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经济诺奖的拍卖理论对中国有何启发? | 国际


斩获经济诺奖的拍卖理论对中国有何启发? | 国际

20200617143853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0月12日揭晓,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 Wilson)获此殊荣,其获奖理由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了新拍卖形式”。

 

拍卖,是一种通过价格分配商品的机制,也是市场交易的必然产物。通过拍卖可以实现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买卖双方收益的最大化,故而得以广泛应用。

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出现让网上拍卖应运而生。网上拍卖打破了传统拍卖在时空上的局限,拍卖物品的种类也迅速扩大,从过去仅局限于特定的大额商品向几乎所有品类商品扩散。因此,拍卖己深入到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获诺奖的拍卖理论

实际上,这并不是拍卖理论第一次获得诺奖。1996年,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就作为拍卖理论的奠基者而获奖。维克里讨论了四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拍卖形式,并得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即无论采用什么拍卖形式,卖方得到的收益是一样多的,并且拍卖的东西还是到同样的人手里,这证明了拍卖的机制并不重要。

维克里的研究是建立在几个大的前提条件下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拍卖的物品性质是私人价值,拍卖人的报价和别人的评价没有关系。这意味着投标者的价值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其愿意付出多少钱也是完全主观的。然而,完全私人价值是极端情况,大多数拍卖物品具有相当大的共同价值,即部分价值对于所有潜在竞标者来说相等。由于每个竞标者都喜欢对自己的信息保密,竞标者面临着其他参与者对真实价值拥有更好信息的风险,这就导致了在真实拍卖中出现低出价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赢家诅咒”。威尔逊和米尔格罗姆就是为这种情况研究解决方案。

罗伯特·威尔逊是第一个创建具有共同价值的拍卖分析框架并描述投标人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的人。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三篇经典论文中,他描述了在真实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首次价格拍卖的最佳竞标策略,参加者的出价将低于其最佳估值,以免做出不好的交易,并因此而受制于获胜者的诅咒。他的分析还表明,不确定性越大,投标者将越谨慎,最终价格将更低。最后,威尔逊表明,当某些竞标者的信息比其他竞标者更好时,由中标者的诅咒引起的问题甚至更大,那些处于信息劣势的人将出价更低或完全放弃参加拍卖。

与威廉·维克里和罗伯特·威尔逊所分析的特殊情况相比,分析具有私有和共同价值的拍卖中的出价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最终打破僵局的人是米尔格罗姆。他在1980年左右发表的几篇论文中,分析包括有关拍卖的新的重要见解。其中之一是关注不同拍卖形式如何处理获胜者的诅咒问题。在英国拍卖中,拍卖师以低价开始并提高价格。观察其他竞标者退出拍卖价格的竞标者因此获得了有关其估值的信息;由于剩余竞标者比拍卖开始时具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不太愿意以低于其估计值的价格竞标。另一方面,荷兰拍卖行不会产生任何新信息,在荷兰拍卖行中,拍卖师以高价开始并降低价格,直到有人愿意购买为止。因此,在荷兰式拍卖中胜出者诅咒的问题比拍卖中更大,这种特殊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总的原则:拍卖形式提供的收入越高,则投标与投标人的私人信息之间的联系越牢固。因此,卖方有兴趣在竞标开始之前向参与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物品价值的信息。例如,如果竞标者在竞标开始之前能够获得(独立的)专家估价,那么房屋的卖方可以期望更高的最终价格。

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不仅致力于基本拍卖理论,他们还发明了新的和更好的拍卖形式,以应对现有拍卖形式无法使用的复杂情况。

“他们提高了我们对拍卖的理论理解,并发明了可用于在不同地区销售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东西,如无线电频谱的新的拍卖设计。”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委员、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约翰•哈斯勒这样阐释两位经济学家的贡献。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的开创性初步工作应被视为基础研究。他们想利用和发展博弈论来分析不同的参与者在各自获得不同信息时的战略行为。拍卖具有明确的规则来管理这种战略行为,是其研究的自然舞台。但是,拍卖具有实际意义,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拍卖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分配复杂的公共资产,例如频段,电力和自然资源。拍卖理论的基本见解为构建克服这些新挑战的新拍卖形式提供了基础。

新的拍卖形式是基础研究如何产生有益于社会的发明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同一个人开发了理论和实际应用。获奖者对拍卖的开创性研究对买方、卖方和整个社会都大有裨益。

拍卖理论的中国实践意义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资深经济学家钱智俊表示,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凭借对拍卖理论的贡献,击败众多发展经济学的名宿,摘得诺奖桂冠。这一结果粗看超出大众预期,但结合时代背景,则展示出两大思想启示。第一,以微观机制撬动宏观变革。面对宏大的经济发展问题,如果说前几年的诺奖获奖者都是“从大处着手”的话,那么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则选择从“从小处着手”,通过巧妙构建拍卖定价的“小机制”,对买方、卖方和政府形成同向的微观激励,从而推动多方合作,共同解决公共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等“大问题”。第二,打造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不同于许多深居象牙塔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两位获奖者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派,将自身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度结合,从而实现了理论的不断发展。程实和钱智俊指出,面向全球疫情时代,随着众多传统经济理论和工具的失效,经济理论界亦亟待与实务界紧密合作,从实践中探索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表示,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这两位学者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博弈论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研究,他们比较早地把博弈的思路引入到整个定价机制和整个市场微观结构之中。朱宁认为,“两位学者设计的机制主要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信息经济学方面,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发现最准确的价格;其次是在博弈论方面,如果我和其他一些人竞拍,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更为理性地做出价格判断。”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拍卖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很大,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价格的形成机制,价格要反映供求双方的意愿,让双方都满意。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定价一直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金额市场的IPO定价也是采用的拍卖形式。徐洪才认为该理论还能覆盖普通百姓,让他们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新股发行时,很多企业会同时上市,投资者就可以进行比较,市场也能够得到合理的价格,也提高了市场效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在能源、电信等领域,中国目前尚未采用两位诺奖得主等经济学家根据“拍卖理论”设计的拍卖机制通过市场竞拍出售相关公共资源,“要走到这一步,还任重道远”。

“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这个理论意义更大。”徐洪才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化的改革任务还没完成,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彻底解决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他表示,在一些自然垄断领域,比如石油等能源资源的开采、电信频率等领域,拍卖还是具有独特使用价值的,可以通过拍卖进行优化改进。如果中间竞争不充分,就有可能内幕交易,形成“击鼓传花”式的交易定价。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充分竞争和合理定价是必要的,这也是拍卖理论的应用领域。

本文编辑:谢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