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家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一部办公室主任
本文编辑/王茅
当前,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金融发展过度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具体有什么体现?会带来哪些影响?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本文将逐一进行分析探讨。
重视金融与经济的倒U型关系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谓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驱动的增长。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金融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实现的:一是资本成本渠道,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金融中介过程的效率,从而降低了资本的实际成本。二是动员储蓄渠道,稳健的金融体系给予资金富裕者以充分的信心,使他们放心地将资金存到金融体系内,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从而为一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三是资源配置渠道,金融作为中介,在资金储蓄者和使用者之间构建了一个便捷的桥梁,促使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历史见证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作用,小到企业融资活动的便利性,大到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国家经济霸权的确立,甚至战争的胜负,都能看到金融的强大力量。
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经济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思考。2012年,国际清算银行实证分析了5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在1980~2009年这30年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证明了快速增长的金融业对总体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该分析认为,在金融发展的低级和中级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确实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但随着金融深化进程的加快,在到达某一个临界点之后,过度的金融发展(如金融业和银行信贷的急剧增长)反而会拖累经济增长的步伐,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效果。
换言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金融规模要适度,金融业本身有一个最优发展规模的问题,超过了这个规模,金融业本身的风险也会加大。二是金融发展符合一般经济规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符合边际收益递减的一般经济规律,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前,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边际收益上升,之后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三是强化政府管理,在政策实践中,需要对金融业的发展规模进行适度控制和管理,防止金融业的过度发展最终产生不利影响。
关注金融发展过度的表现与危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放松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加快,一些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大,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金融过度化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是金融发展速度较快,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国际清算银行的实证研究认为,当一国私人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超过100%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会发生逆转,从有益变成有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美国金融部门比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都快,从占GDP的约5%增长到21世纪初的约8%。1978~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贷款总额从3万亿美元增长到3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从130%大幅增加到270%,占比提高了一倍多。就连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也不得不承认:“相比实体经济,美国金融业发展过头了,二者之间出现失衡。”
二是金融发展的规模急剧扩张,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例,美国大通银行的资产从1999年的667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6%,而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资产扩张更快,高盛的资产从1999年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大幅提高。在2008年末,美国住房贷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房利美、房地美公司的杠杆率高达75比1,两家公司以区区7070亿美元的资本拥有或者担保了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资产,强化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本身就天生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现象,当金融过快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维持金融稳定的成本大大高于金融发展的边际收益,发生经济崩溃的概率明显提高。
三是金融业薪酬水平高,金融从业人员大幅增加。1980年,美国金融部门的利润约占企业利润的15%,200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3%的新高。巨额的利润和薪酬水平吸引了大量人员进入金融业。过去30年来,美国金融业成为高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发现,当一国金融业就业人数超过所有就业人数的3.5%时,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规模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四是助长经济泡沫化,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金融发展过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导致社会信用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占用过多的资源。往往在危机过后,人们才会发现过度的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而金融过度如果不是唯一,也是重要的过度投资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过度发展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取决于金融资源是配置到生产性的资本项目上,还是配置到投机性的资产上。金融业本身的投机行为和逐利行为,使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下降。
警惕我国经济的金融过度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金融体系相对完善,金融深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空前。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还远远不够,但同样不能忽视我国经济中开始出现的金融发展过度化现象。
从规模指标看,我国金融业扩张很快。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贷款迅速增长,从32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42.5万亿元,2010年银行业贷款余额超过50万亿元,之后每年净增贷款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每年净增7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到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达到67万亿元。银行业贷款与GDP之比从2004年的110%左右,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130%。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从2003年的不足30万亿元,迅速扩张到2012年的133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103万亿元,增长3.8倍;银行业资产与GDP之比,也从2003年的200%左右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250%以上。
从利润指标看,我国金融业利润大幅提高。在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平均净利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也高于一般企业。2011~2013年我国五大银行整体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2.28%、14.02%、12.92%,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利润增长水平。2012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远超同期全国工业利润5.3%的增幅。
从薪酬指标看,我国金融业薪酬远高于其他行业。从2001年至2012年,金融业高管薪酬均值一直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也不例外。2008年至2012年间,国内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上升了20%,其中金融业高管薪酬持续保持高位态势,2012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达到232.95万元,是非金融类公司高管的3.85倍,是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倍。金融业薪酬的大幅增长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进入。2008~2012年,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共新增就业人数88万,平均每年增加19万人。我国金融业(仅包括银行业和保险业)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0.36%上升到2012年的0.53%。
从效果指标看,金融业挤压实体经济的现象明显。由于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不高,金融市场将金融资源大量配置到产出效率较低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领域。我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进入到传统的行业和产业,进入到大中型企业,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小微企业、“三农”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及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与金融服务水平一直不高,严重制约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金融领域、小微企业领域的融资成本在12%~15%,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巨额的利润回报吸引全国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民间资本一哄而上,投资设立自己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实业投资的意愿降低。
利用市场的力量推进我国金融改革
与国外相比,我国经济中金融过度化的现象还不突出,金融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我国经济中已经出现的金融过度现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源于对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担忧,更源于有效配置资源能力的担忧,源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不足的担忧。出路何在?我们给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盘活存量市场,释放积蓄在金融业的风险。当前看来,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转让是一条比较好的思路。要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进一步创造条件适当降低银行信贷与GDP的比重。同时,要对当前金融业风险的关键领域进行监管治理和自我管理改革,真正建立起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稳健经营机制,防止金融机构超出自身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过快扩张,防止不科学的激励机制产生金融业的过度风险。对于金融业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等当前金融风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要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相关的业务规则和工作流程,严格控制银行业表外资产的过度扩张,防止同类型业务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监管套利,切实防范风险的传递、积聚和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是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通过结构化改革完善多层次金融体系。要解决我国金融过度发展与部分金融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核心问题在于要放开市场的力量。必须看到,多方面的金融需求,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在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让各层次金融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参与金融体系的改革,通过适度放开市场准入、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机制,提高政府的金融服务能力等改革措施,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
三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通过完善公共财政约束确保金融稳定。国债市场的完善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形成真正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金融收益率曲线,极大地提升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将会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公共财政约束机构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当前重要的工作,除了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外,一项迫切的工作就是加强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公共财政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积极缓释当前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风险,防止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
四是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责任,畅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责,明确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金融、处置地方金融风险方面的责任。在正规金融发挥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绝对不能小视非正规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与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发挥民间融资在促进小微企业经济创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