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看上去很美
by 老乖姐姐评金融 2014-10-16 09:10:28
文/《清华金融评论》 孙世选
有消息称,欧洲央行会在本周三(10月15日)的会议中讨论是否将人民币纳入欧洲央行的外汇储备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行年会期间曾表示,已经有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央行讨论是否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笔者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短期内人民币不可能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表示,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货币必须自由流通;二是国内资本市场必须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深度;三是中国内地的经常项目应当维持一定逆差。
经常项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交往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包括贸易及服务、收益、经常转移,其中贸易及服务是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收付汇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收付汇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近年来,我国收益项下顺差额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经常转移项下顺差额也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最高的年代在2007年、2008年,为10%左右。随后有所降低,2013年这一比值为2%,2014年上半年这一比值为1.8%。
为什么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经济体需要维持一定的经常项目逆差呢?原因是,当某个经济体的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了获得这种货币,会通过诸如本币贬值等手段增加向这个经济体的出口,这就会导致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乃至经常项目逆差。
中国长期处在贸易顺差中。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人民币19.4万亿元,其中,出口10.4万亿元,增长3.6%,进口9万亿元,下降0.1%,前三季度贸易顺差1.4万亿元,同比扩大35.3%。目前中国在贸易差额上的官方立场是不追求贸易顺差,期待贸易走向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出于经济保增长的考虑,中国在短期内不会接受大额贸易逆差,而贸易及服务是经常项目中最主要的内容,如果贸易是顺差,那么经常项目也很可能是顺差,因此,即使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储备货币,在短期内那可能只是象征性的,规模会较小。
有一种变通的方法可以使进口国暂时不需要通过贸易顺差就可获得人民币,那就是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与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欧盟等至少25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累计规模在人民币2.6万亿元以上。就在本周一(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但是,人民币要成为储备货币,还必须考虑如下的问题。外汇储备虽然名为“储备”,但是它不是像黄金储备那样被锁在保险库里,外汇储备需要充分的流动性,外汇储备需要保值增值,即需要被投资。全球外汇储备最大的货币是美元,其次为欧元、日元和英镑。我国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储备中很多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市场有那么大的规模、流动性和开放性供全球投资者投资。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如美国发达,中国对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货币当局如果持有较多人民币储备,该如何处置这些人民币储备,如何投资呢?如果不能解决人民币储备的投资方向问题,那这些货币当局又如何能让人民币成为它们的储备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欧洲央行探讨是否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是一个积极的探讨,说明其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更加重视,但是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