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利率市场化、银行危机与存款保险制度

1425 views

 

 

文/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 钟伟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已到了马拉松“最后一公里”的阶段。同时,酝酿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也终于尘埃落定。2012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撰文指出,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抓紧研究完善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以完善金融安全网的建立,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准备。2015年3月,周小川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2014年末时已经就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了意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估计2015年上半年就可以出台。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大局初定。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之前是否必须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期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金融稳定有何影响?以上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施存款保险的必要性

存在争议的传统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Deposit Insurance)是指为从事面对公众的存款性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机构成员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予偿付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存款者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信心,防止由此导致挤兑并引发银行危机。这种具有危机救助、接管、存款人偿付功能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对传统,其聚焦于“付款箱”,而对银行危机的早期预警、检测和介入相对不足。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于1934年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国家银行存款保险体系,且在第一年就卓有成效。当年倒闭的银行中,有9家是投保银行,其余52家都是未参保银行。在此后的40年中,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其建立时的初衷,即增强了存款者对银行流动性的信心,以可靠的保险支持来吸引存款,并在不稳定因素产生时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避免银行破产,同时,在危机发生后保护储户的利益。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开始逐渐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和采纳,并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

从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来看,它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发生在80年代末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暴露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存款保险制度导致的道德风险以及保险机制的“监管宽容”,一方面使存款人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关注度下降,另一方面对参与存款保险的银行提供了过度冒险激励,从而使得银行在缺乏有力监管的条件下,从事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风险活动,进而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对于存款保险是否能有效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仍然存在着争议。

理论界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论

以戴蒙得(Mr. Diamond)和戴伯威格(Mr. Dybvig)为代表的一方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他们认为银行天生的脆弱性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银行的独特性在于其运用流动性负债为流动性资产融资,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使银行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极容易受到挤兑的冲击。且由于挤兑具有传染性,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单个银行无论经营情况多好,都经受不住持续的挤兑。由此而引发的银行危机,往往造成健康的金融机构和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一起倒闭的后果。另外,他们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保护小储户的利益。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小储户获取信息和监督银行的成本较高,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护小储户免于成为银行破产的牺牲者。

以帕克(Sangkyun Park)为代表的一方则反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他们认为,银行挤兑之所以表现为从问题银行向健康银行蔓延,主要是因为储户缺乏银行的特有信息,即健康的银行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储户表明自己有足够的清偿能力。因此,防止银行危机扩散的手段之一应是提供更多的银行信息,而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存款保险制度虽然能够减轻储户对银行清偿能力的担心,缓和对银行的冲击,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提供证明自身实力的信息的激励,使银行的信息被忽视,储户仍以整体经济环境对待个别银行,银行挤兑并不能彻底消失。他们认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银行才能有效率地运行,竞争能够使银行在保护储户和投资收益之间找到最优均衡,而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只能弱化银行的竞争能力,并使其更易失败。

这些争议可能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定义相关,如果仅将存款保险制度视为明确的、事前承诺的“付款箱”,则有可能会派生负面影响。有可能改善的方式,就是央行对银行的救助变成建设性的模棱两可(constructive ambiguity),即央行致力于防范危机蔓延和存款人保护,但对被救助银行的未来命运不予明确承诺。近年来,北岩银行等的危机,使得人们将存款保险制度从传统的“付款箱”向“早期介入”延伸,即存保机构和银行监督部门相互配合,对问题银行进行预警和早期介入,而不是危机的事后接管和付款。

利率市场化需要存款保险制度

除了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争议之外,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是否应该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也存在着两方面的观点。

目前,中国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确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合,这在国内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间竞争导致短期内的存款利率上升,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影响其盈利能力,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加大,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因此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此外,新设民营银行在需要市场准入的同时,也需要市场退出机制。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这些风险最终将会转嫁到储户的身上,使储户遭受损失。反过来,储户由此对中小银行产生的不信任使其存款来源减少,令这些银行原本窘迫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甚至诱发挤兑风潮,加速这些银行的倒闭,并可能进一步造成系统性银行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增强存款者对银行流动性的信心,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银行体系在竞争加剧之时保持稳定。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是降低和分散利率市场化风险的重要保障。在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目前也仍有观点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较为保守。

从长期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无疑有利于银行业的规范和发展,但由于其制度本身要求银行在短期内缴纳一笔额外的存款保险金,这可能给目前存款压力已经较大的银行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同时一些金融机构也将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另外,Asli Demirgüç-Kunt 和Enrica Detragiache(2000)对利率控制和存款保险进行过一个经验性的分析,包括61个国家从1980年到1997年的样本数据,发现利率市场化会使存款保险下的道德风险问题更为严重,原因可能是在利率控制下,银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会受到抑制。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银行的影响,依据当下条件和时机来逐步谨慎推进。而在中国,围绕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议似乎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本来就因增长转型和利率市场化,盈利能力大为削弱的银行对存款保险费的担心,以及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如何协调。

150511170607

各国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情况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观点,我们将各国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银行危机发生的情况做了一个初步的对比。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并无明显优势

如果存款保险制度能有效地加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那么与利率市场化之前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相比,拥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更不容易发生银行危机。

Asli Demirgüç-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e(1998)以53个国家为样本,研究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且其使用的金融自由化代理变量正是一国利率市场化的开始时间。最后得出利率市场化是导致银行体系脆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宏观经济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但此项研究并没有提及存款保险制度,因此我们在其使用的样本国家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时间,与原有的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危机数据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并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在53个国家样本中除去3个没有明显利率市场化进程时间的样本,得到共50个样本。在1980年到1995年间,在这50个实施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28个发生了银行危机,超过了半数,可见利率市场化的确使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体系出现了动荡。这28个发生银行危机的国家中,有16个国家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12个国家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时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从这组数据可以粗略看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似乎对防止利率市场化期间银行危机的发生作用并不大,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另外,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26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生了银行危机,比没有发生银行危机的10个要多。虽然样本量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存款保险制度不一定能有效防止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银行危机,但大致能保证银行的有序破产和阻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存款保险在各国银行危机中的作用

基于上述的统计结果,下面针对几个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分析其银行危机发生的情况,探讨存款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美国于1934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区间为1973—1986年,银行危机发生在1980—1992年间,其中又以1986年之后的储贷危机为危机爆发的巅峰。美国80年代的银行危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市场利率扬升,由汇率制度改变、通货膨胀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变化导致的市场利率频繁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管制放松等。但存款保险制度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对那些实际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来说,高风险投资是一项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成本的赌博,是它们能够摆脱破产命运的唯一希望。因此这些机构不计成本地吸纳存款,进行高风险投资,不断消耗着储贷行业的流动性。这不仅增加了它们自身的风险,更使经营环境愈加恶化,把原本健康的机构也拖入恶性竞争之中,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全面爆发。可见在放松管制、融资投资能力大大扩张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所导致的道德风险更加严重。

日本于1971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977—1994年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90年代爆发银行危机。日本股票市场价值在1989年达到巅峰,1990年开始崩溃。在此前的泡沫时期,银行过多地发放贷款给高风险行业,如建筑、房地产、非银行金融服务业,并都以土地价值作为抵押。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土地价格下降造成房地产公司持有的土地相关资产价格急剧下降,导致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恶化,形成大量坏账。银行和金融机构变得非常脆弱,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诚然,此次危机主要是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造成的,但相信也是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金融机构才会如此有恃无恐地大量放贷给高风险行业,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韩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1996年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981—1989年和1991年—1997年,银行危机发生在1984—1988年和1997—2000年。韩国第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严重损害宏观经济稳定而宣告失败。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结束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韩国证券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在离岸基金上严重亏损,1997年10月,韩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借债高达200亿美元,用于投资风险证券,但10月末5%的资产就已被确认为坏账。

阿根廷在1979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时间为1975—1977年,此后不久的1980—1982年发生了银行危机。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过高的利率迫使风险较低的企业撤出,高风险行业占领金融市场,银行贷款质量下降。由于国内利率高于国际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借入外债放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倒闭,进而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只得在90年代初重拾了利率管制政策。

上述几个国家中,美国、日本、韩国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阿根廷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不久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且银行危机时存保制度已经建立完成。因此,危机的发生,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的共同作用。从危机爆发之前的情况来看,各国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出现了过度信贷、进行高风险投资等特点。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为银行的这些行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银行无需过多考虑来自存款方面的流动性需求,也几乎不会受到来自储户方面的监督,因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投放投机性的贷款和从事高风险投资之中,以获取高额的回报。而一旦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这些高风险行业出现问题,银行则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

由于上面分析的都是发生了银行危机的国家,因此断定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扮演了推动银行危机的角色,是存在明显的样本偏差的。因此,我们再建立计量模型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

基于Probit和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和利率市场化的共同作用对银行危机的影响,下面以19个已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或地区为样本,建立Probit和Logit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构建Probit和Logit模型

由于研究样本的被解释变量为一国是否发生金融危机的二值变量,因此选用二值响应的指标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样本进行估计。

考虑如下满足经典线性假设的潜变量模型:

0150511170655

当y*>0时,y=1 ;当y*<0时,y=0 。假定1170901独立于x,并服从关于0对称的分布(即对于所有实数z,都有70936 )。Probit模型假定这个对称分布是正态分布,则G是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50511171032而Logit模型假定这个对称分布是逻辑斯蒂分布,则G是逻辑斯蒂分布的累积函数:0511171058。根据上述假定,可推导出被解释变量y的响应概率:

0511171125

其中的参数向量可以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求得,其对数似然函数为:

71153

正态分布和逻辑斯蒂分布非常相似,其累积分布函数曲线都在 处有拐点,但逻辑斯蒂曲线在两个尾部都要比正态分布曲线厚。因此本文同时估计两个模型,以作对比。

根据前文提出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及两者的共同作用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故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应该为离散的虚拟变量。则如果 是一个二值解释变量(虚拟变量),那么由 在从0到1且所有其他变量固定不变而引起的偏效应是:

171228

由上式可见,与线性模型不同的是,Probit和Logit模型的偏效应依赖于其他所有x的值。单从系数 的符号可以判断该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效应的正负,但若想求出效应的大小,则需要估计上面的式子。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以19个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或曾经进行过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法国、德国、韩国、英国、美国、日本、印度、泰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马来西亚、土耳其、西班牙、香港地区、墨西哥、俄罗斯、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共选取上述国家或地区从1970年到2000年期间金融危机发生与否的680个样本,但由于数据交叉缺失的关系,调整之后的有效样本有283个。如果一国的样本处于发生金融危机的时间段内(如表4所示),则被解释变量就定义为1,样本数为72个;而当金融危机没发生时,被解释变量定义为0,样本数为211个。

解释变量的选取

定量变量

在关于影响金融危机发生概率的实证研究中,解释变量的选取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在模型中引入了如下13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M2)/外汇储备、银行提供信贷/GDP、国内信贷增长、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出口增长、进口增长、经常账户余额/GDP、M2增长率、外汇储备增长。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WDI和GDF,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

虚拟变量

为考察利率市场化期间是否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两者完成的顺序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文设置虚拟变量来反应一国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情况。对一国来说,在某一时期,存保制度和利率市场化可能存在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第一,完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第二,只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第三,两者都完成了;第四,两者都没完成。根据虚拟变量设置的原则,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若定性变量有m个类别,则应引入m-1个虚拟变量。因此,本文引入3个虚拟变量:D1,表示样本观察期内该国只完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事件发生则取值为1,否则取0);D2表示观察期内该国只完成了利率市场化;D3表示观察期内该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并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模型的估计结果

使用Eviews6.0软件,先用分布回归法筛选定量解释变量。以p值0.05为结束循环的临界值,从13个定量变量中筛选出了6个解释变量,分别是:GDP增长率(GDPGRO)、M2/外汇储备(M2/RESRV)、银行提供信贷/GDP(CRDT/GDP)、实际有效汇率指数(EXCHG)、出口增长(EXPTGRO)、经常账户余额/GDP(CA/GDP)。然后将这6个变量与3个虚拟变量D1、D2和 D3带入模型,进行Probit和Logit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50511171330

从表2和表3看出,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估计的结果相似。由于事先进行了变量筛选,几个定量解释变量基本都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虚拟变量。虚拟变量D1的系数为负,说明其从0变为1时,对被解释变量有负的影响,即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虚拟变量D2的系数为正,说明其从0变为1时,对被解释变量有正的影响,即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提高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虚拟变量D3的系数为正,说明其从0变为1时,对被解释变量有正的影响,即当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时,可能会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从显著性方面来看,三个虚拟变量中D2和D3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D1并不显著。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但并不一定必然能)显著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而利率市场化本身对催生银行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中国经济数据在模型中的表现

如前文所述,Logit和Probit模型中,单个解释变量的偏效应受x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系数的正负得出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正负,却不能通过系数的绝对值来分析偏效应的大小。因此,想要了解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国银行体系产生的影响,需要将中国的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下面按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搜集了中国2000—2014年的经济数据,代入Probit模型进行计算。初步的结论可概括为:第一,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比没有利率市场化举措时的概率提高了近一倍。可见利率市场化的确会对银行体系的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如果利率市场化之时又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计算得出的银行危机发生概率,比没有存款保险时要降低约30%。可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部分对冲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

小结

1.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全球的主流范式,其功能正从传统的付款工具箱,转向具有早期预警和介入功能的新型存款保险制度。

2.国际上围绕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议,可能源自其对存款保险制度所具备的功能看法不一所致,且大多数争议集中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前的场景。

3.国际上有既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又发生了银行危机的案例。当我们倾向性地选择样本时,可能会得出悲观的结论。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即便是传统的存款保险制度,也能较为有效地防范银行破产的个体风险。至于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系统性危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4.利率市场化有可能使得银行体系更为脆弱并增加银行破产的概率,此时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有可能降低银行危机的速率。

5.目前中国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并无显著争议,争议在于存款保险制早期预警和介入功能如何实现,以及银行业在盈利能力削弱背景下,对支付存款保险费的意愿不强。

6.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至今,其费率收取方式在20世纪80—90年代有市场化趋向,其功能因新近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而有所扩展,需要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06.

[3]钟伟.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国银行业转轨[J].国际经济评论,2003,04.

[4]谢平,王素珍,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05.

[5]陈志英.美国处理储贷协会危机的经验教训及借鉴 [J].南方金融,2001,04.

[6]Asli Demirgüç-Kunt,Enrica Detragiache.“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8.

[7]Asli Demirgüç-Kunt,Enrica Detragiache.Does deposit insu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2.

[8]Asli Demirgüç-Kunt, Enrica Detragiache.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 of Systemic Bank Distress: A Survey[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No.192 April 2005.

[9]Asli Demirgüç-Kunt, Baybars Karacaovali, Luc Laeven.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28, June 2005.

(本文编辑/彭晓云)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