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违约风波持续发酵 | 财富管理


信用债违约风波持续发酵 | 财富管理

1

近日,永煤集团信用债违约事件,让信用债市场风波持续发酵。交易商协会对此连续发文,包括券商、银行在内的多家中介机构遭调查。发改委称将通过加强监管、强化协同和抓早抓小三方面,应对债务风险以及违约处置。总体来看,让潜在信用风险充分地暴露出来,让未来的信用评级更加准确地反映违约风险,这本身是正确的方向,但也应该把握好度,避免风险的集体爆发与相互叠加。

 
11月10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煤集团”)债券“20永煤SCP003”未按时兑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让本就“风声鹤唳”的债券市场继续受到重创。11月17日,永煤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流动资金不足,“20永煤SCP004”“20永煤SCP007”兑付存在不确定性,这两只债分别应于11月22日、23日兑付,应付本息金额分别为10.32亿元、10.25亿元。至此,永煤集团违约金额超过30亿元。
 
针对永煤违约事件的持续发酵,交易商协会近日连续发文,多家中介机构遭调查。
 
11月12日,交易商协会宣布对永煤控股等相关机构启动自律调查。18日,交易商协会宣布对海通证券及其相关子公司启动自律调查。此后又对债券发行链条启动了全流程自律调查。11月19日,交易商协会发布消息称,交易商协会在对永煤集团开展自律调查和对多家中介机构进行约谈过程中,发现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原银行等主承销商,以及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存在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等有关规定,交易商协会将对相关中介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信用债违约为何“来势汹汹”?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下半年信用债市场频繁出现违约,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因素:一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向好,在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全国的经济活动加速,之前企业存在的“停滞不动”“拖而不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二是经济活动加快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这时债市的流动性则相当紧张。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时,整个融资难度相对较低,部分企业可能会出现过度负债、盲目追求业务扩张的现象。随着政策收紧,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借新债、还旧债的时候,就出现了流动性风险。
 
在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吴嘉璐看来,外部融资支持大幅减弱、叠加自身业绩增长又恢复较慢,或是这次国企现金流明显恶化、违约风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吴嘉璐表示,上半年企业营收和利润一度恶化,并不是不存在违约风险,而是在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下,很多企业仍然可以借助大量的外部融资,来弥补现金流的短缺,违约风险被暂时“掩盖”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国企本身的经营绩效偏弱,很难依靠自身业绩的增长来弥补现金流的短缺。今年疫情发生以后,国企利润大幅下滑,截至9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仍下滑14.3%,而民营企业的利润基本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
 
信用债“违约潮”有哪些影响?
 
国信固收研究团队指出,信用债违约风险发酵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对局部低价债性品种的冲击。伴随国企信用债超预期的暴雷,信用体系重塑,转债投资者对于低价债性品种的信用风险也可能出现重估。二是由流动性冲击带来的债基被动抛压。由于信用债市场巨震,债基净值短期跌幅较大,这导致债基赎回压力加大,有部分转债持仓的债基为获取流动性也将被动抛售转债。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信用环境一旦被破坏,要重新建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前几年民企违约多,所以后来它们的融资环境恶化,一直没有真正的恢复。从整体信用债融资功能角度看,2016年后违约加剧,信用债融资占社融的比例明显下降。虽然2019年以后有所改善,但占比一直没有恢复到过去的高位,说明信用环境一旦破坏了,再建立就非常难。未来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本身的宏观环境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如果社会各个部分对信用的建立不重视且主观上破坏,那么信用环境只会越来越差。
 
不过,长期来看,市场也存在较多对信用债市场持“乐观”态度的声音。
 
吴嘉璐认为,短期来看,确实会对市场信心造成较大的打击,部分债券遭到抛售,信用利差也会被拉大,不过目前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概率并不会太大。而长期来看,我国长久以来的信用定价偏差逐渐会被纠正。去年以来,从城投信仰的打破,到国企信仰的打破,短期市场确实会有震荡,但中长期来看,每一次信仰的打破,对于债市定价和结构优化都是有利的,市场本就不应该有所谓的“刚兑”信仰。
 
浙商证券研报分析同样指出,暂无系统性风险。截至2020年11月,共有110只债券出现违约,违约金额约1262.83亿元,违约金额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但是首次违约主体只有23家,比2019年同期的37家有较为显著的下降。从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和政策导向看,实体经济正处于疫情后的逐步复苏阶段,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中性为实体经济融资提供合理的货币金融环境,宽信用还未结束,市场资金环境和监管环境并未出现转向,并不具有发生大规模违约的土壤。
 
债务风险如何应对?
 
李稻葵指出,为解决信用债违约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当注入流动性,让资产价格不至于下降幅度过大。另外,可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让债务、债权双方坐下来协商谈判,如果有涉及重大的利益问题要尽快解决,不能牵扯到太多企业,尽快地重组,快刀斩乱麻,不能拖。”
 
在李稻葵看来,未来中国信用债违约将是一种常态。“中国经济现在处在调整期,一部分企业要做大做强,还有一部分落后的企业要退出,在调整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之前的投资回报,如果投资回报率出现下降,必然会引发债务违约,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把这些违约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违约本身并不是坏事。”
 
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应对债务风险以及违约处置方面,将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地方的属地管理优势,通过项目筛查、风险排查、监督检查等方式,做好区域内企业债券监管工作,防范化解企业债券领域风险。二是强化协同。加强公司信用类债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构建高效的工作协同机制。三是抓早抓小。建立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针对个别苗头性风险隐患,密切关注相关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督促制定化解方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指出,要避免地方产业国企债务违约现象的过快蔓延,甚至演变为一场信用风暴。让信用债市场的刚性兑付格局被打破,让潜在信用风险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让未来的信用评级更加准确地反映违约风险,这本身是正确的方向。然而,当前中国监管部门应该把握好度,既要让风险逐渐释放出来,又要避免风险的集体爆发与相互叠加,避免防范风险的行为本身加剧风险。
 
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