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濡晶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的私募基金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笔者把变化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盈利模式的转变
从传统的扶持企业上市并从中获利转变为促成企业间收购并从中获利。2010年以前相当一部分私募基金评判是否投资一个企业的主要标准就是该企业能否上市。私募基金公司投资一个可以上市的企业,扶持其尽快上市,在股票上市后从中获利。但是这种投资模式正在逐渐走进死胡同,一方面,大部分龙头企业在过去十年的上市浪潮中已经完成了在国内或海外的上市,这些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不再是谋求上市而是通过并购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证券改革的深化,投资籍籍无名却单纯渴望上市的小型公司,势必给私募基金带来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不少私募基金逐渐转而参与企业并购的前期工作,评判是否投资一个企业的主要标准不再是其能否获得上市资格,而是企业的专业能力,团队凝聚力以及行业发展前景,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小型企业可能不适合上市,却可能通过被收购变得价值连城。
二 服务内容的转变
受盈利模式转变的影响,私募基金的服务内容也由早期的扶助企业上市转变为更加系统的改造所投资企业,使其更适于被收购,包括团队的打造,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管理层的调整等。
三 从业人员背景的转变
传统的PE主要以VC(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为主,从业者往往具备某个特定领域(如互联网、医药)的多年从业经验,能够较准确判断该领域内某一公司的投资价值,然后提供资金,从中获利。但是近几年服务内容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变,势必要求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具备越来越多的金融、财务、管理经验,从而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更系统的改造。
四 未来投资目标的转变
以往私募基金倾向于投资创业者的公司,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发展目标明确,团队凝聚力强,规模往往不大但是资本背景简单,没有国有背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未来越来越多国有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产生被并购的意愿,这些国有企业往往需要在并购前期对人员及资产做出系统调整,因此有些私募基金不再将投资目标单一锁定为创业型企业,开始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国有企业。
此文为微信读者投稿,所述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