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荒”的治理逻辑

1519 views

“资产荒”考验着商业银行的客户经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定价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本文认为,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日趋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及经营管理更具市场竞争力,突破“资产荒”瓶颈指日可待。

目前,资产管理行业是全球金融服务业中资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领域之一。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多元互通的“大资管”格局初具规模,资产管理总量已突破100万亿元,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周期,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着“资产荒”,缺乏符合投资收益预期和风险溢价的优质基础资产,市场竞争逐步从负债端向资产端演进驱动。这让银行理财必须注重合理运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回报预期的表内外资金,开展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的“资金-资产”配置,更加注重争夺综合收益高、风险相对较低的优质资产,重塑资产端的核心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资产荒”的问题溯源

对目前资管行业中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来讲,“资产荒”考验着商业银行的客户经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定价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而这场资产荒主要受经济周期、风险管控、财务目标、发展转型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制约了部分基础资产的挖掘、准入、交易与投放,形成了相对意义的资产供给不足。

究其本质,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向“均值”收敛,有效资产供给不足。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机构投资者均面临“资产荒”困扰。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随着经济增长收敛,“L”型增长走势成“新常态”显著特征。2016年6月末M1、M2“剪刀差”为12.8%,达到近5年历史最高值,出现资金“淤积”现象,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且投资意愿低迷,融资需求出现明显降温。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高收益基础资产因经济下行与法规政策限制而降温。

二是多目标和多风险因素的多重考量,资产视野受到限制。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从事混业金融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交易)在资格、类型和规模上存在诸多准入性限制,抑制了其向多层级金融市场拓展。同时银行基于资金成本、资产质量、财务目标等多种考虑,必须通过资产管理投资高收益资产来抵御净息差收窄。而金融市场“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依然存在,无风险利率收益预期依然高企,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受到资金端和资产端双重挤压,资产挖掘视野难以开拓。

三是禀赋优势下实质性发展转型起步较晚,资产配置能力偏弱。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拥有本土化优势,分享了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的红利,长期享受竞争主体准入管制、存贷利差保护、渠道网络布局等制度性红利,在本土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现阶段资产端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明显失衡。固定收益类本质上推升了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杠杆,权益类资产配置也多呈现明股实债,通过动态管理、组合投资等方式灵活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有效缓释基础资产的价值波动,适度把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荒”的治理逻辑

然而“资产荒”是个相对性概念,是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产物。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日趋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及经营管理更具市场竞争力,突破“资产荒”瓶颈指日可待,且银行理财将大有可为:

一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资产管理双轮驱动激活力。实施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的双轮驱动战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端的内生动力。从国际经验来看,自1997年以来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复合平均增长率约6%,其中股票、债券、货币等存量资产价值上升是最主要因素,新增净资产流量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增幅目前不足2%。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的存量总资产已超过210万亿元,包括贷款、非标、票据、债券等信用背书较强且收益率较高的优质金融资产。因此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产周转率将是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掘优势资产的主要方向和战略重点,商业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信贷资产转让、债转股等金融工具实现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的重大转型。另外,银行理财应把握经济新常态结构性分化的机会,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业4.0等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寻找优质资产和具有价值潜力的重点领域和客户进行深耕,抓住增量业务的机遇。

二是综合施策再平衡,拓展资产视野来“补短板”。随着大资管快速发展,客户资产管理需求变化对商业银行提出新要求,不仅偏重产品销售,而是需要提供涵盖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链的资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银行理财需要通过新的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提升金融资产的结构化设计与流动性,打造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的综合化平台,在产融结合的背景下深度挖掘市场主体多元化、多类型的融资需求,驱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和良好互动。

同时,银行理财需要跨界拓展资产配置空间,探索类似制造业价值链的资产配置分工模式,加强与第三方专业资产管理平台以及金融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扩展优质基础资产的搜寻视野和选择范围,优化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端的基础资产结构。一方面紧随国家战略向全球要资产,加快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如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统筹谋划海外资产配置,重点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内装备制造及优势产能合作等产业项目“走出去”和能源资源引进来等,提高海外资产配置能力。另一方面适度多元化和分散化配置基础资产,扩大另类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实物资产、权益性资产、不动产等新兴资产投资,在资金利率和资产价格下行时通过多元化配置、风险与收益平衡、资产交易、主动管理等组合工具来确保绝对收益,避免过高的产品定价给资产端投资造成财务压力和流动性风险,最终实现大资管业务的长期价值和预期利润。

三是经营管理再转型,重构资产管理业务生态。商业银行是自身资产管理业务经营结果的最终承担主体,要独立承担资产配置、委托管理、投资绩效考核和风险控制等全部管理责任,必须完善以大资管业务为引导、以综合化金融安排为核心的资产管理经营模式:

首先,银行理财需要建立适应投资属性为主的大资管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客户风险容忍度,合理分离与让渡对资金的收益权和长期管理权,有序打破刚兑制度环境和集体认知。只有建立健康的投资文化和风险理念,才能更好地寻找与各种资金诉求、收益水平、风险偏好等相匹配的基础资产。

其次,银行理财须基于资金特性,建立中长期资金预期以及各类资产中长期投资的回报假设和预测模型,逐步提升适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投资研究、资产挖掘、风险控制、IT基础设施建设及决策机制等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从客户营销、方案设计、交易结构、通道架构,到资金对接等环节来提升客户体验,建立长远客户关系。

再次,银行理财须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能力,实现资产类别与投资需求的合理匹配。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的交易结构、风险定价、退出路径时都高度重视信用风险,以往主要从债权类、固收类、类固收类等市场寻找基础资产投资标的。“资产荒”倒逼银行从“管理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型,重点在于发展权益性投资,按照有充足安全垫和安全边际的风险策略逐步参与市场投资,深耕国企改革、并购重组、产业转型升级、债转股、产业基金等权益类市场,也可为优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员工持股计划和并购基金等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等,通过前瞻性布局来获取优质资产。

(张正强为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谢毓祯为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产品经理。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