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张伟强、周从意:金融知识知多少:来自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金融调查的数据分析

1547 views

0

基于我国城市居民金融知识的量化测度数据,本文指出,尽管财务收支、经济决策等金融行为贯穿于家庭生活方方面面,但总体看,城市家庭的平均金融知识水平较低。

金融知识调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面向家庭的金融服务变得丰富多彩,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便捷地被普通大众所接触和使用,使得原来没有得到传统、主流金融体系服务的人群,现在有机会参与到各种金融活动中来。居民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热情源于对金融产品收益的追逐,但是更多的金融参与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暴露。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很多个人投资者无法科学地识别金融产品背后的风险,从而导致很多非理性投资行为。不了解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匹配性的投资者容易盲目追求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投资者的贪婪心理,通过宣称远远超出合理收益的回报率进行诈骗,但是投资者不能识别这些风险。例如,P2P借贷(Peer to Peer lending)平台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频繁爆发跑路事件,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不难发现,多数出事平台的共同特征是,不提供明确的资产信息,却向投资人宣称“低风险、高收益”甚至“保本保息”,而只要具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就能识破骗局避免损失。此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各种信贷产品,使得消费者更加便捷地接触并获得信贷,消费者可能会发生过度负债的行为。当前市场环境的变革使得个人的金融决策和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缺乏金融知识的人群来说,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被认为是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人类必备的生存技能。国际上对于金融素养的一种定义是:“金融素养是一种金融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总和,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以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最终实现个人的金融福利。”

国民金融素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社会调查,对本国国民的金融素养进行评估。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各国的调查结果,金融知识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每个国家仍旧有相当比例的国民对基本的金融概念表示非常陌生。大量的学术研究发现,缺乏金融素养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当严重,总体来说会影响储蓄、财富积累和养老规划。相反,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个体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和财务规划。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我国的国民金融素养现状尚未有全国性的数据来客观描述。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使得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有据可依,清华大学消费金融课题组于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金融调查”,对居民的金融知识进行了量化测度,首次客观全面地评估了我国城市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本次调查通过三阶段分层等概率抽样设计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抽取了满足访问条件的城市居民家庭,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访问,共获得有效问卷3861份。由于样本和总体的偏差,本文报告的数据都经过了加权处理,使统计推断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

国民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金融知识水平调查问卷由14道测试题组成,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将其中8道题设置为基础金融知识部分,另6道题设置为高级金融知识部分。以答题的正确率来衡量中国城市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4

对于整个金融知识问卷的14道题,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正确率仅为46%,只有一半居民的正确率能够达到50%。图1展示了基础金融知识和高级金融知识两部分答对题数的分布情况。从基础知识得分的表现来看,大多数人能答对8道题中的5道题,平均正确率为58%,多达30%的居民只能正确回答3道题甚至更少;而在涉及股票、基金等专业金融概念的高级知识部分,大多数人只能答对6题中的1~2道题,平均正确率只有30%,多达22%的居民没有一道题回答正确,而正确回答全部6道题的居民只占总体的2%。尽管财务收支、经济决策等金融行为贯穿于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金融知识水平较低。

5

金融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

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基础金融知识和高级金融知识问卷中各个问题回答正确、错误和不知道的人数比例,反映了我国城市居民对相应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

6

7

在基础金融知识的8道题中,除了“除法”和“风险和收益”有85%以上的人都能答对以外,其他题目的正确率都在50%上下,而对于重要的“风险分散”概念,只有34%的人理解正确。基础金融知识部分的题目不要求回答者具有专业的金融素质,只涉及基本的金钱概念以及简单运算技能,但多数题目的正确率却并不高,反映出我国城市居民严重缺乏基础金融知识。

“存款利率”一题旨在考察居民对于生活中的金融场景的熟悉程度。在我国,定期存款的家庭普及率非常高,在股票市场、货币基金市场等发展起来之前,银行定期存款几乎是每个家庭首选的理财方式,定期存款是居民最为熟悉的金融产品之一。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该题选项的设置采用了较大的利率区间,而正确率仍只有53%,反映了居民对于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金融知识缺乏了解。

金融决策和理财规划需要具有基本的运算能力,最简单的例子是,去银行储蓄时,如何对不同期限的存款进行选择,要求人们了解存款利率,懂得金钱具有时间价值,能够根据本金和利率计算单利,并对复利的含义有所理解。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生主动或被动的储蓄行为,但根据调查结果,只有44%的人能够正确计算单利。由于“复利”的概念建立在“单利”的基础上,严格的评价标准是“单利”和“复利”两道题同时回答正确才表明正确掌握了“复利”概念,这一统计结果为25%。换言之,每4个城市居民中只有1个人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自己应从银行获得的存款利息。

与利息紧密联系的概念是金钱的“时间价值”,是指当前持有的一定量资金比未来持有的等量资金具有更高的价值。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67.77%)的居民能够理解这一概念。另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名词是“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价值,了解这一事实的人约占全部居民的58%。

“风险和收益”在基础金融知识8道题中正确率最高,说明我国大部分城市家庭都能意识到,金融产品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风险和收益”相反,“风险分散”的正确率是8道题中最低的,只有35%。高达42%的人表示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这可能是由于题目中提到的“股票型基金”概念相对专业,但在访问时向受访者尽量简单直白地解释了“股票型基金”的含义。对比这两道题的正确率,我们认为尽管“高风险、高收益”如同口号一般深入人心,但真正能理解风险的含义并运用在实际金融决策中的投资者则少得多。

高级金融知识问卷主要考察了人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理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中,常见的个人投资者持有的金融产品包括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

商业银行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监管职能,是“银行的银行”。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属于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这一知识点的居民只占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30.66%)。

银行存款、国债、股票、基金是个人投资者接触较多的金融产品。当要求将不同的金融产品就其风险大小加以比较时,约有三分之二(67.30%)的居民正确认识到,股票的风险高于基金、存款和国债。而进一步询问关于股票和基金的具体问题时,分别只有16%和12%的城市居民对于股票和基金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约有一半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而无法回答。关于“股票”一题的低正确率表明,大部分人都没有正确理解购买股票时自己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基金缺乏基本的了解则意味着,当居民投资基金时,可能难以做出恰当的决策。

近年来,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同样是把钱放入银行,由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在安全性上并没有多大区别,而理财产品的收益则比存款高出不少。19%的受访者认为理财产品与存款一样安全,不会发生亏损。37%的受访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不清楚。事实上,商业银行所售的理财产品有自营和代销之分,产品风险与投资标的有关,宣传的“预期收益”也并不能代表到期的实际收益。正确认识到理财产品这些特点的受访者只占30%。

高级金融知识部分的6道题中,只有“金融产品风险”一题的正确率为67%,其他题目的正确率均不超过30%,说明广大居民对金融产品及金融市场的理解还很粗浅,甚至存在很大的误区。

因此总体上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不足以使他们完成合理的家庭理财规划,实现在金融市场上投资的需求。一方面,人们日常的储蓄和投资行为所必需的“复利”“风险分散”等观念并没有广泛得为大众所接收,从而导致人们不能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而遭受损失,举例来说,金融知识匮乏的人群可能因为不知道复利如何计算,而会轻易地选择高成本的信用卡借贷,或者在选择金融服务的时候更容易支付高额的服务费用;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缺乏金融知识的人群不易识别金融产品的风险,往往被宣称的“高收益”所吸引,选择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的投资方式。更有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利用投资人金融知识的缺乏进行金融诈骗,近年来集中爆发的P2P平台“跑路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居民当前的金融知识还很薄弱,不足以理性的参与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普及教育以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8

9

(张伟强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从意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编辑/丁开艳)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