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办公室霍天翔
随着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亟须加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压力。但因经济环境、政策制度、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制约,核销、重组、转让等手段已不能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需要,需要从供给侧出发,加快构建市场化的新生态。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和特征
近年来,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据估算,企业部门负债占GDP的比重已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约100%上升到目前的160%以上。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截至2016年二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1.75%,不良贷款余额为14373亿元。
同时,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出现“双升”走势,关注类与不良类指标的“剪刀差”亦持续扩大,今年二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之差为18823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与不良贷款率之差为2.28%,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277亿元和0.1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还未出现“拐点”,短期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承压。从不良资产处置角度看,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具有规模较大、处理难度较高、范围较广、周期较长等特征。
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面临挑战
商业银行通常采取核销、重组、转让等方式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又重启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不良资产处置的途径。鉴于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出现的新特征,上述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1. 核销
从财务角度看,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有“三道防线”:一是利润,二是拨备,三是资本。随着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受此因素以及核销不良贷款、计提拨备的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快速下降至2015年末的2.43%。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的拨备也面临较大压力。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6月末为175.96%,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财务资源空间逐步变窄。不过,作为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商业银行资本实力保持稳定增长。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为136914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1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9%,可以较大程度地抵御系统性风险。
2. 转让
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是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0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少数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受资本金约束,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即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二是竞争程度不够,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目前,监管部门对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虽允许地方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但在处置方式、区域范围、资本金规模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比如,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只能开展本省(区、市)范围内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由于参与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的主体数量少、规模小,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不利于不良资产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定价。
3. 债转股
债转股是贷款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并在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囿于《商业银行法》中关于银行不能直接持有企业股权的规定,故不能普遍推开。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市场化、法制化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求银行将债权转为股权,应通过向实施机构转让债权、由实施机构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股权的方式实现,从而规避了需要修改法律以及对银行资本消耗过大等问题。不过,银行向实施机构转让不良资产价格可能过低、且不能分享转股后的潜在收益也会影响银行积极性。即便在一个集团内部,如何平衡好银行与实施机构不同考核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还需实践。
4. 不良资产证券化
早在2003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就开始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探索。2005年国开行和建行相继试点成功,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被暂停。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和招商银行6家银行获得首批试点资格,总额度500亿元。目前中行、招行等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已成功发行。但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回收难度大,回收额与时间不确定,未来现金流稳定性低,从而产生了现金流和基础资产价值的差别。二是收益保障薄弱。相较于正常类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较面值折扣较大,发行成本也相对较高。三是产品设计上无法有效规避风险。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证券规模风险覆盖范围更广,且对信用增级及服务人的要求更高。次级证券要求能吸纳信用、流动性、市场风险三部分损失。此外还需要设置充足的超额抵押、额外的流动性支持、流动性储备账户设置、更加严格的回收款触发机制等增信机制。可见,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能直接化解银行的不良债务,仅实现了加速资产处置的目的。
5. 互联网处置平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新的渠道。2014年11月淘宝网正式上线资产处置平台,通过线上公开竞价的方式转让和处置不良资产。淘宝网不直接参与拍卖,仅提供平台,拍卖参与方是拥有资质的处置机构和个人用户。目前已有127家机构入驻淘宝资产处置平台,包括28家银行、2家资产管理公司、25家交易所(中心)、16家拍卖行、15家投资管理公司以及海关、城管、环保等机构。通过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提高执行效率,增加客户储备、信息传播速度快,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的二级市场,但不能进行批量处置、主要局限于小额、标准化的不良资产,在非标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优势尚不明显。
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包括适时修改《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条款,鼓励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探索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同时加强监管协调,将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的不良资产通盘考虑,建立一个跨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跨地域(境、内外)和跨行业(金融与非金融、产业链上下游)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发挥资本市场、互联网等渠道作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形成一个“用时间换空间”和“用空间换空间”的新生态。
其次,需要丰富交易主体,提高不良资产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扩大不良资产处置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参与主体,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建议成立1~2家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加大在批发环节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加快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的新体系。
另外,还需要加强市场建设,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一级市场的交易平台。这样通过打通市场、地域和行业界限,来拓展银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金融资产交易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二级市场深度,提高处置效率。加强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律师、会计、税务等中介机构建设。强化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依托互联网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流转效率的提升。
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