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金融评论》高级编辑王蕾
如今消费金融到底是蓝海,还是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在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参会嘉宾认为,消费金融未来市场容量依然很大,竞争逐渐加剧的同时,做好各自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细分与定位,才能获得更多的蓝海机会。
2015年末,中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在总贷款规模中占比18.8%,除去住房按揭贷款后占比为4.8%,与国外成熟市场超过30%的比重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经验开始释放,消费升级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消费金融成为中国众多金融企业竞相开拓的领域。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17年中国该类贷款的余额将增长至30-40万亿元。与此同时,消费金融渗透率也随着科技手段的提升而增加,中国互联网企业与科技型企业擅长运营客户端,并可利用科技优势将大数据与金融做整合与挖掘,更好地提升金融效率,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呈现爆发趋势,随着更多互联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入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军之中,让消费金融的领域开始变得拥挤。
蓝海,还是红海?
消费金融存在很多细分场景,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因为各类平台定位不同的场景和客户群而存在。然而,随着各类市场竞争者的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开始从跑马圈地阶段转变成为注重效率比拼阶段,各个平台开始主动利用科技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获客能力等。
“我们一直在努力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等增强自身核心能力。”专注于为蓝领人群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买单侠”创始人胡丹表示,“可以用更少的人、更高的运营杠杆、更高的计算力把各个维度的成本给降下来。”胡丹认为,依靠科技力量可以将单笔贷款均值做到非常小。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网点限制,用户自身的手机作为移动设备可以收集很多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使得成熟的社交图谱可以用于客户识别和风险分析。结合技术应用,买单侠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给维持着高水平的用户体验,并致力于通过APP运营和数据积累实现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开发。
如何在竞争的红海中找到蓝海?除了依靠科技力量与银行实现客户的差异性覆盖之外,帮助银行利用科技和数据来提升效率也是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采取的策略。
例如,飞贷前身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受限于资金杠杆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无法规模化经营。在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之后,飞贷向外输出其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风控技术以及消费金融产品设计理念等,对接持牌金融机构,使其提高小微企业与消费人群的贷款效率。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三家国有银行已经与飞贷进行了战略合作。
掌众金融是一家提供“秒贷”的信用贷款平台,大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机构。除了在和银行进行资金合作的同时,掌众金融也将用户额外授权的社交、电商、学历、简历等一些数据项共享给银行,帮助银行进行信用卡发卡等业务,这提升了银行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用户甄别准确度。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挑战在哪里?
然而,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包括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数据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点。例如,初创型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并没有太多数据积累,需要依靠人工的审核流程来进行审批,但当订单增加到一定量级后很难再规模化扩展。这必须要等到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或者从外部引入大数据分析,结合数据自动审批技术才会得以解决。
掌众金融创始人张敬华表示,随着中国征信体系的不断发展,数据共享变得更为迫切,包括负面信息数据库能否共享、各种行为数据能否整合等。对个人信用体系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抓取、挖掘、整合、计算,并通过量化模型形成一整套评分体系,让风险审核更加科学有效,这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前进方向。
(此文根据2016年7月10日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