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大伟
本文编辑/张英凯
云计算天然具有普惠因子,在加速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具有内在优势,能够有效配置金融供需,增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在技术层面缓解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作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云计算不仅改变着金融消费者原有生活方式和行为理念,使金融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低成本、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也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使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范围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于扩大社会融资边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大有裨益,为普惠金融加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什么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政策议题,旨在通过金融供给多样化、金融产品创新、放松规制以及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权益保护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享受金融服务,从而使更多人能够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福利。普惠金融被认为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性的有效途径。
金融服供给多样化
传统金融体系中,大量金融资本进入银行业,而银行业更倾向于服务低风险、收益稳定、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个人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等级偏低且信息不完整等原因,其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业得到满足。现实中,小微企业、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非常巨大,但这一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尤其很多小额贷款,往往只能通过关系借款、典当行抵押借款等方式满足。此外,在银行业不愿覆盖的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的真空区域,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成本,降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普惠金融鼓励发展半正规、区域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增强金融机构多样性,提升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普惠金融强调公众更加平等、有偿地共享金融资源,促使金融向“需求导向”“消费者中心”发展,金融机构应围绕着金融消费者偏好和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实现金融产品从“标准化”“统一化”逐步向“个性化”和“定制化”发展。同时,也鼓励移动金融加速发展,将“非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正规金融体系,通过开发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货币等业务,以减少金融服务成本,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法律制度框架内放松规制
在商业银行不愿覆盖的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的真空区域,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成本,降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在法律许可框架内,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代理银行业务,同时扩大代理机构的经营范围、业务种类;允许代理机构采集金融消费者身份信息和信用记录,促使非正规金融部门的消费者有机会享受正规金融服务。
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权益保护
金融消费者数量每年在快速递增,而银行金融产品复杂性的增加、费率不透明、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使金融消费者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风险。普惠金融通过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权益保护,减少其与金融服务供应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消费者基于自身财务情况选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进而保障金融消费者基本权益。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主机架构模式,实现了系统分层和分布式架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即通过网络便捷、低成本、随时、按量付费地访问定制化、共享化的资源池。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可以快速地部署资源池中的资源,只需要按量付费,而不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供给方的交互上。当前普遍认可的云计算服务分为三大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向用户(消费者和企业)开放计算基础设施,用户能够按需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用户不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但能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部署的应用,也有可能获得有限制的网络组件(例如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的控制权,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弹性化地利用处理、存储、网络等计算基础设施。
软件即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的模式应运而生。应用软件被厂商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互联网按需向厂商订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根据用量向厂商付费,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需要购买软件,也不需要对应用软件进行维护和管理,只需要租用厂商在互联网上提供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厂商负责管理和维护软件,并在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和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订购的软件和服务。
平台即服务
平台即服务是一种云计算服务,是软件即服务的延伸,提供运算平台与解决方案堆栈即服务。在云计算的典型层级中,平台即服务层介于软件即服务与基础设施即服务之间。平台即服务是一种无须下载或安装,即可通过互联网发送操作系统和相关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减少用户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的成本。
云计算如何能够加速普惠金融发展?
云计算开放共享、按需付费、低成本、计算能力强、高可靠性等特点说明,云计算天然具有普惠因子,在加速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具有内在优势,能够有效配置金融供需,增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在技术层面缓解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因成本不经济原因导致金融服务无法覆盖的地区能够平等地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福利。
云计算有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偏低,金融资源“错配”现象持续存在。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格局下,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资源供需同样存在结构性失衡。在不同企业间,由于国有企业风险低、收益稳定、信用等级高以及政府干预等原因存在,导致大量金融资源流向国有企业,而缺乏抵押物、风险高、信用等级低的小微企业则面临融资难;在不同地区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导致金融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农村金融供给长期不足。由于地区间要素禀赋不同,无差异的金融政策导致金融资源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聚集,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云计算实现了通过网络访问资源池的服务模式,其共享、按需配置的特点打破了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盘活闲置的金融资源,扩大社会整体融资空间。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虚拟化,拥有网络终端即可以实现资金交易,如个体网络借贷(P2P),参与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平台发布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信息,其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报率、便捷低成本的借贷方式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平台交易,增加可贷资金规模,扩大社会融资空间;另一方面,根据金融供需双方的实际情况,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系统自动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按需付费的模式使资源使用情况能够被实时监控、控制、报告,甚至可能实现预测,根据金融消费者需求进行动态匹配,同时可以将过剩的金融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倾斜,裨益金融普惠发展。
云计算加速了金融体系“去中介化”进程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加速了“金融中介”向“金融平台”逐渐演变,金融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按需获取服务,而不用直接与金融服务供给方交互,金融中介的信息垄断优势将逐步淡化,而平台则更多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为金融交易的达成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并赚取利润。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步涉足云计算领域,利用云服务资源将业务搬到云端,利用“云平台”向客户提供包括资金服务、财富管理、股权管理、融资管理、财务咨询在内的综合性云计算服务。云计算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重要改变就在于信息对称,极大提高了信息搜索和传输的效率,其开放性、共享性使金融供需双方能够快捷、低成本、随时随地进行相互搜索,使金融供需双方能够掌握对方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增加金融供需双方达成交易的可能性。
云计算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城乡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存在极大差距。一方面,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目前,全国每个乡镇平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而每个金融网点平均要服务2万名居民;另一方面,满足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所获取的收益远远低于设置和运营金融网点的成本。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缺乏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使“金融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金融普惠发展的难题。
云计算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增强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度、覆盖度、智能化,有助于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使其能够广泛融入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理念,使得金融走下“神坛”,拉近金融供需双方的距离,重新匹配金融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扩展金融服务受众的有效边界。云计算可以使传统金融机构不依赖金融网点或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只要有网络覆盖并拥有终端设备,金融消费者即可以通过网络享受金融服务。
此外,长期以来的金融创新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性、减少收入差距方面乏善可陈,云计算低成本、快速便捷、按需付费的特点,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中的“弱势群体”更好地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财渠道,使其能够从金融创新中获益,真正享受更加合理的金融服务,得到自身应有的金融权利。
云计算为金融供给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随着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复杂,小微企业、个人资金需求仅依靠现有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因此,遵循市场化原则,引入多市场主体参与,形成完善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鼓励小微金融机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应着力培养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探讨制定规范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法规,完善各层级金融监管,为小微金融机构发展创造健康、法制的环境,促使其有序竞争。
借助云计算,可以使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真正成为银行业的有益补充,弥补银行业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空白,增加金融服务和资金来源渠道,如P2P网贷、小贷公司等。这类机构只需租用软件和服务,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较大范围提供类似银行存贷款的金融服务,在银行不愿覆盖的地区促使金融供需双方达成交易,从而盘活社会闲置金融资源,满足“蓝海”的金融需求。
云计算有助于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中介在与小微企业、个人博弈时,不仅掌握着资金分配权,也掌握着资金价格的定价权。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个人面临着“贷”与“不贷”两种选择,其意见表达和选择难以对资金价格产生影响,选择“贷”只能接受金融中介的资金价格,选择“不贷”则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云平台为金融供求双方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快捷、以低成本展示金融产品、表达资金需求的机会。云计算的共享和开放性使得金融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成为新金融产品出现的源动力,其行为数据成为金融产品设计的基础,这也意味着金融消费者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参与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的全过程。
云计算赋予金融消费者按需部署资源的权利,必然会推动个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云计算使得消费行为分析不再仅仅局限于定性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逐渐成为识别金融消费者偏好、挖掘金融消费者需求、区分金融消费者群体的重要依据,对金融消费者行为数据、消费习惯、支付偏好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金融产品的精准营销、精准定价提供了可能性,为制定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了数据基础。
云计算有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知识水平
金融消费者数量每年递增,而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复杂性的增加、费率不透明、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使金融消费者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云计算减少了金融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消费者基于自身需求选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进而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快速、可靠的信息处理、传输能力,有利于金融消费者共享信息、知识、经验,促使其快速学习和成长,消除因金融消费者自身金融知识匮乏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偏见,减少主动放弃消费金融产品的现象。
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是云计算的重要优势,有助于推动整个金融行业通过细化信息披露规则,防止避重就轻、销售误导,通过机制设计建立信息公开标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提高市场透明度,提升金融消费者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