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会有新内涵

文/本刊编辑 孙世选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经济新常态定调。在新常态下,除了继续坚持稳健原则外,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在既有的框架下体现出丰富的新内涵。

中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基调将基本保持,但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的内涵会适时适度地调整以主动适应乃至有效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在既有的框架下体现出新的内涵。

第一,中国的货币政策料将延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但货币政策的取向会相对宽松,以缓解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类隐性风险在逐步显性化。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和化解风险都需要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

中国经济正面临潜在的通缩风险,为了预防通缩,央行也需要实施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4年11月份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1.4%,环比下降0.2%;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5%。截至11月,CPI的同比涨幅已连续3个月低于2%,PPI则是“跌跌不休”,已是连续33个月同比下降。1—11月平均,CPI同比上升2.0%。

在中国央行2014年11月出人意料地降息之后,外界大多预期中国央行会继续宽松。

不过,过度的宽松会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11月下旬降息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低;再加上同一时间一些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兑美元大幅走低,人民币汇率面临的贬值压力加大。目前市场预计美国从2015年年中开始加息。如果美国加息的速度和力度显著高于预期,可能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显著的资本外流和汇率显著波动;而在美国加息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如果过于宽松,会加剧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并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速。

而且,中国11月份的利率调整由于存款利率可上浮20%,贷款利率完全自由浮动,因此,此次降息在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方面效果暂时不大,不能起到充分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作用,反而引发了对于未来中国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进一步降息的预期,从而促使中国股市在11月下旬以来走出一波伴随着巨额成交量的“快牛”行情。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通常并不包括资产价格,但是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显著影响资产价格。11月份的利率调整就是一个例子。未来央行在考虑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时可能对资产价格反应有所忌惮。

因此,央行需要在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上进行“适度”的拿捏。

第二,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会更多地考虑结构性问题,通过结构性的政策创新来实现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之间更多的良性互动。

传统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以总量调整为主,力求总量平衡,不太考虑结构性问题。传统的理论也认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应该主要由财政政策来应对。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种历史性的、长周期的深度调整,光靠财政政策调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来配合结构性调整。新常态下,传统正在被打破,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操作都会有所创新。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会更多地探索如何助推结构性调整,货币政策会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强刺激政策不会大行其道,会更多采取“微刺激”和“定向宽松”,以便增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让金融的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2014年上半年中国央行瞄准“三农”、小微实施两次定向降准,2014年11月下旬央行全面非对称降息。新常态下“喷灌”和“滴灌”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大水漫灌”的老路,以求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中国央行已逐步淡出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新常态的特征之一。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累积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大部分时间呈现出单边升值的态势。可以说,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是旧常态下对人民币汇率的主导预期。但是200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大,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时代已经结束。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会议也提出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中国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区间,中国央行也在逐步淡出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的经济状况乃至政治形势变化多端,这意味着汇率有升就有降,不可能始终朝一个方向变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为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汇率走势将呈现双向波动的“新常态”。

第四,新常态下的“新”也体现在会有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新常态下,央行会不断地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加政策工具储备,也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变更原有货币政策工具的职能和适用范围。

近年来中国央行先后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调节流动性。未来随着形势的需要很可能会有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出现。

第五,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会更好地配合金融改革,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两者搭配,打“组合拳”。比如,2014年11月中国央行在降息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货币政策配合金融改革的范例。

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将是央行的一项重要努力。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汇报》,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覆盖中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最高50万元的有限赔付,以低费率起步,将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方案近期已经公开征求了意见。在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重大改革的时候,是否会伴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操作呢?人们拭目以待。

总之,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会有丰富的新内涵,以便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并配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