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新阶段、新发展、新规划 | 宏观经济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8-25 17:13:5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等9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
习近平强调,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此前曾指出,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高培勇认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步发生、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互交织,又同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捆绑在一起,其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牵动理念、思想、战略调整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变化,无异于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时代变革。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曾在《清华金融评论》撰文表示,进入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加速调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相继开始对抗疫情,全球经济也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疫情的全球传递打破了现行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威胁,中国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也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特别是,随着境外疫情的加速蔓延,我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逐步加大。因此,既要打好防疫阻击战,也要打好发展主动战,倒逼着我们不断增强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将眼前的困难阶段转变为“起跳前的一蹲”,从而实现新的“一跃而起”。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看来,中国“内循环”有自身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小国基本上没办法、也没有条件来重建自己的循环,只有中国可以。中国是少数几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身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超级大市场,国内区域发展形成梯度结构,从而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具备建立国内循环体系的经济体。
不过,习近平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针对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提出八点建议:第一,中国应努力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制造业强国。第二,中国应该进一步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第三,中国应该加速对国际贸易失衡的纠正。第四,中国应该实行中性的贸易、投资政策。第五,中国需要对海外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六,现在中国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同时要求我们对整个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进行调整。第七,留住本国资本。第八,调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参与度。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习近平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4月刊撰文指出,金融创新是牵引实体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优化转变的重要手段。回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金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需要加快重点领域金融创新,着力解决好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平衡、不适应问题。
针对如何加快金融创新,尚福林提出,应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创新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绿色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习近平提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已进行40多年,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日表示,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当前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注册制改革和交易、常态化退市、投资者保护等各项制度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资本市场也从增量改革深化到存量改革,整个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刘鹤强调,金融系统要贯彻落实好“六稳”“六保”各项相关工作部署,更好服务、驱动、引领实体经济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市公司要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决防范道德风险,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作用。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表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鄂志寰在《清华金融评论》的撰文表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其中金融市场开放将持续推动中国金融业提质增效,进而提升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鄂志寰指出,长远而言,新一轮金融开放目标是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将从数量型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稳健增长,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指出,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的国内外两方面的现实背景下,探讨中国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机遇,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为此,杨灿明立足于双循环提出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第一,转变改革开放重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格局;第二,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自主可控”的外向循环格局;第三,发力数字经济建设,谋取国内外双向循环中的成本优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表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着全球化结构转型、金融数字化技术革命、中美关系结构变化三重冲击,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新变化。与此同时,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施压的重要手段。放眼全球,鞠建东指出,中美的关系只是世界关系的一部分,中美两个国家的GDP加在一起只占世界GDP的40%,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亚洲、北美、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中美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像欧盟、日本等占全球GDP60%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择。对此,鞠建东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建立亚洲共同体:第一,人民币需要国际化,在浮动汇率、跨境支付体系两个方面不能等,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体系要迅速推进;第二,推进亚洲治理体系,建立亚洲卫生与经济共同体;第三,推进全球技术贸易,反对技术封锁。
中国银行美国地区行长、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徐辰曾在《清华金融评论》发文表示,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的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客观局面。说它客观,是因为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则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升级与变迁机遇,通过发挥美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享受了中国发展所带来的互补红利,相对烫平了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经济起伏周期,降低了环境污染,巩固了它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徐辰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双方早已顺应潮流在众多领域自然形成交织格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全世界新冠疫情下更需中美合作。只有当中美更加紧密地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时,我们才能回到一个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本文编辑:秦婷、谢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