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疏导影子银行和降低融资成本并不矛盾


【微访谈】疏导影子银行和降低融资成本并不矛盾

文/《清华金融评论》 张英凯 王茅

人民银行16日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2万亿元。

有分析认为,从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萎缩情况看,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季度影子银行的极度收紧。受此影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由上半年的54.3%大幅上升至前三季度的59.8%,同比高7.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银行信贷比重高达85.5%,显示出社会融资大幅转回表内。

针对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大幅调整的原因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货币市场处处长李刚,其主要观点如下:

2011年初人民银行首次公布社会融资总量,表明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行为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的主力,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进入中国监管范畴的直接信号

影子银行是非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而言,其发展对银行、个人和企业形成非零和博弈,即参与主体都从中获利,但对金融系统却造成了风险隐患,为此在加快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通过“风险有效识别,产品标准透明,交易渠道通畅,内部管理规范”,才能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平稳发展。

 

社会融资规模环比反弹同比下降,表明经济下行趋势有所减缓,去杠杆进程仍在持续

一方面,2014年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05万亿元,比上月多945亿元,表明经济下行趋势有所减缓;另一方面,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少3598亿元,累计增速-8.3%,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说明总需求较弱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仍在下降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去杠杠进程尚未完成。

 

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表明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在127、140号文对同业业务规范的背景下,非标准化的同业业务受到限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在加强对存款偏离度考核的背景下,9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243亿元,同比少增7025亿元,降低了季末时点突击加杠杆\转表对金融体系的干扰和政策决策的误导;三是标准化产品加快发展,截至10月23日,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达到5212亿元,前三季度企业债券融资1.78万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500亿元,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有所上升。

 

疏导影子银行和降低融资成本并不矛盾,需从源头入手,标本根治

一方面,需要有序打破理财市场的刚性兑付,降低全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从源头上避免金融机构的盈利压力被动传导到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从资产和负债方给与金融机构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并通过标准化、透明化、交易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双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