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之意不在“筹”揭开中国式众筹的面纱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14-08-13 14:09:58
行业概况
互联网众筹模式2008年起源于美国,初衷旨在帮助艺术家完成艺术创作。随后,众筹模式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引发了一波创业者互联网众筹热潮。随着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众筹的基因也在发生改变,开始呈现出和海外模式截然不同的图景——融资功能逐渐弱化,预售、宣传、曝光功能逐渐被强化。
500亿美元的待采金矿
一般来说,行业内将众筹形态划分为4类:实物众筹(也叫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债券众筹和公益众筹,目前最受欢迎同时接受度最高的形态是实物众筹。
之前,京东金融众筹业务负责人金麟将众筹的特点概括为三点:首先是预售性的特点,因为在众筹阶段,产品对象更多表现为创意类产品,而非实物产品,因此需要经一段时间支持才能得到项目回报;第二个是排他性。即在这个时点,只有在众筹平台上买到这款产品或体验,其他渠道得不到这款产品;第三个是梦想与筹资金额挂钩。众筹额达到设定目标时,梦想才能付诸实践。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2009年相继上线的美国众筹网站Indiegogo和Kickstarter,其初衷逻辑即在于帮助那些缺少资金的创意人实现梦想。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众筹正成为席卷互联网的一股新潮流,其所涵盖的外延范围,也从最初的艺术领域不断扩展到影视、音乐、出版等各个领域。在漫画、微电影等创意梦想类众筹网站发端之后,又延伸出众筹“建旅馆”、众筹“买房”、众筹“买地”等模式。
今年2月19日,网信金融众筹网旗下的股权众筹平台“原始会”甚至上线了一则融资1000万元的光伏电站众筹项目。
伴随众筹模式外延的不断扩展,其背后孕育的市场商机也逐渐被看好。
世界银行发布的众筹报告称,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96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众筹市场,预计规模将达460亿~500亿美元。
根据清科联合众筹网发布的《2014年中国众筹模式上半年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内容显示,2014上半年国内众筹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423起,募集总金额仅18791.07万元,参与人数为10.92万人。同期,美国众筹行业共募集资金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项目数5513个,参与人数近281万人,在几方面都都远远领先于中国众筹业。不过,报告同时显示,目前Kickstarter的项目数量及其他综合数据仍占美国众筹领域90%以上的比重。
众筹发展遇难题
目前国内众筹网站的整个流程大体一致:项目申请后,众筹网站会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筛选,然后派出项目经理和众筹发起人进行对接沟通,确定上线的文案、视频包装宣传推广等。一般来说,上线时间通常在几天至两周不等。
项目众筹上线之前会设定一个众筹目标,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30~45天的众筹期,用户可以为喜欢的项目筹资,并且通常来说,众筹项目会根据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众筹档位,每个档位的金额不等,获得的回报也不相同。
如果在众筹期内完成目标金额,那么意味着项目众筹成功,众筹的资金会转入项目发起人的手中;如果在众筹期内没有达到目标金额,那么意味着众筹失败,之前筹集的资金会退还回支持者。
对于绝大多数的众筹发起人而言,众筹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低门槛的融资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性质正在慢慢变味。对此,主要缘于三点原因:首先,从用户端来说,众筹模式本质上是基于“众”之上的一种天使投资模式,但国内一般用户对这种天使型投资概念的接受度不高;其次,从项目端来讲,缺少真正有创新和技术含量的上线项目,以引起用户的众筹兴趣;第三,众筹是一种基于信用之上的社交模式,但国内的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欠佳,导致众筹发起人、用户间的沟通不够通畅,从而阻碍了众筹的发展。
众筹平台成曝光台
在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后,中国市场上的众筹开始转向追求形式上的曝光度。
这种变化,与众筹网站本身的特点存在直接的关系。“绝大多数团队把众筹看成产品曝光的好时机。通常产品投入市场需要不菲的市场费用,而登陆众筹平台后,不但能够进行推广和宣传,减少市场营销费用,甚至还能引起投资人、渠道商、媒体的注意。如果是实物类众筹,也许还能在众筹期 “卖掉”部分产品,回笼资金。”一位众筹项目发起人干脆直接表示,“对于卖货而言,众筹实在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好事。”
此外,由于众筹的特殊性,很多项目发起人将众筹平台当做验证市场可行性的“法宝”。当产品接近完工时,把产品放到众筹平台上去展示:如果市场反应良好,支持者踊跃,那么便可以快马加鞭进行量产;如果反响平平,则进行调整和进一步的修改。即使在众筹平台筹资失败,但比起量产后产品卖不出去导致资金链断裂,也要好得多。
众筹变成了检验市场的工具以及曝光宣传的重要途径,其原始的资金筹措功能慢慢成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要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真指望靠众筹的钱来完成项目,那项目早就该黄了。”
与此对应的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登陆众筹的创业团队已经获得天使轮或者A轮融资,有的团队甚至已经到了B轮融资。众筹所得的钱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换句话说,这些登陆网站进行众筹的项目,也并非真的缺钱。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亚洲的众筹筹资额只占全球众筹筹资额的3%,亚洲及欧美众筹市场呈现出极其不平等的发展态势。
国内众筹效果“不给力”创业者出海求援
国内众筹网站“去众筹化”的背景下,一部分国内创业者将眼光投向了国外的众筹网站。
“我们正在筹备登陆Kickstarter。”亿航科技联合创始人熊逸放告诉记者,最近他一直在为产品登陆Kickstarter做准备。
亿航科技的产品为Ghost四轴飞行器,通过安装在手机上应用进行控制。这款飞行器此前登陆过国内众筹网站 “点名时间”,目前正准备登陆Kickstarter。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众筹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出海众筹,其中绝大多数都把目标锁定在Kickstarter。
熊逸放说,他们之所以看重Kickstarter的原因在于,国内的众筹市场还很不成熟,仍处于教育用户的阶段,而国外的众筹市场相对成熟,用户也比较专业。
他举例说,Kickstarter上的用户会根据众筹发起人的产品提各种相对更专业化的意见,并且积极与众筹发起人沟通,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众筹发起人改进产品。相比而言,国内的众筹用户大多是“小白”,只是觉得好玩有趣便支持,因此国内的众筹更接近预售。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Kickstarter作为全球最知名的众筹网站,流量以及用户质量都很突出,项目如果能够成功上线,意味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曝光,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不过,登陆Kickstarter这样的网站仍需要勇气。Kickstarter的审核机制和国内众筹网站类似,提交申请通过后,几天或者两周内产品就会上线,不同之处在于Kickstarter的申请人有国籍限定,中国团队如果想上线自己的产品,需要先找一个符合国籍要求的外籍人士进行担保,还需要准备全英文的文案以及视频。
最重要的是,Kickstarter的受众也有较为严苛的标准,如果上线的产品水准不够,那么很可能会遭遇冷门,这对团队的士气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据熊逸放介绍,之前国内有一家做智能耳机的创业团队登陆Kickstarter,但众筹的效果并不理想,45天才筹得几千美元,最后项目流标,众筹行动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的创业失败也会因高曝光度而被放大。
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从众筹项目还是众筹用户,中国整个众筹市场还非常不成熟,中国众筹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还有整个经济基础的差异,因此想达到比较理想化、全民参与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