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专家孙国申、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副处长周爱民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与市场经济运行相伴随,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严重程度会有所变化。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发各界关注。国务院于2014 年8月、11月连续两次就缓解该问题提出多项措施,力图做到标本兼治。本文基于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从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资金来源、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缓解该问题的一些对策。
辩证认识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与市场经济运行相伴随,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严重程度会有所变化。在社会各界纷纷论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时,也有的对这一问题本身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因此,首先需要明确“难”与“贵”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不能简单以小微企业自身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要找出一个客观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金额和利率是供求均衡的结果。资金供给是有限的,而需求可能是无限的,不可能满足小微企业的所有需求。“难”与“贵”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正常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供求均衡。如果因为经济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市场本身存在扭曲,使小微企业在博弈中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从而使融资方获得了超额收益(或垄断收益),那么这就可视为融资难、融资贵。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不过在2002至2011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收益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房地产、原材料等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掩盖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矿产、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小微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房地产价格看,国家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自2014年5月份开始持续下降,11月末价格环比下降的有67个,持平的有3个。从煤炭价格看,2014年末普通混煤(4500大卡)价格为420元/吨,比2013年末下跌14%,与2008年约860元/吨的高位相比下降逾50%。从工业品价格看,2014年12月PPI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已连续34个月下降。从企业效益看,2014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但11月份同比下降4.2%,降幅比10月份扩大2.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无相关权威统计,但可从创业板企业利润增速中窥见一斑。2014年355家A股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仅增长5.1%,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二季度下降了9.59%。
这种经济收缩的趋势,传导到企业身上就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收窄。2014年前11个月,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减少1.3万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减少最多,达1.4万亿元,委托贷款减少0.2万亿元。
二是银行贷款的风险溢价上升,民间融资利率维持高位。截至2014年11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1%,比2013年末上升0.31个百分点。根据2014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9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个百分点,但同期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下降幅度为1.19个百分点左右。从民间融资看,2014年末,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为20.38%,全年均维持在20%的高位,与2013年基本一致。即由于风险溢价的上升对冲了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下降的影响,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仍居高不下。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型企业融资对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表面上看是小微企业与银行等融资方的矛盾(供求矛盾),但实际上问题的源头是特定金融结构下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矛盾(需求结构矛盾)。大型企业规模大,相对小微企业来说信用好,对商业银行市场占比、盈利贡献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近年来大型企业的信贷需求也较为旺盛,但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限。所谓大企业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是指,小微企业只能在银行优先满足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后,才能得到信用支持。
从大型银行来看,大企业客户资源充足、筹资成本较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能够获得充足的安全收益。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一要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二要考虑监管部门、社会舆论关于银行暴利等问题的压力,不能发放利率(或收费)过高的贷款(足够弥补相应的信用风险);三是缺少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技术、风险缓释技术和简化的信贷流程。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大型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这种“挤出效应”在中小银行身上有所缓解,一是因为大型客户资源不足,二是自身融资成本较高,过多向大型企业放款,将难以满足盈利性要求。此外,“挤出效应”在债券、股票发行中也有类似现象,其中有监管门槛过高的原因,也有市场接受程度不足的原因。
“挤出效应”的结果就是部分小微企业只能被迫转向信托、民间融资等大型企业不愿过多使用的渠道,但这些渠道的融资链条较多,层层加价,成本较高。据相关调查,小微企业除了交纳利息外,还有种类繁多的非利息成本,如担保费、抵押物评估费、登记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资产评估费、审计费、公证费等。对一些中小企业或者风险较大的项目,如果通过其他公司担保,担保费可能高达7%~8%,再加上其他第三方费用和利率,总体成本就更高了。
低效投资项目对小微企业的“沉淀效应”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拉动,据统计2013年当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高达76.7%(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这个比例在“十一五”期间是59.5%,在“十五”“九五”期间分别是41.6%和32.8%。2013年我国投入产出比达到10以上,远高于国际上平均3~4的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修路建桥、投资大项目等可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继续大搞建设,只能造成产能过剩、债台高筑,并进一步诱发信贷扩张、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土地财政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初步测算截至2013年末中国企业债务率约为160%,居全球高位,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信贷资金一旦续不上就容易出问题。
正是前期地方政府对GDP的过度追求、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以及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偏爱,使大量宝贵的信贷资金沉淀在一些低效益、产能过剩的大型项目上。这些大型项目短期回报率低,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才能维持运营,导致银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形成大量资金的长期占用和沉淀,影响了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资金供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M2高居世界首位,但小微企业仍感资金不足。截至2014年11月末,中国M2余额已达到12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中国M2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甚至比美国M2还高出约70%。从货币存量和社会融资总量看,流动性较为充裕,故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结构性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的总量政策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
2014年人民银行启动“定向降准”,4月25日起下调县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6月16日起下调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同时,人民银行还通过其“抵押补充贷款”计划,直接向承诺将资金用于社会住房建设的银行贷款。这些定向宽松政策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但难以取代市场对资金流向的决定作用。资金总是向收益高、风险低的地方流动,虽然银行手中的资金多了,但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并未增强。
使用降息降准等总量政策时,应密切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管理好市场预期,避免误伤小微企业。为了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22日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现在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已出现了根本变化,单纯降息并不一定能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降息后,影响了居民对未来的预期,造成股市大涨。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可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资金反而可能减少。从3个月SHIBOR利率走势看,降息后短暂下降3BP后,从4.2%左右上升到12月末的5.1%左右。从公司债收益率看,也不降反升,5年期AA公司债收益率从11月21日的5.2%左右升高到12月末的6.3%左右。以AA级企业的5年期公司债收益率看,2014年以来持续下降,已降至2013年钱荒以前的水平,这主要受益于市场流动性的持续宽松,但降息之后公司债收益率急剧上升。这就提示我们,总量手段不一定能够解决结构问题,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加强对跨市场流动的分析和居民预期管理对于货币政策传导也至关重要。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可选对策
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务院提出了多项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从长远看,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等均是切实有效的措施。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适合的融资模式也是不同的,没有一剂良药能包治百病。
“挤出效应”是问题的根源,“沉淀效应”加剧了“挤出效应”。如继续把大企业和小微企业放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那么“挤出效应”就难以避免。即使是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挤出效应”也会存在,而中国金融市场仍处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分割、约束情况较多,更加剧了“挤出效应”。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如同一个个水池,银行信贷是最大的水池,信托、理财、债券、股票、PE等其他资金市场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水池,它们通过一个个成本高昂的通道与大水池相连。小微企业在各个水池中与大企业竞争。
短期内,把这些大小水池全部融合在一起的难度较大,故可选择在相对大的信贷和理财水池中隔离出一块,专门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把大企业排除在外,以增加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所提方案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成立小微企业专业性金融机构弱化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通过发行小微企业专项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通过完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风险管理的难题,以及通过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产品创新。
(一)成立小微企业专业性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短期内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故建议现阶段考虑将现有的一家大型银行(含政策性银行)转变职能发展成为办理小微企业融资的专业性机构,或鼓励国有大银行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办理小微企业融资。
目前很多大型银行内部已经成立了小企业部等重点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但往往只是表面上分开,内部的利益、资源分配上,仍侧重于大型企业,对于解决“挤出效应”的帮助有限。要从根源上解决“挤出效应”,就要把小微企业融资从一项政治任务,内化为银行的利益驱动,调动银行内在的积极性。小微企业融资也将是一个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只要解决了利益驱动问题,大银行也能服务好小微企业。
为了强化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利益驱动,可通过转变现有一家大型银行职能,使其成为主要办理小微企业融资的专业性机构,或由大型银行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办理小微企业融资。通过此举将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对隔离,丰富和完善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也便于国家定向出台针对这类专业性机构的税收优惠、资本成本优惠等措施。
(二)促进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和资产证券化发展,拓展资金来源
如上所述,解决“挤出效应”就是要在大的资金池里专门划出一块资金,用于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因此,对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应着力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除了自身存款资金来源外,应主要通过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获得稳定的资金,并通过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可通过各级政府支持成立的融资担保机构、大型银行担保等措施实现信用增级。
同时,通过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既能盘活小微存量信贷资产、解决小微企业专业性金融机构持续的资金来源问题,又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小微企业贷款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求进行分离与重组,实现风险的分散。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建议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这一特点设计简单的分层资产证券化,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三)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控制小微企业融资风险
小微企业融资,关键要解决信用风险评估与贷款审批中的信息不完整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夯实这个技术基础,才能持续快速的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否则,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融资就可能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小微企业贷款数量多、金额小、期限短、风险大,如果银行按照对大企业一样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与审批流程对小微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批,那么可能难以满足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从美国的经验看,通用信用评分成为国家金融基础设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房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领域均有良好表现。同时,美国的各大银行也开发了自身的零售、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以美国富国银行为例,它将目标锁定为经营年限较长(一般成立两年以上)且在贸易融资中表现良好的小微企业,因此它可以拥有足够的信用数据进行评估。
因此,一是要加快推广征信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外部条件和数据基础。目前人民银行汇集了各家银行的信息,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良好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与各家银行的合作,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用信息。二是要开发适合中国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已获批使用内部评级法,在使用模型定量测算贷款风险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故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积累的贷款历史数据和内部评价法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发适合中国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模型。
(四)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产品创新,实现小微企业融资的规模效应
近年来P2P、众筹等市场迅速发展,让我们看到小微企业融资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利用互联网思维,很多看上去本应复杂的问题,也能找到快速简单的解决之道。2015年1月4日,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发放了第一笔贷款。李克强总理形容这为银行的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寄语微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新路。
从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情况以及发达国家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看,供应链融资、设备及房产抵押融资具备快速做大、风险可控的条件。供应链融资依托核心大企业的信用,小微企业向大企业供货,形成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依靠的主要是大企业的信用,风险较低。设备及房产抵押融资具备一定抵押物,可通过贷款或租赁等多种方式办理,风险也相对可控。此外,还可限定单个企业融资规模不超过100万元等,减少单个风险暴露,或限定小微企业的最低经营年限,或针对某一地区挑选当地人较为熟悉的小微企业组建资产池。(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本文编辑/张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