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中心主任、昆吾九鼎讲席教授 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欧阳方家
本文编辑/陈旸
创新是企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从企业风险投资、人力资本、境外机构投资者、企业并购行为四个维度分析了从企业自身出发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第四次创业浪潮:弄潮儿还是淘汰者?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召开,李克强总理做了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共计出现61次的“创新创业”,“创业”成为搜索高频词之一,与“改革”“环保”“养老”并称为2016年两会四大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组织撰写的《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三次创业浪潮:第一次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第三次是2002年至2004年。2012年起我国开始进入第四次创业浪潮。特别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每天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平均在1万户以上,全社会表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极大热情。
“十三五”的开启标志着众创时代的来临,可以说这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然而刷爆朋友圈的双创类热门文章“中国迎创业浪潮:每分钟诞生7家公司,互联网居多”却渐渐被“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所取代。据腾讯科技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IT桔子公司库里共有989家公司处于“关闭”状态,比2014年新增83家,总体占比为4.5%。
可见,创业企业的成功仅依赖政策环境的支持远远不够,企业的个体化差异更值得关注。在当今时代知识密集型的经济体中,创新是企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企业自身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筛选了4篇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发表于国际期刊的论文和工作论文,逐一分析企业风险投资、人力资本、境外机构投资者、企业并购行为等四个方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系出名门”
—企业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美国彭博社在2016年3月11日发布的英特尔公司考虑出售其风险投资资产的消息在创投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自1991年以来,已经向5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440家公司投入了约116亿美元,是科技市场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投资方。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设立企业风险投资部门,进入创投市场,如腾讯成立了腾讯共赢产业基金,百度成立了百度投资部,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阿里资本,逐渐成为我国创业资本市场中的中坚力量。与传统的独立风险投资相比,企业风险投资有什么特别之处?
2014年发表于《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的文章《企业风险投资、价值创造与创新》(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Valu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分析了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相对独立风险投资(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在培育创业企业创新方面的优势。企业风险投资的成熟行业背景、技术能力、战略视野和资金资源优势,是独立风险投资难以企及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企业风投背书的公司普遍比独立风投背书的公司资历更浅、风险更大以及收益更少,但是前者在以专利产出为代表的创新能力上更胜一筹。这主要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是企业风投母公司成熟的行业背景与创业企业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契合,能为创业企业带来更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相对独立风投追求盈利的单一目标而言,企业风投投资创业企业还存在为母体做战略性布局的长期目标,进而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更利于创新产出。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企业风投过于关注母体利益,可能对创业企业的创新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的来说,在企业融资阶段,选择“系出名门”的企业风险投资或许比选择独立风险投资更有助于培育创新。
“以人为本”
—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
马云曾这样阐述他对人才的认识:“21世纪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是人才。对阿里巴巴来讲,期权、钱都无法和人才相比。”那么在企业创新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专利发明者个人相比,谁的贡献更大呢?
2016年的工作论文《个人还是企业更重要?基于专利创造的视角》(Do Individuals or Firms Matter More? The Case of Patent Generation)将创新产出分解为公司组织与专利发明者个人两个层面,考察了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对提高创新产出的影响。企业创新包括创新绩效和创新方式两个维度,其中,创新绩效通过创新产出的数量(企业专利总量)与质量(单个专利引用数)衡量,创新方式则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两种。研究发现,发明者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的解释力比企业组织资本多出13倍,但对创新方式的解释力差距不大,仅比企业组织资本多2倍。也就是说,当发明者跳槽时,创新绩效由发明者个人的能力决定,但创新的突破性和原创性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在企业组织环境的影响。
文章还对不同情境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在四种情况下发明者对创新产出的贡献更大:一是更好的网络中心性,工作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对创新绩效的贡献是决定性的;二是更高的人员流动性,因为有才能的人倾向于比一般员工流动性更高,人才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更重要;三是在高科技产业中,如医药、化工和电子行业,人力资本对创新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四是在上市公司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更透明,容易吸引同质性高的人才,而私有企业只能招到不同背景与技能的员工,个人的影响力被稀释。
对于相对稳定的企业来说,需要“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力。
“他山之石”
—境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
尽管技术创新对于国家的长期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高失败率对于不那么发达的经济体来说依然极具挑战性。据FactSet统计,在非美国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中,50%以上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所以境外机构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直观来说,境外机构投资者比起长期的价值创造,更追求短期利益,因此也常被诟病为“投机者”,这种管理上的短视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企业的创新,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5年的工作论文《境外机构投资者会加强企业创新吗?》(Do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nhance Firm Innovation?)利用2000—2010年除美国之外26个经济体的公司层面数据,首次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有正向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背后存在三种潜在运行机制:第一种是监督渠道,境外机构扮演积极监督者的角色,避免企业管理者不作为的情形,直接插手企业内部管理,使之产生实质性变化并创造价值,促使企业管理者投资长期增值的创新活动;第二,境外机构投资者在新兴经济体机构股东中持股比例较大,相应话语权也较大,可以减免管理者因创新失败而可能遭受的惩罚,减轻了管理者对投资创新项目的顾虑;第三是技术溢出效应,来自美国等创新型经济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能够促进创新性知识和技术从高创新性国家向本土市场转移。
企业在设置股权结构时,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适当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借助“他山之石”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坐享其成”
—并购与企业创新
2011年8月15日,谷歌宣布以每股40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收购总额达到125亿美元。此前,谷歌分别在2007年以31亿美元价格收购Doubleclick以及在2006年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此次收购价格比谷歌自2004年上市以来完成的185笔收购案金额的总和还多,究其原因,谷歌看中的是摩托罗拉移动所拥有的1.7万个已有专利和6800个申请中专利。
像谷歌这样的跨行业公司常常依靠并购来增强创新产出,理论上有两种作用渠道,一是选择机制,即创新效率低的公司直接选择创新效率高的公司进行收购;二是协同效应,两个资产有互补性的公司合并后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2015年的工作论文《收购创新》(Acquiring Innovation)以1990—2006年期间所有美国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并购行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并购数量与并购完成后的新专利产出数量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并购后一年内,并购数量每增长10%,产生新专利的数量增加1%。与此相比,企业投入研发资金一年内,研发密度每增加10%,新专利数量增加0.9%,说明并购行为对专利产出的影响程度与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不相上下。以专利引用数量衡量创新质量,并购数量与并购完成后的新专利创新质量也存在正向相关性。失败的收购者比成功的有更少专利产出以及较低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企业的并购数量与其随后的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文章还研究了并购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内,收购创新性企业都能为收购者创造价值:短期来看,在发布收购公告3日内,收购者平均能获得1%的超额收益,但如果收购对象在被收购前3年内至少有一个以上专利,则收购者的超额收益比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长期来看,以并购完成后的5年为窗口期,收购自带专利公司的收购者股价表现也优于收购不带专利公司的收购者。
企业在扩张阶段适时“坐享其成”,从企业外部获得创新性与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对增强企业创新产出来说同样重要。
结语
本文从企业风险投资、人力资本、境外机构投资者、企业并购行为四个维度分析了从企业自身出发如何提升创新能力。选择对失败更宽容的企业风险投资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意识到人才对创新产出的重要性、利用境外机构投资者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并实现创新知识技术的转移、适当地通过收购已有专利的公司扩展战略性布局,都能有效帮助创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增加企业价值,使企业成为创业浪潮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