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数字鸿沟” 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化金融服务 | 宏观经济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20-11-25 17:22:18
“数字鸿沟”困扰老年群体
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推广,金融服务的使用程度稳步加深、可得性持续改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94岁老人被抱起激活社保卡,到老人冒雨用现今交医保被拒,关于老人”数字鸿沟”的话题在网络不断发酵,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在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的使用也引发了全社会对于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关注和关怀。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据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功能,36.4%的中老年人偶尔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此功能。
专家表示,中国信息化、城市化与老龄化形成的“三化”同步发展引发了严重的代际”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与老年人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带来的不平衡与不适应也越来越强烈。
降低“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是一个新考题。10月15日,央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建议,应协调推进“线上+线下”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降低”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了“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时也曾提出,要助力保留传统的、有效的金融交易渠道和服务方式。“在很多人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部分老年人和其他的一些人群,他们没有智能的设备,由于数据鸿沟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老年人说了,我没法去公园,甚至没法上公共汽车,这是不行的,这些传统的渠道,必须要对他们开放。”易纲说。
《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20项举措便利老年群体日常生活
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出行、就医、消费等活动,也将得到更多便利。《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
一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包括完善“健康码”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做好帮助老年人应对工作。
二是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包括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
三是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包括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务。
四是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包括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
五是便利老年人文体活动,包括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丰富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智能化渠道。
六是便利老年人办事服务,包括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
七是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包括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加强应用培训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
业内认为,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需要加强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培训;与此同时,在需要进行扫码、挂号和智能支付的场景,加大对老年人引导和协助的力度;以及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帮助有需求的老人。
本文编辑: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