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民营银行、社区银行、互联网金融,谁能撼动传统银行业?

3333 views

文/《清华金融评论》贾红宇

2015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到深圳考察腾讯旗下的前海微众银行,激发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的无限遐想。互联网会对传统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传统银行会不会被颠覆,银行网点会不会消失,银行柜员会不会下岗?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又对传统银行业意味着什么?

针对以上热点问题,1月22日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举办第3期读者见面会,邀请了清华金融评论资深作者、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专家薛洪言,做了主题演讲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剖析,见面会同时邀请了第一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刘晨茹作为点评嘉宾,进行现场点评。

以下为薛洪言演讲的主要内容:

“金融脱媒”加剧,银行面临利润下滑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近年来银行业被颠覆的舆论之所以流传不绝,根本上的原因是商业银行这两年经营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可以从利润增速上看一下,2011年银行利润增速是39.24%,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之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出现了一个快速地下滑。银行的不良率,也反映了同样一个问题,在2011年左右的时候银行的不良率达到一个历史性的低点,之后一直在攀升。

银行利润的下滑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方面一:资产方。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信贷,现阶段银行信贷业务遇到了一些瓶颈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大客户出现了快速“脱媒”的现象,原因在于直接融资比贷款便宜,大概便宜120-150个BP,优势非常明显。2007年以来,整个社会的债务性直接融资出现了快速的增长,直接融资的快速增长背后反映的是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快速流失,这两个是对应的。

既然大客户脱媒了,商业银行可以去做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这也是国家现在一直在鼓励的。但是问题来了,做小微企业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商业银行的风控手段并不是特别适合小微企业的特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控手段主要是抵押、质押、保证信用,信用贷款比例相对比较小,而且它针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和央企。

目前国内抵押物主要以土地和房地产为主,从200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信贷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两年来企业中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上属于能抵押的都已经抵押了,大家找不到更合适的抵押物资产提供给银行,所以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

另一方面,抵押物的价值也下降了,自从去年以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拐点出现,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抵押物价值下降了,也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

从近两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创新看,主要的创新就围绕在对抵押物和质押的创新上,比如银行以前不能接受的一些抵押、质押物,现在开始接受了,典型地如林权质押、应收帐款、票据、退税权等。银行进行这些创新的原因,更多地其实想缓解一下放贷的压力和困境,从效果来看,远远不够。

保证类业务在过去几年小微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个小微企业可能资质不足以来支撑信用贷款,于是银行就创新了一种方式,把一个园区或者通过一个协会,把下面多家的小微企业联合捆绑在一起,进行“联保互保”,如果有一家出了问题,其他的每一家都要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方式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很多银行的复制,发展特别快,但是从近两年看,随着经济的下行和不良的爆发,联保互保成为不良资产链式传播的重要途径。现在这个手段基本上企业不愿意做了,好的企业不愿意去给别人做联保互保,因为我自己没有问题,我可能被别人拖下水,商业银行也不敢再去做这个业务。

综上,直接融资的发展加速银行大客户脱媒,而银行依赖抵质押担保的传统风控模式又难以在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中奏效,客观上导致银行放贷空间在急剧地收缩。这是银行在资产方面面临的主要瓶颈。

方面二:负债方。负债方主要是银行存款,银行70-80%的资产都是存款,存款面临的问题大家比较清楚,就是“存款脱媒”,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存款利率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宝宝”理财的兴起,分流了大量存款。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P2P、股票投资等,也都分流了存款。像互联网的“宝宝”理财,就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是把大家的钱筹集在一起,还是投资到银行的同业存款上,钱转了一圈又回到银行,看似没有对银行造成大的影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以M2的创造过程为例,银行给企业放一笔贷款,企业把贷款拿到之后再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根据这个存款再去放贷款,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存款都是在进行货币创造。所以说,货币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存款资金流转的过程,多一次流转,就多进行一次货币创造。现在来看余额宝带来的变化,原来客户是直接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把资金存放的同业,这个过程中有两次货币创造的过程,现在是客户直接给了支付宝,支付宝再去存到银行的同业存款中,只进行了一次货币创造,第一次流转对应的存款没了,整个过程影响下来,银行的存款下降很大。

存款脱媒,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主要就是资金成本上升。银行近年来几乎一直在进行“揽储大战”,从未真正摆脱。目前看,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化都是大的趋势,是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除了银行业自身的问题看,宏观金融环境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比如利率市场化、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互联网化、人民币国际化、直接融资深化改革等,这其中不乏机遇,主要的还是挑战。

商业银行创新的两个尝试:小微企业融资、同业业务

第一个尝试是小微业务。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舆论认为,之所以一直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因为商业银行“嫌贫爱富”,或者商业银行自己不愿意创新,或者商业银行主动意愿不强。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面对大客户流失,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贷投放压力,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去做小微业务。小微企业的占比,从2010年开始有统计数据以来,到2014年上半年占比提高非常明显。但是,为什么说小微业务并不成功?主要还是在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商业银行现在还没有突破传统的过度依赖抵、质押物的风控手段,这就导致小微企业客户还是要以能够提供抵押、质押物的优质企业为主。所以,银行并不能显著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当然也不能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困境。

从2013年下半年特别是2014年以来,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出现了快速的上升,特别是小微企业联保、互保模式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标志着小微业务短期内也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小微业务的主要倡导者民生银行也在谋求新的战略转型,对小微金融的提法和重视度发生了明显改变,其实这也是小微业务面临困境的缩影和表现,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小微业务确实很难做下去。

第二个尝试是同业业务。这一点是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一些股份制银行做得比较明显,过去几年发展比较快。

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在总资产上的占比,2007年到2012年有了非常快的提升,但是同业业务也面临一些问题。它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国家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领域信贷投放的限制。2009年“4万亿”以后,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和政府推动的基建领域,但是随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经济过热,国家就开始实行偏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债务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开始限制对这两个领域的信贷投放。不过这两个领域已经被资金喂大了胃口,而且大量的在建项目客观上也需要资金的支持,不能说限制就能限制得了,市场的内在需求还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做了一个创新,经过同业把资产引入信托或者券商理财的形式,把它给投放出去,实质上还是进入到这两个领域。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同业业务的上述异化发展显著地加剧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不得不重拳治理。

2013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连续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到目前为止,同业业务现在已经被规范的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了。

综上,近年来银行自身经营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均对银行业务带来重大挑战,银行自身的尝试也基本宣告失败。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社区银行等相对新的业态模式是不是就面临很大的机会,甚至于有颠覆传统银行业之势呢?下面分别探讨一下。

对民营银行而言,首要问题是先好好活下来

民营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要去颠覆传统的银行业,而是首先自己要站稳脚跟。现在批准的这几家民营银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股东资源特别丰富,实力比较雄厚。比较有名的一家是微众银行,现在已经开始营业,大股东是腾讯;浙江网商银行,大股东是蚂蚁金服,它是阿里系的一家企业,其实就是阿里巴巴。这两家是比较典型的股东资源比较丰富的民营银行。腾讯和阿里巴巴坐拥数亿的客户资源,养活这两家银行没有问题,但是对其他的民营银行来说,单独靠股东来养活自己,就没有多大的优势了。

传统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上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民营银行也同样面临,并不会因为它是民营银行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民营银行在资信实力、网点渠道、客户积累、风控体系等方面都处于下风,应对这些问题只会更难,所以首要的问题是生存下来。

对民营银行而言,首要的一个劣势就是面临着更高的资金成本。中小银行网点渠道不多,在吸引居民储蓄上就相对乏力,只能更多地支付相对高的利息来吸引储户,另一方面,对市场化的资金需求也更多一些,这就导致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相比,资金成本要高一些。从2013年上市银行平均付息成本看,兴业、民生的资金成本要比农行、工行等高100个BP左右。在资金成本上差别那么大,自然对放贷项目利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盈利水平很难提上去。话题转回来,像兴业、民生这样的股份制银行的资金成本都要达到3%以上,民营银行资本成本只会更高不会更低,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对于民营银行是个挑战。

除更高的资金成本外,民营银行的业务定位也与传统银行存在着交叉,且正日益引起传统银行的兴趣和重视。从已获批的几家民营银行看,其业务主要聚焦于个人业务、小微业务或某个地域的一些业务,其实传统的银行业在这方面也在做,传统银行业现在在做机构下沉。比如说股份制银行现在已经在做社区银行,社区银行跟民营银行的一些业务是有交叉的,还有传统银行做一些电子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的发展,传统银行的影响力和覆盖力也在急速地扩大,比如传统银行网点覆盖不到的一些小微的需求,现在通过电子银行都可以覆盖到,这都会给民营银行的业务空间带来压力。

可见,民营银行产生以来,市场并没有一个空白的区域留给他,扶持其发展长大。民营银行呼吁了十几年,国家在去年才放行,正值整个银行业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时候被放行的民营银行,大家不要指望它在短时间内能对银行业带来太大的改变和影响,因为整个市场环境在这儿。

腾讯的微众银行,在14年12月22日获得银监会批准开业。微众银行主要有五个部门,其中三个是业务部门,分别是零售与小微事业部、信用卡事业部和同业金融事业部。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比较清楚,它比一般的银行少了几个部门,传统银行一般有三大业务部门:对公、对私、金融市场。像微众银行没有对公的部门,小微业务主要属于对私部门,它也没有金融市场业务,主要聚焦的是一些个人业务,包括零售、信用卡等,整个的业务范围比较小,而且在局部运行。当前,微众银行的经营策略肯定是依靠它的大股东,通过QQ和微信来导流量,利用一些社交的大数据进行风控,用移动互联网作为着力点。鉴于它股东的优势资源,这种策略是可以成功的,活下来是非常容易,但是它的劣势也同样在于它严重依赖大股东,离开大股东覆盖的范围是很难成功的。

总体来讲,目前来看民营银行去颠覆传统的银行业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民营银行也是银行业的一部分。对民营银行而言,当下的首要问题是自己先活下来。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能颠覆银行吗?

互联网金融,有几个主要的代表:

第一,P2P,主要对应的银行资产方的信贷业务,P2P主要是做小贷业务。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它自身的问题很多,我的观点是它无暇去颠覆银行业。

P2P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首先要从P2P行业的投资标的说起。现在P2P主流的模式有线上模式、线下模式以及线上加线下模式。线上模式对应的借款者是一些小额借款者(个人),更多的P2P平台依赖的是线下模式,它在线下找一些银行不愿意做或者银行觉得风险太高做不了的项目,去把那些项目打包、拆分之后,放到平台上供投资者投资。这种模式导致P2P的投资标的都是高风险的,所以它的利率也很高。从2014年来看,P2P的收益率降下来了,之前都是20%、30%的收益率,再加上平台自己的一些费用,借款项目面临的年化成本可能高达40%。另一方面,能接受如此高的成本,很难是风险低的优质项目。

投资标的决定了P2P行业风险很高,只适合于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是我本身就有高风险偏好,为了高收益我不在乎我的钱会赔掉的可能性,它只适合这种投资者去投资,但这种投资者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会限制整个P2P行业的规模空间。所以,P2P行业就出现了一种变异,就是平台进行本息保障,出了问题平台兜着,相当于对投资者而言P2P项目成为了一个无风险的产品。这样本息保障之后,就可以吸引很多低风险投资者了,发展空间一下子就扩大了,市场一下子就开拓了,它的潜在客户从高风险的投资者一下子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可以进行投资了。过去几年P2P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原因就是平台进行了本息保障了,把低风险投资者吸引进来了。

不过,问题只是被掩盖了而已,因为项目的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平台可以对投资者进行本息保障的话,项目的风险损失是平台自己在承担。不要说很多P2P平台是具有诈骗性质的皮包公司,即使是一些比较大的平台,它跟传统银行业去比,它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还是差很多,何况它面临的是高风险的项目。所以,平台自身的潜在不良率是很高的,这样个别的平台在进行着旁氏骗局式运营,不断地吸引新的投资者进来,用新投资者的钱去还老投资者的一些投资收益。

然而,自2013年下半年起尤其是在2014年,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带来信用风险的快速暴露。从银行业来看不良资产出现了快速的攀升,P2P平台的不良率上升得更高。过去两年来不断地爆出的平台“跑路”事件,背后的根源都是因为它项目的不良率太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很混乱。之前有一个统计,目前P2P有将近1000多家,里面很多都是在用旁氏骗局的方式在支撑,因为它自身的不良率都高得吓人,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行业的巨头,开始介入这个行业,包括一些银行(如招行)开始做P2P,未来,P2P行业可能避免不了巨头化的命运,一如前几年同样火热的团购市场。巨头化的P2P本身成了巨头的子类业务,自然难以再去颠覆巨头。

第二,“宝宝”理财,像余额宝之类的一些理财产品,对应的是银行的负债业务

互联网理财,主要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促使银行做了一些改变,但是也仅此而已。它的优势很明显,小额、便捷化,它出现之前银行理财产品要五万起售,互联网的理财可能一块钱就可以投,灵活性也很强。但是它是有局限性的,就是投资途径单一,严重依赖银行同业存款。在2013年钱荒的时候,因为银行同业存款的利率很高,当时互联网理财的收益率一度很高,5%、6%是很常见的,特别是余额宝一段时间一直持续在6%以上,那个收益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高过了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后来国家对同业业务的一些整顿,还有央行对宽松资金面的维持,使得同业业务的市场利率快速下降,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明显下降,过去一年收益率一直在5%以下、4%以上。这个收益率较银行存款有优势,但是已经低于银行的一般理财产品了。

此外,很多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行有活期宝、中信有薪金宝,这是目前的情况。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利率走高是大趋势,存款利率一旦市场化以后,互联网理财的吸引力就没有多少了,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活期存款也有4%的收益率的话,大家就直接把钱放在银行活期存款就行了,活期存款很方便,至少比余额宝要方便。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价值就是“鲶鱼效应”,促进银行做了很多改变,但是从它过去一年的发展看,规模现在已经在逐渐稳定了,可能随着收益率走低,规模还会有所下降。现在去讲它能够颠覆谁,也是说不过去的。

社区银行:应到县域去发展

社区银行,这个概念火起来是因为富国银行,富国银行的市值一度超越“宇宙第一银行”工行,在国内引起很多热烈的讨论,也成为国内银行业学习的重要榜样。富国银行的成功与区金融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念和中国社区银行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美国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定义讲什么叫做社区银行,它一般是把专注于做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业务的银行统称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少至200万,多至十几个亿,所以在美国,社区金融规模比较大,可能占到整个银行业资产的40%左右。但是,中国的社区银行是很狭小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有限牌照的经营模式,现在看主要是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小区金融概念。即在一些成熟的小区里设个简易网点,有两三个人,做一些非现金的简单业务,它跟美国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在美国的定义下,国内的城商行、农商行、村商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可能都算社区银行,但是在中国不算社区银行,我们讨论的社区银行也主要是国内狭义的口径。

社区银行是有优势的,优势是比较便利。比如很多社区银行的营业时间是错峰延时的,它是在大家上班之前、下班之后营业,会比较方便大家办理银行业务。相比纯粹的ATM机,社区银行的功能丰富得多,而且它定位于居民社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很多有用的软信息。

不过,社区银行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个是人力成本高。可能就单个社区银行网点而言,它的人力成本远低于银行网点,但是银行的社区金融计划是很庞大的,像民生银行要建5000家社区银行,一家社区银行有三个人,总计就需要1.5万人,远远超过民生银行现在的人员总数,这样它的人力成本就会成倍增加。

第二个是与传统的银行网点存在竞争关系。目前社区银行存在很大的定位模糊,因为传统的银行网点很多也开设在大型社区,这些网点跟社区银行比,业务范围更广泛,各方面也都会规范得多,所以社区银行跟这些网点去竞争,其实是没有太大优势。

第三个是社区物业金融化的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物业公司根据业主的水电、物业费等数据推出工薪贷、业主贷、生意贷等产品,一些大型房地产商也在积极向这方面转型。这些服务是跟社区银行有重叠的,彼此间竞争很大,个人认为社区银行不见得有优势,毕竟社区物业本身就是扎根于社区,它获取的很多信息都有它独到的地方。

所以整体来看,社区银行的出路不在社区,可能定位在县域市场会更好一些,县域市场金融服务互联网化没那么发达、传统网点也比较少,大家的金融服务需求面临着较大的缺口,社区银行的介入会在县域市场形成有很大的优势,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成熟的大城市的小区里,确实不见得能够出头。

综上,当前银行业自身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非转型不可。不过,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新的业态模式暂时还看不到足以颠覆银行业的潜力。就解决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困境而言,我认为,大数据是关键。银行信贷的关键是信用风险控制,风控的关键是信息获取,理论上,越多的信息就能越好地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也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做信用贷款,从而真正摆脱银行业对抵质押担保的依赖。获取更多的信息要从大数据着手,大数据不仅仅是个人的社交信息,不仅仅存在互联网上,更多地还是企业的物流、税收、水电、关税等数据,这些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谁能率先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大数据,用于信贷市场就能独步于天下。个人看来,这是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未来,从目前各方实力看,可能还是银行业能率先达到这一步,完成蜕变。

刘晨茹点评:去中介化是未来趋势

银行业ROE基本上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它利润率并不是最高,这么高的ROE,它到底在干什么?它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中介、一个是风控。一个资金的供给方、一个资金的需求方,银行把这两个连接在了一起,然后可能做了一个利率的定价,风险的分散和控制,这是银行业能够拿到接近20%ROE本质的原因。我们中国在分散风险以及利润定价方面,做得未必有那么好,而更多是一个中介的作用,而因为这个中介的作用在过去又有一个保护,只能银行做这个中介,有一个息差的保护,所以它能够享受2%点几的息差,这是银行现在活得特别好的原因。银行通过一个垄断的方式或者已经超过它自己本身值得存在的价值。银行业利润降低是必然的,这个方向就是“去中介化”。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的“去中介化”:一次发生在大航海时代,东方的丝绸能够通过船直接运到西方,不再通过丝绸之路,不再通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这些“中介”,中间成本大大降低;第二次是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降低甚至消除了教皇阶层对利益和世俗权力的控制,让信徒能够直接“对话”上帝。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的“去中介化”,就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影响媒体、房地产中介、金融……到最后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未来有很多职业都会消失,比如飞机领航员、播音员、电视导播、银行柜员等。未来的柜台不会全部消失,但是我觉得至少90%会消失。

清华金融评论•读者见面会:立足于整合多方面资源共同搭建成熟的经济金融文化交流平台,促进读者与杂志主办方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推动金融变革、引领金融实践”献策献力。《清华金融评论》的忠实读者通过参加读者见面会,可以就所关注的经济金融问题与嘉宾及其他会员进行交流,并参与到杂志的内容建设。同时,也可享受微信推送的优秀书刊赏读服务,由经济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会员推荐优秀书刊,并分析解读。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