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FF】陈雨露: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发生历史性突破


【聚焦IFF】陈雨露: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发生历史性突破

文/《清华金融评论》孙世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陈雨露11月1日在参加1FF 2014全球年会发言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发生历史性突破。

陈雨露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陈雨露在发言中表示,2015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进行特别提款权(SDR)的定制检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一项合理要求,反映了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水平。

他指出,世界范围内,人民币被官方接受的程度实际上比预想得要高出许多。IMF目前并不统计成员国的人民币官方储备情况,但是这种信息一旦被统计出来,不仅会使已持有人民币储备的IMF成员国不必再继续秘而不宣,其他国家也会纷纷增加人民币储备。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由此可能促使人民币官方储备份额出现比较快的增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陈雨露表示,SDR现行货币篮子的筛选规则是人民币进入SDR的关键性技术障碍,现在的关键是,要纠正IMF有关部门在操作层面上一定要将可自由使用的货币标准简单地等同于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做法。

陈雨露称,希望能够取得实事求是的突破,如果顺利的话,未来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一定会提升一个崭新的高度。

陈雨露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一定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计量分析表明,要想与美元和欧元成为同一个数量级的货币,人民币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他指出,需要正确的理解贸易差额和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传统上认为只有像美国这样,能忍受巨额贸易逆差才能持续对外输送美元的流动性。而事实上,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出现,在此前的一百年时间里,美国只有少部分的不正常年份是有少量逆差,其余的都是顺差。德国和日本在过去30年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都是以顺差为主。同样,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贸易顺差赋予中国债权国身份,能够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登记,也有利于培育非居民使用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所以,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外投资、贷款、经济援助等方式形成资本净流出,来满足非居民对人民币流动性的需要是完全可能的。历史上的贸易强国都是以政治强国为前提的,当前中国的工作重点不是变贸易顺差为逆差,而是致力于从贸易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坚持走好贸易顺差和资本净流出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SDR是IMF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是IMF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IMF成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SDR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IMF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SDR是IMF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被称为特别提款权。1969年8月,IMF正式推出了SDR。

IMF每5年对SDR篮子中的货币进行一次例行评估,并重新调整SDR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某种货币要进入SDR货币篮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在过去5年位居世界前列,二是该国货币可以自由使用。

IMF在2010年11月进行了对SDR货币篮子的例行评估和调整,人民币并没有如外界事前猜测的那样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当时IMF给出的理由是,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的程度未达到IMF的有关标准。目前SDR货币篮子中有四种货币,其中美元的权重为41.9%,欧元为37.4%,英镑为11.3%,日元为9.4%。

“国际金融论坛2014全球年会:完善国际金融新格局”开幕式于2014年11月1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年会邀请近百位国内外嘉宾,以“完善国际金融新格局”为主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从国际趋势、中国发展战略及全球协同合作等三个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