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张幼林、苏诚、胡靖怡:关于推动北京金融新发展的思考

1329 views

hong guan jing ji

本文分析北京金融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并对未来如何更好的发展提出思考。

当前,北京的建设和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017年两次视察北京为标志,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方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明确。北京在疏解,北京在转型,北京整个城市在重新出发。作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金融业怎么办?金融业的重新出发已刻不容缓。

北京金融怎么看?

多年发展为北京金融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建国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金融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和近30年的高速发展。2016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已达4266.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1%,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8%,2016年末北京金融业资产总计达127.4万亿元。2016年11月,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8期发布,北京得分164.29分,排名第二位。2017年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21期发布,北京得分710分,排名第16位,排名上升10位。金融业已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第一支柱产业;北京已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中心城市特征进一步显现。

北京金融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一是对于金融的社会需求巨大。从城市建设自身发展方面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42.5万家中小企业、2172万常住人口的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从区域辐射带动方面看,服务京津冀统筹协同发展、助力雄安新区建设为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需求。

二是金融业与北京经济结构高度契合。2016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9.3亿元,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占比0.52%、第二产业占比19.17%、第三产业占比80.3%,服务型经济特征进一步稳固,其中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领头羊的带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具有国家经济管理中心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北京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

四是具有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的规模优势。北京总部企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61家,世界500强的总部企业数量58家,连续4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北京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拥有18家证券公司、23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70家财务公司、55家保险公司等共计1838家法人金融单位,居全国首位。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相继在京落户,北京作为中国国际金融大本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具有强大的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能力。北京地区高校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全国112所“211工程”大学,北京拥有26所,39所“985工程”大学,北京拥有8所。著名高等院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一行三会专属研究机构,一批经济金融智库齐聚,使北京成为中国金融研究的重镇。

当前北京金融业实现转型发展存在的短板

北京金融发展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上上下下对“北京未来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北京的金融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没有异议,但国内外普遍关注“北京是不是中国金融中心?”“北京要不要打造成金融中心?”“金融业在北京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北京金融下一步向何处去?”等,这些问题需要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给予明确和回答。

北京金融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原有领先优势在弱化。近年来,北京传统金融增速趋缓,金融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2016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首次下降到两位数以下,增速9.3%,落后上海3.5个百分点,落后深圳5.3个百分点。受各地政策利好吸引,部分现有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注册地外迁,一批新设金融机构选择到其他发达城市注册,北京金融发展面临空心化。二是金融业新的增长动力有待培育。根据2016年7月《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第三期)报告》公布的排名,北京仅以833.73的分数排在第8位。北京新兴金融业态在创新和发展中,面临法规和监管滞后、市场秩序混乱、风险高发等挑战。三是金融人才占比仍然偏低且提高不快。按照国际经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一般占本市人口总量的10%以上,区域性国际金融城市金融从业人口也会达到5%。按照市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16年本市金融从业人员53.8万人,仅占全市常驻人口总数的2.48%。高端金融人才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则更为短缺。

北京金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国际比较看,北京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商务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从国内比较看,相较于上海、深圳、天津等省市,北京在吸引金融机构落户、高端金融人才进京,诸如针对机构和高管的税收、子女入学、扶持资金等相关配套政策在不同层面多有欠缺,在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生活成本、营商成本等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

北京金融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8期相关数据显示,北京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实力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金融市场规模方面短板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北京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不活跃。我国绝大部分金融市场集中在上海、深圳,虽然新三板落户使北京拥有了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但新三板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功能与沪、深交易所从设计层面有所区别,且发展差距明显。

金融助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助力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仍不突出。京津冀差异化金融政策不明显,三地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京津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依然很低,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二是金融在支持 “大城市病”治理、服务副中心建设,助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普惠金融水平不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

北京金融怎么办?

以建设“首都型金融”为目标推动北京金融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必须符合金融业的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发展方式必须与特定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当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北京金融业迫切需要提出建设“首都型金融”的发展目标,以切实服务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服务好京津冀统筹协调发展,服务好中国崛起的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和国际金融战略。不再纠结于是否建设金融中心的提法,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型金融”,实现与上海、深圳、香港金融的错位发展,增强北京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而言,“首都型金融”应由六大支柱构成:

1. 科技金融。紧紧依托北京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和推动金融企业的机构、模式、服务与产品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持,形成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北京模式”。2. 文化金融。紧紧依托北京文化创意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积极促进金融与文化相融合,不断创新文化金融发展模式,有力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市场化、民族化、国际化,使北京成为全国文化金融的旗舰。3. 总部金融。紧紧依托北京国内外总部机构云集、总部经济发达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各类总部机构的总部金融,聚焦资源、突出重点、优化环境,满足总部经济的高端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统筹协调与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北京总部金融的辐射力,充分借助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资源,同时带动和助推北京的发展。4. 绿色金融。紧紧抓住国内外发展绿色金融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北京绿色金融研究水平较高、金融需求多样、金融资源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等优势,率先推动各类绿色金融创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使之成为北京金融的新增长极,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开辟道路。5. 城市金融。紧紧围绕促进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大需求,推动金融机构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重点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在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民的金融消费者素质等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北京特色,使城市金融深深植根北京,成为北京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6. 新兴金融。紧紧跟上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时代脚步,积极稳妥地发展第三方支付、数字金融、P2P、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等新兴金融业态,为北京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支持新兴金融自下而上促进传统金融的自我革新;支持现代金融科技发展,降低金融供给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完善金融法规制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金融监管,使新兴金融成为北京金融的新引擎。

近期推动“首都型金融”发展的重点任务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与发展。一是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创业孵化平台,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低成本、全要素的金融综合服务。二是为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安排相适宜的税收试点,争取政策突破,加强帮扶作用,构建风险投资信用体系。三是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作用,启动“一个工程”,即创新100企业上市培育工程,通过全方位公益服务加速科技型企业上市步伐;实施“一个计划”,即中关村多层次资本市场综合融资服务计划,努力探索适合中关村科技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四是强化科技信贷支持,丰富科技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开展投贷结合、投保贷结合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创新。五是培育发展科技保险市场,推进专利保险试点、中关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等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保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和分担体系。

加快构建文化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引导境内外资本参与本市文化产业投资,加快构建包括金融服务文化影视、体育、旅游在内的泛文化金融体系。二是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以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为引领,促进文化金融创新,为北京文化产业持续引领全国发展增添金融引擎。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文化类产业引导基金、建立文化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进入文化产业的风险,借助资本撬动北京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四是优化文化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在信贷投放、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方面优化流程、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推进文化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专业分支机构等组织模式创新。

内外并举,继续做大做强总部金融。一是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优势,以重点服务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总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机构为牵引,积极吸引聚集各类国际金融组织在京落户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北京作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并鼓励国内外金融总部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聚集。三是服务各类总部金融机构在京创新发展。推动银行类总部机构拓展中间业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引导证券期货类、基金类总部机构,从供给侧优化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方式,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功能。以北京保险产业园为载体,促进保险公司总部在京新设各类专业机构,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着眼突破,打造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先行区。一是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本市《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实施办法》,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二是鼓励支持各类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推动在京银行建立绿色银行专营机构,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发展绿色担保和绿色小贷,根据绿色金融服务绩效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快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绿色发展布局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推动借助多层次金融市场发行各类绿色债券或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着力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态发展。支持设立市级绿色发展母基金,鼓励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以PPP模式操作的绿色项目。积极发展绿色保险,在环境风险较高的企业,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紧密围绕北京疏解、转型、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高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全市重点项目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冬奥会、新机场等重大项目,支持发展PPP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二是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畅通融资渠道,继续加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保险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提升城市灾害管理能力。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通过在京开展车险电子保单试点、个人税优健康险试点、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创新性工作,将服务首都民生工作向纵深推进。三是加快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妇女等群体的普惠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类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在治理整顿和严防风险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金融。一是规范培育和发展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建立本市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等特定区域推进互联网金融“沙箱监管”,为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发展提供安全、优质土壤,加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领军企业,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新优势。二是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一批金融科技机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集聚。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建设和发展,支持具有社会互助功能的互联网互助平台规范发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张幼林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诚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研究室副主任,胡靖怡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研究室副主任科员。本文编辑/丁开艳)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