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实施的“废钞令”旨在打击“黑钱”,显示了莫迪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将推动印度经济步入正轨。
我们经常听说,印度是一个具备巨大潜力的国家。但实际情况是,印度拥有资源、人口、原材料等成功要素,前提是这些要素能一起发挥作用。眼下这一切似乎正在发生。
2016年11月初,正当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之际,印度出台了大额货币废止流通的政策,显示了莫迪政府有主张、坚定大幅改革的决心。
这是一项既令人惊讶却又在稳步计划中的举措,旨在给印度庞大的“黑色经济”迎头一击,以此提高税收征收和经济运行效率。同时,这一举措还消除了避税手段,推动印度经济步入正轨。
莫迪政府废除大额货币流通的举动,显示了其中央政府的力量,这一举措即使放在中国来看也是大胆的。它显示了印度政府重视改革的决心,而且我们相信这也绝不是政府启动的唯一计划。
限制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因素是能源成本。印度80%的原油需求依赖进口。从历史角度来看,一个强有力的世界经济,特别是结合来自印度的强劲需求,推高了原油价格。印度的进口账单转而让市场紧张,因为印度的能源补贴制度快速推高了财政赤字。然而目前国际油价处于结构性偏低。此外,更灵活的供应机制预示着油价面对全球的强劲需求时将相对不那么敏感。而且,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预计到2020年将年增长50%,以及无益的能源价格波动,这些因素都不太可能大幅影响到印度的经济增长周期。
另一个结构性优势是对于印度相对不成熟的制造业的担忧情绪在减轻。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获得物质资源。长久以来,印度的高利率和资源等因素渠道不畅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然而服务业是轻资本、人工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一特征更适合印度。同样还有一点很重要,当前服务业引领全球发展,这体现在传统货物贸易萎缩,而服务贸易继续强劲增长。因此,印度稚嫩的制造业的负面影响就显得不那么明显。
改革通常会包括一些令人不适的调整,构建增长动力并非易事。然而,当下的印度正在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总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简称BJP)为货物和服务增值税(GST)改革铺平了道路,大力推进征地法改革,任命了一位真正的技术官员担任印度储备银行(RBI)行长,设立了通胀目标,推动了《破产法》改革进程,强迫银行放弃传统,全面暴露不良贷款。
在这一系列改革中,最显著的变化或许是通胀目标的设定以及承诺坚守这一目标的证据。相对偏低的利率结构、更为稳定的货币,以及更为平坦的收益率曲线将带来巨大且持续的经济成果。
印度在全球投资版图中的地位在近十多年来也声名鹊起。外国投资者如今占据印度股票市场的四分之一。此外,由于印度在寻求其他融资渠道,该国的债券市场近年来也愈加开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缺口缩窄的前景意味着引起卢比贬值,外国投资者需要放弃卢比资产的结构性因素在减弱。
对于企业而言,抓住印度的机遇显得愈加复杂,企业家们需要考虑一系列事宜,如获取能源和土地资源,及时、透明的法律裁决,纳税确定性以及监管措施等都会有倾向性的抑制商业投资。但好消息是改革已在上述方面取得成效。
作为竞争地位的广义度量,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印度排名上升至第130位。这并不值得吹嘘,但是熟悉度和商业机会往往比营商的容易度更为重要。比如中国排名第84位,印度尼西亚排名第109位,这两大区域经济体都是澳大利亚商人数年来根深蒂固的商业往来地区。
熟悉度往往是人们相互之间连接的一个问题。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在澳大利亚居住着30万印度裔人口,这一数据比2006年人口普查时翻了一番。在亚洲,只有中国裔人口超过印度,为32万。2016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能会更高。去印度投资或许比去中国投资更令人却步,但想想15年前,人们提起去中国投资时也有着相同的感受。
印度的“黑色经济”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挑战,而印度政府对“黑钱”的精确打击预示着更大的进步。
( 理查德·耶岑加为澳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翻译、编辑/陈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