“沿海战略”、90年代初期以浦东开放带动的沿江、沿边开放,形成了以后中国经济全面开放的格局,为中国新千年加入WTO,抓住新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体制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么大的一个战略而言,明确其战略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战略重点,才能理清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走,什么成本值得付出。本文就是想对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流行观点做一些评价,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认识。
为进入欧洲市场?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已开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行动的货运班车,由于去程与回程列车明显不成比例,大约为3︰1,且去程特别是回程的空载率很高,和海运相比没有明显的经济性,所以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是长期战略,如果未来欧洲市场具有广阔增长前景,目前中欧货运班列间进出口贸易间严重的“出大于进”现象就会逐步消失,地方对货运班列的补贴也会逐步为增长的关税所取代。但是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会使欧洲市场的长期前景,不是扩大而是萎缩,不是开放而是走向某种程度的封闭。
第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实体经济正在走上逐步封闭的道路,原因是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已经走到头了,不得不回调。欧洲与日本比美国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要差,虽然还没有跟上美国的回调步伐,但欧央行已宣布将在明年结束量化宽松(QE),也要回调。
第二,以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衡量,虽然欧洲的经济开放度要高于美日,但欧盟的内贸率要显著高出美日,比如美国对北美的贸易比重只占40%,日本对亚洲的贸易占50%,但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彼此贸易比重都在60%~85%之间。比如美国对东亚的贸易能占到40%,但欧洲只占15%。所以深度开发对欧出口空间的意义,本来就不大。
第三,欧洲内部的经济运行状况与机制,也正在对欧洲各国扩大进出口造成强约束。
欧元统一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充更加优化资源配置,以形成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在欧元统一后的17年中,却形成了北欧生产,南欧消费,北欧出口,南欧进口,以及北欧储蓄,南欧借债的格局。实体经济增长率并没有比欧元统一前显著高出。不仅如此,在欧债危机后还出现显著停滞。因此,由于促使欧洲走向货币统一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没有形成,就动摇了欧元的基础,因为这种格局的极限,就是南欧的消费规模逼近北欧的储蓄能力。
这其中的根据是,过去两年中,从欧元区银行间跨境结算系统(简称Target2)的债权债务净差,与德国年均新增净储蓄的规模比较,已经相等乃至超过了。Target2反映的是欧元区各国中债权与债务的累积额,目前主要是北欧国家拥有的债权不断增加,和南欧国家累积的债务不断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其中80%以上的债权是属于德国的。在欧债危机开始时,Target2净差基本是零,其后就不断增加,2014年是4500亿欧元,到2016年末已飙升到8200亿欧元,两年猛增了3700亿欧元。这说明在过去两年,南欧国家以借债方式获得融资,从北欧国家的进口大增,而北欧国家把剩余产品以出口形式提供给南欧国家,获得债权。
如果北欧国家有能力持续向南欧国家提供剩余产品,Target2净差继续扩大当然没问题,但是新千年以来尽管在欧元统一后德国获得了巨大出口空间导致贸易顺差猛增,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顺差国家,但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增加的顺差也只有710亿欧元,其中2010年后的5年中平均年增只有700亿欧元。所以北欧国家的净储蓄增长,是跟不上南欧国家负债进口的需求的。走到目前这一步,北欧的净储蓄已基本吃的差不多了,因此维持欧元区统一的内部潜力就快走到了尽头,现在欧元区正在做希腊第三期债务安排,要求它继续压缩社保和居民消费,后面就是法、意、西等,都得靠压缩需求减少进口而平衡宏观供求,所以欧洲未来对中国的进口肯定是压缩的。
不了解欧洲经济与欧元的前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进入欧洲市场是没有意义的。
为输出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倡议是长期战略,至少要管20年,从这么长的时期看,中国的产能是不可能过剩的,因为中国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任务。比如直到2016年,中国的城市户籍人口才刚过5亿,人口的主体还是农民身份,而城乡消费差距仍高达3倍。中国的净储蓄供给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这就涉及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有观点认为,中国钢铁是过剩产能,但去年中国人均钢产量只有580公斤,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均1吨,日本2吨。认为中国电过剩,但去年中国人均电力装机刚过千瓦,世界工业化国家人均1500瓦,美国2500瓦。认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中国目前百人10辆,美国80辆,日德65辆。
所以,中国的过剩是暂时的,一旦中国进入大规模城市化阶段,中国的产能就会显得严重不足。比如,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平均标准计算,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年产10亿吨钢也很正常,年产1亿台汽车也不会过剩,如果今天的13.8亿人口中有80%是城市人口,中国的生产规模就需要比目前增加2.5倍,这需要中国以9%的年均增速再增长15年才能实现。因此,不能以目前的总供求态势来制定长期战略。
当然在中期内利用国内的富裕产能,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多输出一些钢铁、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产品,也是好机会,既有利于减轻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也有利于战略的起步和实施,所以中期内不应否定其积极意义。
为接替美国引领新全球化和美元地位?
爆发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伤害了美国的元气。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不仅提出要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等经济组织,也要退出全球气候条约,甚至认为北约对美国也没有意义。这种从经济到政治上全面退出世界领导地位的势头,让很多人认为是出现了中国提前接替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机会,国际上也有希望中国接替美国继续引领新全球化的呼声。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接替美式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吗?笔者认为这样判断是错误的。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方向是明显的“西向”化的,即陆路与海路的交通方向都是向西朝西亚、欧洲和非洲延伸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虽然包括了世界60%的人口,但却只涵盖了30%的经济规模。但是,在中国的东面即环太平洋地区,却集中了世界40%的人口、50%的贸易和60%的经济。二战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环大西洋地区,但是随着二次战后日本、亚洲四小和中国经济的相继崛起,世界的经济中心就不断从环大西洋地区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
此外,从历史上美国从世界政治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看,虽然美国1890年工业就超过英国,在一战前GDP就超过英国,却是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正式接替了英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期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而且是在两次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后才得以接替英国地位的。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在2010年工业规模超美,但是GDP超美尚需时日,认为中国在未来不远时间超越美国显然就是误判了。美国在成为世界霸主之前,早就是南北美洲的霸主,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必先走向亚洲,然后才是世界,不能还没走稳就想跑。
其次,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有明确的地缘空间去向,是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取代美式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为接替美元的战略地位同样是不可能的。从全球货币使用结构看,美元占比超过40%,欧元占比超过30%,再加上英镑与日元,发达国家的货币就占到了全球的八成以上。这种以美元为主的全球货币支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美元的使用,包括贸易、投资和储备,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太平洋为“美元湖”,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朝向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却是欧元的天地。欧洲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同时也因为中东和北非与欧洲的经济联系显著强于美国,例如在埃及的贸易中,与欧洲的进出口规模是与美国的6倍。虽说是“石油美元”,但是在欧元诞生后,中东有些国家如伊朗,就开始发展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所以,地中海是“欧元湖”,“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是越向西,欧元的势力就越强。因此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奠定人民币取代美元的基础有些文不对题。
当然,在冷战结束世界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货币不仅为实体经济服务,也越来越多地为虚拟经济服务,乃至为虚拟经济服务替代了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货币使用的主体。比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货币交易的最大单一商品是石油,年均高达万亿美元,由此使美元脱离黄金后仍能拥有货币霸权。而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世界最大的单一商品竟成为货币本身,其货币交易的内容,主要是利率衍生品与汇率衍生品。在2010年前后,世界年均货币交易额就超过了2000万亿美元,是全球年GDP的二三十倍,近几年日交易额曾达到10万亿美元的高峰,是世界年出口额的一半还多。而最大的国际货币交易市场就在伦敦,最大的交易币种是美元,占比超过2/3,这种变化是美欧经济朝向经济虚拟化演变的结果。
那么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什么?虽然人民币在世界支付货币中的占比目前只有不足2%,排名也很靠后,但是中国却是世界第一的实体经济大国。因为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城市化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实体经济道路要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随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而自然推开的过程,比如,中国应首先追求人民币的周边化,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建议
对于一个具有明确地缘指向的战略来说,赋予其过多的全球战略目标内容,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全球战略应该用其他全球性的战略设计来解决。如果排除了获取欧洲市场、输出过剩产能、接替美国新全球化的领导地位,以及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这些目标后,中国的力量如何跨出国界向西延伸?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如何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成本推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看,陆路通向中东与非洲的捷径是阿富汗、伊朗和沙特,或者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然后经埃及进入非洲。海路应出缅甸入印度洋,再进入海湾和非洲。所以,上述国家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战略节点,由此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所经的沿线国家,也要尽量减少不必要政治麻烦与经济负担。
(王建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编辑/丁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