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从阿里金融云的实践看金融上云的意义和路径

2006 views

文/阿里金融云总经理徐敏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步深化,金融行业将迎来巨变。本文以阿里金融云为例,阐述了金融行业在拥抱云计算时代的发展历程与目前存在的瓶颈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行业规范建议。

How Google Works书中讲到:如果一个行业的主要要素成本显著降低的话,这个行业将发生巨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步深化,金融行业也将迎来巨变。目前金融业拥抱云计算恰逢其时,与此同时所有金融服务的产业也都在拥抱云计算,比如民生领域、政务各个部门、大型央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企业等等。这些企业、机构的交易活动在云上发生,随着数据的沉淀,将为金融行业提供大量的场景,也提供大量的数据供金融机构做决策、风控,完善定价体系。金融和产业将在云端相遇,彼此之间发生更强的化学反应,来降低金融成本,提升金融覆盖面。和很多行业相似,金融行业的主要成本也可以归为:连接成本(例如网点、柜面、保险代理人等)、计算成本和信息成本,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三者一起会让整个金融行业降低成本,同时能够提升金融覆盖面,更好地服务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人、三农等金融服务薄弱的领域。

金融云企业正努力构建云端金融生态

以阿里金融云为例,云计算服务商们正在打造的云上金融生态是产融在云端相遇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阿里打造的云端金融大生态分成四层,最底一层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交易所、P2P、小贷、典当、担保等一系列金融机构,也包括征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云作为各类机构之间的HUB(多端口转接器),可以降低机构之间合作的成本,方便彼此之间进行同业合作,让金融创新变得更简单。上面一层是解决方案供应商,多种科技公司为金融创新提供很多解决方案,金融云集合这些供应商的服务形成一整套云上解决方案。

但是光只有这两层是不够的,金融行业所服务的目标是产业,目前中国金融行业服务一些传统的小企业时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直存在的难题。云端金融最上面是产业层,包括小微企业、个人、三农等。第二层是产融结合层,也叫场景化生态层或金融O2O,这一层的目标是打通金融和产业之间最后一公里,包含了消费侧和供给侧两端的各种实际的应用。消费侧的产融结合就是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金融服务,供给侧则是要把金融放进产业的生产活动中,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比如说做大闸蟹险,产品设计不是很难,气温超过四十度75%的大闸蟹一定会死掉,都不一定要去实地勘测。但这个保险产品如何接触到用户?可以通过农村淘宝的代理人去销售给需要的养殖者,或者在淘宝农资频道上进行推广,当农民去买塑料薄膜、化肥之类东西的时候顺便推出。再比如阿里金融云上有一个合作伙伴唯你网,帮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财务、法务、税务、人事、电商等等多种服务,目前服务了几十万家一般纳税人企业,他们沉淀的场景及数据跟金融做对接可以方便银行甄选好的企业,从而在发放贷款时做好贷前贷后的风控,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对接到服务端实现保险产品的针对性销售,或者在给员工代发工资时内嵌一个类“余额宝”等。

通过金融服务层、解决方案层、场景化生态层、产业经济层这四个层阶的构建,阿里金融云实现资金流、数据流、客户流的有效归集与良性循环,打通产业与金融的相互融通,实现二者零距离有机互动和有效融合,这就是阿里金融云要做的事情。

金融业拥抱云计算恰逢其时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以往金融行业的IT业务构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形态,它的特征是需要以柜面为中介或者中间需要人来介入。然而只要是有人介入的业务,并发量一定不会很大。这个情况下传统IT架构可以很轻松实现。第二阶段是强交互性的业务场景,又会分三大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渠道的业务,第二类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渠道的业务,第三类是以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为场景的业务。这三类业务会有强烈的交互性而且会有很大的并发量,IT架构也就走向了云架构。第三阶段是数据驱动的业务,金融机构用数据来做风控、定价、营销、客户体验等,这些数据主要是来自于第二阶段的积累,而不仅仅是从外面买来的数据。因此,金融行业未来一定是双核驱动的,一个是基于传统IT的核心会增长缓慢甚至萎缩;另一个是基于云、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核心会增长得很快。

云和传统IT最大区别是什么呢?传统IT的本质商业诉求是分散,越分散能卖出越多产品;云的本质是汇聚,越汇聚就越有规模效应,而汇聚本身能够带来业务新的合作机会。所以在云时代要求科技人才能够站在金融和产业之间看问题,站在业务和IT之间解决问题。因此,金融行业拥抱云计算可以从交互层开始,以银行为例,直销银行、网银会最先拥抱互联网和云计算,并会通过直销银行、网银等打通金融服务的场景,比如淘宝货架、产融结合平台等。之后银行会发现,传统的业务方式根本满足不了风控、产品定价和客户体验,便会有强烈的大数据运用的需求,这也成为金融行业发展云计算的核心。

目前,很多人把虚拟化、云计算、行业云混为一谈,但金融业应认清三者的区别并加以利用。虚拟化只是解决了IT效率的问题,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很方便地管理IT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解决的则是IT效率和效能问题,例如移动化金融带来的平台性能要求,比如秒杀场景等,是虚拟化解决不了的,但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因此云计算比虚拟化增强的部分是解决了性能问题。行业云除了解决前两个问题之外,增加了金融业跨界创新的能力。比如很多创新场景很难去和单个客户对接,但可以把这些场景统一集中在行业云上,实现客户、场景和多家金融机构一起对接。因此行业云的作用是做场景化金融,做产融结合,做数据共创。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阿里云将会并行推进三种方式来与行业合作:第一种方式是推进在阿里金融云之上的行业云合作;第二种是帮助大中型客户做专有云,客户独享使用,同时解决IT效能和效率问题;第三种是跟很多金融机构合作,“协力盖楼”。比如几家银行在当地一起做个云共享使用,一起来解决后面的大数据问题、风控问题、云计算转型问题等。金融机构可以灵活地选择合作方式,也可以根据业务和IT需求,来实现混合云模式。

金融云行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金融云在金融领域的推进合作过程中,主要遇到三方面挑战:

首先是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一些金融客户担心云上数据被云服务商“偷窥”或利用。这些客户的担心有一定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针对云上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或标准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云服务商的做法的确可能存在不同。为此,阿里云与浪潮、用友、英特尔等业内大型厂商联合在2015年率先公开发起“数据保护倡议”,呼吁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开发者、公司、政府、社会机构的数据,所有权绝对属于客户;云计算平台不得将这些数据移作它用;平台方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客户保障其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些基本的行业准则需要大家共同来遵守,并赶紧形成制度或者在立法层面进行推动。

其次是关于业务连续性的问题。一些金融客户担心云上资源与其他客户共享,进而可能受其他客户的影响。一些金融客户担心云服务商可能管理不当导致云平台出现故障,进而影响到客户业务系统的连续性。还有一些金融客户甚至担心云平台自身存在安全漏洞。为了提高业务连续性保障,阿里云2016年通过了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国际认证,力争向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可跨越国界,因此行业内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标准来规范其自身业务框架。

第三是关于监管合规的问题。一些金融客户担心云计算相关的金融监管政策不明朗,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在合规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保监会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中国保监会关于专业网络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表示对云计算的支持,要求“依托于云计算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应明确与虚拟化资源相对应的具体物理机器设备,以满足保险监管机关检查工作的需要。公司应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签订书面协议,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此后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明确鼓励发展公共云计算。2016年7月银监会向社会公开征求对《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把开展云计算应用作为主动实施架构转型的主要手段。因此,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金融监管部门对云计算的态度已经逐渐从观望转向支持和鼓励。

随着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中国金融机构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为了促进云计算产业进一步健康规范发展,助力金融科技转型,行业规范必不可少:

一是建议对云服务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金融机构须根据自身业务系统安全级别要求而选择相应安全级别或更高安全级别的云服务平台,鼓励云服务商根据自身实力和业务目标选择建设合适安全等级的云平台。

二是建议国家建立相对统一的云服务管理机制。由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标准对云服务商进行统一审查评估,鼓励对云服务商的审查结果在各行各业通用复用,消除用户自行选择云服务商没有依据的顾虑,减轻云服务商应对不同行业管理要求的负担,切实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三是建议优先鼓励发展公共云服务。云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规模经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云平台才能真正做到计算能力按需弹性扩展,才能真正降低用户成本,才能真正节约社会资源消耗,才能真正提供专业化的运营和服务。而这只有公共云或较大规模的行业云才能做到。

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