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E理财营销策划沈家琦
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先是喜迎了双十一,旋即又等来了黑五,上周双十二也如期而至,看到大家在各种购物节上的狂欢以及各家电商巨头公布的惊人交易量,我也不禁思考起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家剁掉的手重新长出来的速度怎么会这么快?第二,同样都是买买买,理财平台为何没有这种规模的剁手节?
作为一名从电商跨界到互金的市场营销人,今天正好借着“剁手”的话题和大家聊一聊:看起来同样都是号召大家买买买的两个行业, 电商和互联网理财最本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三天就能到货的鞋子VS三个月后才能到手的收益
虽然同样都是买买买,在电商平台我们是“用钱买货”,但在互联网理财平台我们则是“用钱和时间买钱”。在物流业发展得越来越逆天的当今社会,无论是在马云爸爸还是奶茶妹夫家下单买东西,我们都只需要花费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能等到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时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互联网理财而言,由于投资周期的缘故,却需要等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把我们“买”到的钱拿到手。
每逢临近重大购物节,从地铁到电梯,从电脑屏幕到手机屏幕,都能看到电商平台在对我们进行24*7的轰炸。在这样的轰炸下,相信有很多人的购物模式就变成:点进去app一看:发现“咦,这双鞋还不错”,然后赞叹“哇噻,今天居然打三折耶”,紧接着就立刻下单购买了一双自己原本并没有计划要买的鞋子。
这是各大电商购物节非常鼓励的一种消费行为——冲动型购物,也就是事先没有计划好的、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且较难以抑制的一种购物行为,冲动购物者可能是被商品从情感上所吸引而渴望立刻得到满足。敲黑板提醒大家注意“立刻”二字,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立刻”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好处,用户是很难被刺激到一时冲动就把大拇指摁到手机home键上把钱给付了的。那么,对比起三天就能到货的鞋子,三个月甚至一年后才能到手的收益相对难以承担起诱惑消费者冲动消费的任务,因此也就失去了大力开展剁手节的先决条件。
你愿意为了剁手节的优惠把7月的闲置资金一直闲置到11月吗?
正如前文所说,理财平台的用户是用“钱+时间”买钱,所以时间对于收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在7月份的时候有了一笔可投资的钱,即便我知道可能11月的时候有的理财平台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力度优惠,我也应该会立刻找平台进行投资了。因为从7月到11月这几个月的收益也是很大的诱惑,大家想必不会让钱傻傻地等在余额宝里。
反观电商平台上的消费,现在确实有许多人会将购物集中安排在购物节,尤其是日常用品。以我们家为例吧,今年家里用到的所有基础消耗品几乎都是在购物节的时候购入的:“618”的时候囤一次,双十一的时候再囤一次,每次管半年。然而这种消费模式是很难照搬到理财平台的,毕竟购物节能提供的优惠可能根本抵消不了将资金闲置一段时间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即使理财平台在双十一大力促销,吸引的也只是恰巧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理财需求的用户,规模自然比不上可以吸引全民购物的电商购物节。
从2009年的淘宝双十一发展至今,购物节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已经有了非常重大的象征意义,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为了得到漂亮的交易额数字,会在双十一或者“618”的时候不惜将一年的毛利全砸进去,而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理财平台的商业逻辑。
那我们可以从电商学到别的什么呢
虽然前面讲到的都是电商平台和理财平台的区别,但毕竟从本质而言,我们的业务都是以用户为核心,所以我认为理财平台还是可以从电商老大哥那儿学习到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效率与体验两点,这两点也是用户所最关心的。
首先,提高效率。电商通过提高物流速度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周期,那么对于理财平台而言,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通过推出更短期限的产品来提高效率呢?这是一个思路。当产品的期限短了,用户整个的购买周期就缩短了,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之内判断自己是否满意这一次的购买,并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次的购买。
第二,改善体验。电商为消费者提供的体验包括丰富的商品以及各种客户服务,那理财平台其实也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硬件上增加不同类型、周期的产品,从软件上加强平台对用户反馈与服务。
说到底,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也好,理财平台也好,重点都应该放在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效率与更优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