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古典经济学之前,近代早期的货币理论 | 金融人文

1062 views

12

文/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学术编辑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刘文科

货币是理解经济世界的一把钥匙。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到17世纪中叶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货币理论经历了从朴素观察到系统分析的演变。早期思想家的探索,不仅揭示了货币与经济的复杂关系,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货币理论的朴素观察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就在《雅典的收入》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当黄金数量过多时,黄金就会贬值,而白银的价格则会相对上涨。这可能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货币数量论的最早记载。不过,色诺芬的重点并不在于探讨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影响,而是希望通过开采银矿来增加雅典的收入。他的观察虽然简单,却揭示了货币数量与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

系统分析的演变

时光流转到16世纪,欧洲、中国、近东地区甚至美洲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革命”。当时的人们常常怀念过去物价低廉的美好时光。一位法国人感慨道,在他父亲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能享用丰盛的肉食,喝酒就像喝水一样随意;而到了16世纪,物价飞涨,一磅羊肉的价格甚至能买过去的一整头羊。西班牙的学者哥白尼也注意到了货币贬值对国家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他发现,普鲁士曾经因为货币价值稳定而繁荣,但随着货币贬值,国家经济逐渐衰退,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哥白尼认为,货币的价值会因其数量过多而下降,就像水满则溢一样。

与此同时,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学者阿兹皮库塔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观点。他在《货币分析评论》中指出,货币数量与物价密切相关——货币充足的国家物价更高,而货币短缺的国家物价则更低。这一观点将货币不仅视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更将其看作一种可以影响经济活动的商品。这种思想在当时极具前瞻性,为后来的货币理论奠定了基础。

关于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16世纪的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法国学者马莱斯特鲁瓦坚持认为,物价实际上并未上涨,只是因为货币的面值发生了变化。然而,让·博丹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他认为,美洲金银的大量流入导致货币数量激增,进而推高了物价。博丹的观点得到了西班牙学者纳瓦鲁斯的支持,后者通过对比法国和西班牙的物价差异,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数量对价格的决定性影响。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货币的价值究竟是由其内在的金属含量决定,还是由其作为商品的供需关系决定……

阅读全文

请点击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6月刊总第139期

编辑 | 周茗一

编审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