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获券商牌照引热议 金融行业格局迎来哪些变化?| 财富管理


银行获券商牌照引热议 金融行业格局迎来哪些变化?| 财富管理

1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尽管证监会未明确表态,回复称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但却再次引发了业内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热议,并对商业银行取得券商牌照后对金融体系格局、金融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讨论。

 

近日,根据《财新周刊》报道,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家大型商业银行中选择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证监会对此回复称,“证监会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尽管证监会未明确表态,但金融混业经营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推动混业经营 打造“航母级”券商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介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大国有银行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开始了混业经营。但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不仅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和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而且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呆账、坏账激增,加大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经营业务,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从国际趋势看,混业已是主流。德国、瑞士等国家一直是混业经营状态;美国吸取大萧条的教训,在上世纪30年代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英国、日本效仿,但上世纪90年代,为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业活力,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解除禁令,默许甚至鼓励大中型银行的混业经营,允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相互渗透、充分竞争。

当前,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提升,混业经营时常被提及。早在2015年,证监会就曾公开表示,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无明确时间表。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

2019年11月,证监会答复《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构建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确保金融安全的提案》中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泰君安金融团队分析指出,2020年4月1日起,证监会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虽然从境外的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开放对本土金融业的冲击不大,最终市场份额仍以本土公司为主,但中国市场有其特殊性。和国外较为成熟的混业经营体制相比,我国由于金融分业经营限制,券商行业虽公司数量众多,但在较多维度上都和国外大型券商相去甚远。

为扶持国内券商的进一步壮大,监管先后提出多个扶持政策,除了2019年11月证监会提出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的口号外,2020年3月27日,证监会还宣布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等6家证券公司纳入首批并表监管试点,宽限相关风控指标,松绑融资等方面限制。此外,证监会还发布修改《证券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定》,通过优化次级债发行方式拓展券商融资渠道。而若是按照此次的报道将券商牌照开放给商业银行,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也是意在帮助国内券商行业朝着“中国高盛”的目标再近一步。

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同样认为,资本市场变革和市场化要求券商切实提升硬核专业实力,密切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融资需求。同时,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加速,也呼唤航母级券商引领高阶竞技。这些都需要券商混业经营加速优胜劣汰。

除打造航母级券商外,通过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拿下券商牌照在业内看来也将调整融资结构。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认为,改善融资结构需继续推进混业经营。券商自行独立成长实现融资结构改善难度较大,需要继续推进混业经营,将更多的银行体系金融资源导向券商,使融资结构调整更加顺利。

业内还针对商业银行若真获券商牌照将带来哪些改变进行了广泛讨论。

对银行的影响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分析认为,券商类业务对银行自身利润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而更多体现为间接影响。首先,以2019年数据计算,整个证券行业的净利润为1231亿元,仅占全部商业银行的6%。其次,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后,更多地是完善服务客户的手段,目前不少银行提出“商行+投行”的竞争策略,有了券商牌照之后,可以更加方便地服务客户。因此,投行业务可能更多作为一种竞争的辅助手段,而其直接带来的利润是相对有限的。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同样认为,放开券商牌照,短期对银行业绩影响不大。中长期看,放开券商牌照则可以给银行带来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提升非息收入占比,降低息差依赖。

在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银行若获得券商牌照,意味着能直接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也能满足客户多方位的融资需求。例如,很多客户既有贷款需求,又有IPO、增资扩股等权益类服务和产品需求,有了券商牌照,银行就能满足上述全部需求了。另外,获得券商牌照后,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将更为多元化。

对券商的影响

国泰君安金融团队分析认为,相对于银行业,券商行业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银行在客户资源、资产规模方面远超证券公司,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后,必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些传统证券公司的经纪、两融等牌照价值大幅下降,对于严重依赖牌照业务的中小证券公司冲击较大。传统券商未来的竞争力主要在银行系券商较弱的资产端,定价能力是关键,具备产品创设能力的证券公司将会获益。背后逻辑在于,银行系证券公司做大客户后,产品需求尤其是非标准化产品需求将会大幅提升,当前具备资产端能力的券商市场空间将更大。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由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同特点,导致券商和银行的经营模式有所差异,银行对直接融资这一蛋糕的抢夺,对券商的短期冲击相对有限。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建、重工业以及房地产等粗放型产业,以及为这些产业配套的传统制造业,我国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供给具有风险偏好低、重抵押物、风险识别能力弱等特点,有效支持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也导致了和券商相比,银行的服务模式具有风险容忍度低、定价能力较低、激励机制较弱等特点。为了满足新兴产业的服务需求,银行介入直接融资市场,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不过,银行涉足券商业务的“专业性”也引起了业内的担忧。

东吴证券分析师马祥云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机构切入不熟悉的业务领域都会面临挑战,专业业务仍然需要专业机构承做,这涉及到长期的行业经验和企业文化沉淀。以券商为例,2016~2018年高速发展的股权质押业务本质上是券商切入银行信贷业务,但从实操结果来看,大量券商低估了信贷业务风险,2018年股权质押信用风险暴露,一度冲击券商资本金安全。

董希淼表示,未来的银行系券商,其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体量大、资金实力强,其机构网点多、存量客户也较多。但其劣势在于银行长期是从事债权融资业务,但是对股权融资业务不熟悉,上述二者区别很大。同时,银行在权益类业务方面长期也缺乏人才储备,存在一定人才短板。

对此,董希淼建议,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与证券经营业务之间要做好风险隔离,构筑牢固的“防火墙”,减少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机构之间蔓延。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基石,其稳定性对金融业至关重要。做好风险隔离,既有助于证券经营业务积极创新,也有助于商业银行业务稳健经营,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当银行获取券商牌照后,直接融资市场会面临新的竞争者。新的竞争环境将倒逼券商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一是投行业务方面,当前注册制促进投行从打价格战的通道中介转型为提供专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券商应当发挥发行人、投资者、其他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和平衡作用,做好信息传递、价格发现、综合服务等工作。二是以交易为中心的机构业务方面,随着场外衍生品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参与主体逐步放开,机构投资者比例不断增加,我国衍生品业务将为证券行业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这对券商的产品研发能力、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三是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券商可借助自身经纪业务的客户基础以及在投研业务、机构销售业务上的服务优势,通过业务协同、专业赋能和科技驱动,从传统单一的通道业务模式向全价值链财富管理转型。

本文编辑:秦婷、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