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丁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张英凯
未来除了面临利率市场化、融资多元化、金融科技化等多重挑战,银行业还需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监管标准日趋严格等一系列变化,唯有顺应新形势、加快转型与变革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来说,可谓是机遇与压力并行。一方面,银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积极追求创新,努力改进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战略转型;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深度改革的趋势下,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未来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银行业之现状:机遇与压力并行
从整体来看,银行业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突破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5%,资产总额正逐年攀升。此外,银行业在保证各项传统业务稳步开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实现产品与服务创新,在转型之路上不断尝试和探索。然而资产规模扩张的另一面,却显现出盈利增速日渐下滑的颓势,银行业盈利高增长的时代渐行渐远。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1216亿元,同比增长14.33%,而2012年全年增速为18.9%,前三季度增速为20.03%。从这样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未来银行业盈利增速回归常态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资产质量方面,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虽然处在不到1%的低位,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屡创新高,未来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有进一步上升的迹象,其中,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风险必须高度警惕。
银行业之挑战:激流环绕,考验重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金融结构加速调整,外生因素不但难以产生促进效果,还有可能成为影响银行业继续稳步向前发展的阻碍。银行业身处改革与转型的激流之中,在利率市场化、融资多元化、金融科技化的浪潮冲击之下,如何乘风破浪而扬帆前行是银行业直面的重大课题。
首先,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考验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管控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原有相对稳定的存贷款利差水平将被打破,最直接的结果是商业银行息差收窄,银行业传统的高利差盈利模式无法持续,从而大大压缩其利润空间。根据国际经验,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整体利差将收缩0.5%~1%。按照0.5个百分点来测算,大型银行将减少40%的利润,若利差收缩1个百分点则影响更大。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无一例外的是以息差收入为主导,依靠存贷利差和信贷管制,银行业多年来享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未来这一模式将难以为继,亟需扭转。
除了对盈利水平的影响,利率市场化还将给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严峻挑战,加剧同业竞争压力。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金融体系价格决定机制的真正市场化,在这一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将是决定其经营和竞争地位的关键。其中,资产端的风险定价能力尤为重要,只有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有效权衡与匹配的银行,才更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长期的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相关经验比较欠缺,银行业围绕风险成本、内部资金转移等方面的定价能力相对不足,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银行业自主定价能力是将来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市场的力量将会与日俱增,银行同业间的竞争程度必然加剧,在优胜劣汰法则下,综合实力不佳的银行破产倒闭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通过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抵御各类冲击。
其次,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崛起与蓬勃发展挑战银行强势话语权。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处于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格局之下,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一边是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和信贷融资占比的明显下降,一边是由债券市场、信托贷款持续升温引起的直接融资比重的显著上升。从总体上来看,银行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占比,从十年前的九成降到现在的五成左右。当前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此消彼长的局面,表明社会融资格局正进入重塑阶段,未来直接融资比重还将继续上升,金融脱媒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这无疑给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传统信贷渠道的日渐式微正逐渐撼动商业银行的强势地位。近些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优质企业大量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功能因而被削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脱媒压力。从银行业资产业务来看,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的降低,将对银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第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投资者拥有了存款之外的更多选择。存款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必然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面临存款流失问题,加大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存款的波动性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银行低成本融资优势逐渐弱化,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动下,负债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从负债业务来看,社会融资方式多元化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金融科技化趋势下非金融支付机构崛起加剧行业竞争。传统的支付服务一般由银行承担,如现金、票据交换、直接转账等,过去商业银行凭借数量庞大的网点及其以银行卡为基础的网上银行、ATM、POS机等电子支付方式,在零售支付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目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情况是,零售支付业务与科技结合的程度正在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受自身资源与业务规划的限制,在零售支付领域存在某些无法触及的业务空白,难以满足零售市场客户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支付需求。而第三方机构抓住产业发展的契机,通过高水平的信息科学技术成功介入到支付服务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支付行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由一批互联网企业引领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和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开始在金融版图上圈地跑马,对银行业传统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银行业之转型:蜀道难,更需勇往直前
未来除了面临利率市场化、融资多元化、金融科技化等多重挑战外,银行业还需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监管标准日趋严格等一系列变化,唯有顺应新形势、加快转型与变革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与盈利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这主要体现在中间业务增收、发展小微金融以及进行差异化经营几个方面。中国银行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等诸多问题,过去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粗放经营方式已然成为银行业变革之路的累赘,银行业亟须进行全面瘦身。所谓瘦身,就必须改变依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转向轻资本型中间业务的新模式。随着未来一系列监管规定的正式落地,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约束加强,走资本节约型道路是必然选择。银行业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应当拓展服务类和理财、结算、托管等中间业务,积极参与综合化经营,通过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来弥补利息收入下降的损失。
在存款利率上升的趋势下,银行的利润将摊薄,而中小企业能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理应将信贷资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然而,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信贷方面需要评估的要素也较多,风险定价的难度较大,打造能够实现业务批量化处理的信贷工厂和流程,将是银行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专注于特色领域,在强项上深耕细作,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通过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塑造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度。其中,大力发展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一条开拓利润增长新空间的有效途径。
第二,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商业银行的现有业务原本就隐藏着大量的潜在风险,未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加之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都可能动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今后银行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有增无减,只有持续坚持严格风险控制并具有良好风险管理水平的银行,才能以安全的姿态应对各种危机。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的传统定性分析方法已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未来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数据库和模型的支持与补充。
第三,紧跟时代潮流并加强创新是银行业稳住其市场地位的制胜武器。支付宝、余额宝等工具掀起的互联网金融热已让许多银行意识到了顺应金融科技化潮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互联网金融代表着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在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提高客户覆盖率、解决风险控制问题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银行业如要避免沦为金融业的“恐龙”,就必须主动“触网”,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未来银行在完善各种电子支付手段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开拓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并加强与非金融支付机构等产业链各方的合作,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提升客户体验,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虽然从短期来看,银行业处在种种不利条件笼罩的迷雾之下,转型之路如行蜀道,但这些外部因素必将给银行业的长足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其总体作用将是先抑后扬的。银行业只有勇往直前地经历这一艰难旅程,才能在蜀道之巅笑看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