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万建华:互联网催生金融综合化

金融跨界正愈演愈烈,金融业和互联网的疆界正趋于模糊。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源自互联网商务的自然延伸,这种创新局面正在蓬勃发展,并将持续演进。从“大融合”走向“大综合”,互联网正在催生金融综合化。

文/证通公司董事长万建华  本文编辑/贾红宇

 

截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

互联网催生金融、电商“大综合”

2013年,互联网金融最吸引眼球的事件,莫过于“余额宝”的异军突起。“余额宝”上线短短20天内就实现了累计用户超过250万、存量资金转入达70亿元的发展规模,几乎以一己之力搅动整个货币基金市场,波及之广前所未有。不久前,支付宝又以11.8亿元强势控股了天弘基金,正式进军基金业。截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11月6日,专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众安保险公司开业,“三马卖保险”成为现实,并在12月5日正式开卖首款产品“众乐宝”。这一系列事件,几乎是互联网企业“淘金”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模板。短短几年间,支付宝由最早萌芽于网上购物、服务于电商平台的在线支付工具起家,演化出天量客户和一体化账户平台,并基于支付服务逐步推出小额信贷、理财服务等产品,进而在线上形成和传统金融机构叫板的销售网络和服务资源,彰显了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的路径和决心。

阿里之外的其他网络巨擘也在纷纷布局自己的金融产品。比如,腾讯在其社交应用“微信”上叠加了支付功能,而微信的“服务号”又向金融机构提供了开放接口,支持用户在微信界面里实现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等一些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百度则悄悄上线了“百度金融”“百度理财”“百度证券”三款金融商品,百度推出的类似于余额宝性质的定制基金产品——“百发”也已经登陆市场。

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互联网公司、网络金融服务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手段积极涉足“存、贷、汇”等金融业务,使得金融似乎已不再是金融机构的“专享业务”。

觊觎金融业务丰厚收益的又岂止互联网企业。最近,苏宁云商发布公告,称旗下的易付宝已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许可,可为基金网上直销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同时易付宝的余额理财产品也将正式上线运营,苏宁易购作为基金电商平台业务的报备工作也在进展当中。前不久,京东商城也正式收购了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与网络购物配套的互联网支付服务。京东的战略不止如此,更高的目标是准备借此切入互联网金融。看起来,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谁也不愿意缺席这场抢滩金融的盛宴。越来越多的跨界玩法在不断涌现。

在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在从另一个方向跨界电子商务。无论是已经开办一年多的建设银行“善融商务”,还是一年来纷纷上线的招行、中信、民生、浦发等银行的电子商务网站,都在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同时,提供包括网上购物、积分互换、航空机票、商旅安排等电子商务服务。据称,工商银行很快也要上线一个集成金融支付、小微信贷和网络购物等互联网全功能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

事实上,无论是金融机构由网上金融走向电子商务,还是互联网企业由电子商务走向互联网金融,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金融与电子商务在互联网平台上的相互融合,可谓是殊途同归。正是互联网平台把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整合在一起,构成了由互联网催生的金融与电子商务“大综合”发展趋势。

金融混业经营态势凸显

另一种视角下则看到金融业内部的分工也逐渐趋于模糊。跨界、跨领域的金融产品频频出现,以往泾渭分明的业务疆界逐渐松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金融混业经营态势开始凸显。

理财资金成为银行涉足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一个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在2012年的发行规模接近25万亿元,而在2013年上半年即达到24万亿元,这种爆发式的发展背后,是银行与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密集合作和相互渗透。

券商资管业务的放开,也给券商产品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上代销金融产品范围的扩大,券商有望进一步打通各项金融业务。此外,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也开始向券商开放主承销资格,此举将让更多的券商到银行的饭碗里分一杯羹。

另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基金行业新规正式施行,基金不仅可以投资上市企业证券资产,还开始参与实体资产投资。同时,《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等保险新政的实施,让险资也可以参与投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和信托产品。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加融为一体。

而信托业在2013年6月末规模已达9.45万亿元,增速远超业界预期。近年来,在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跨界发展的情况下,信托业充分展露了混业的威力。

另有案例,保监会2012年6月6日发布公告称,工商银行受让金盛人寿60%股权一事已获批复。这是交通银行控股中保康联、建设银行收购太平洋安泰、农业银行控股嘉禾人寿之后,又一家银行入驻保险业。其背后的共同利益是:银行有强大的销售渠道,保险公司则有行业准入牌照,双方都想借助资源整合谋求利润最大化。所以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互相持有股权的现象十分突出。即便不直接涉足具体业务,通过资本运作方式间接参与业务,也是金融混业的一种路径。

信息技术改变金融业态

繁花似锦的“金融大串联”背后,不可忽视技术进步对金融业态的改造力。正是移动互联、近场通讯、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生态和传统金融的“大融合”,而持续的技术进步又将进一步模糊金融业内部的边界,带来更为鲜明的金融“大综合”。

其演进逻辑不难理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脑和手机超越信息终端的角色,成为各种个人服务发起和接收的平台。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眼镜、手表及其他可穿戴设备,每个个体都处在实际环境和网络环境的频繁切换当中。伴随两者的不断融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商家非常重要的业务场景。而掌握了终端入口、海量客户的互联网企业,在庞大资金的支持下具备了以互联网形态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由支付、搜索、在线销售等金融从属服务起家的互联网企业,借助基础业务逐步发育出完整的金融业务框架和实质上具备“存贷汇”一体的功能架构。在牌照放开、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的大环境下,演绎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互联网金融现象。

技术进步又将催生一站式金融服务和金融混业发展,激发金融资产的账户集成和一站式综合理财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客户各类账户,满足理财、投资、消费、支付等一站式金融业务的办理需求,而个人金融资产集成账户成为个人金融业务的根据地、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传统金融的下一站:“综合金融”。

不妨试想这样一幕:在不久的将来,金融客户不必再为了配置不同类型的资产而频频奔走于不同金融机构的柜台和网点。一个综合的金融账户可能就能提供现金管理、消费支付、证券投资、基金和理财产品购买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客户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渠道登录自己名下的综合账户,都可以向亲朋汇款转账,也可以自由买卖证券、基金和各种理财产品,甚至可以用证券账户的资金支付网上购物的货款,或者用基金账户的余额向银行信用卡还账。或许在资金紧张时,客户还可以向银行以外的金融服务商申请信用贷款——这样的图景并非异想天开,国内的许多金融企业已在积极探索和践行,不同的实现路径也陆续呈现。而这背后所需要的技术准备可能包括:通信带宽的提升、金融网络安全性的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和业务模式的成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增强及征信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我个人主张将“综合金融”理解为一种更为高效,也更为安全的混业趋势,即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金融集团借助技术条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活动。毋庸置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这种的经营模式可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也更能全面满足客户在正在到来的综合财富管理时代的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我曾用“泛金融”“全能银行”来描述“综合金融”的愿景,与之对应的国内践行者则包括中国平安、中信集团、工商银行、国泰君安等综合金融先锋。

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交织着互联网企业持续向金融搅局、金融机构加快互联网化、金融机构业务全面多元化的三条脉络,其间会有激烈的交锋,会有共赢的融合,也会有脱胎换骨的基因突变。我在此不妨做个预测,在未来的8~10年,能够彻底实现金融蜕变的互联网企业仍是少数,而银行、券商、保险这些机构,虽然各自称呼和牌照仍有差异,但做的业务已经差不多一模一样了。

从“主体监管”到“行为监管”

我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互联网并不能将金融业完全改造为IT业,金融一定还是金融。”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对推动金融业变革的作用力确实很大,但谈及“颠覆”却又有些夸大。毫无疑问,金融“存贷汇”的本质属性不会发生变化。技术演变的结果,一定是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来匹配资金需求,并通过支付和结算完成交易。诚然,业务场景、交易渠道、商业模式……这些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对资金的追逐却将永远存在。这也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剥夺金融业的生长土壤。即便未来信息技术的作用可能让金融机构信息中介的角色弱化,一个完整的交易依然离不开一个规避风险的信用中介。这意味着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只要金融机构能够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自我调整、自我进化,就不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有人把金融业务疆界的模糊看作社会分工的重新梳理,我要说的是,正是因为社会分工将更加追求专业化和细致化,所以金融的樊篱将更加难以僭越。我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打了一个比方——再权威的医生,也不可能将一个药方适用于天下所有的病人;再资深的律师,也不可能用一套辩词应对全世界的官司。传统金融机构不妨把搅局的力量看作一种提醒并积极加以应对,要相信,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多年,根系早已壮大,它们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庄园。

我们要看到,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如斯,除了技术进步自身带来的替代作用之外,可能还受益于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互联网商业无可比拟的经济性,这种成本优势对于用户也是非常显著的;二是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的一种生活模式时,人们开支、消费也将主要通过互联网形态完成,对于金融服务提供方式的诉求也是互联网化的。

如果识别到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思路也将变得清晰,那就是积极“触网”,顺应互联网精神进行营销和客户管理,并通过互联网化压缩成本,发挥专业优势。这里头可能包括对高成本的网点和庞大的员工队伍进行调整、采用网络社交化手段进行营销、搭建网络数字化销售平台等。而我们已经能看到这股警醒下的自我调整、自我变革、自我净化正在金融圈全面燎原。

至于短时间内互联网对金融业态究竟能够形成多大冲击,还取决于监管层政策放开到何种程度。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谈“跨界”、谈“混业”就色变。应该看到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向金融跨界,金融业反过来也可以电子商务跨界,这种跨界本身是相互的。另外,综合金融是大趋势,单一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业务既是企业所求,亦是客户所需。我建议对于互联网金融和综合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充分理解、宽容和支持。在具体的监管措施上,改主体监管为行为监管,并适当降低行业进入门槛都将是积极有效的尝试。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