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农行战略规划部)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14-06-04 12:00:00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自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试点“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并于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品牌以来,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2012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融资总量约为7万亿,而企业所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供应链资产却超过70万亿,因此供应链金融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是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背景下摆脱“利差业务独大”的重要途径。
就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有一箭多雕之功效:第一,可以连结境内、境外业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把整个跨境贸易链条对接起来,实现银行服务从企业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方位覆盖。第二,供应链金融本身的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一般都在融资额的100%以上)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第三,可以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挖掘,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业务的相关风险,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和批量化运作。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谋求转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促使各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众多银行纷纷发力供应链金融。
(一)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早而且发展迅速,其于2005年6月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在此基础上于 2006年7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而2010年7月进而推出了电子供应链融资服务,电子供应链服务的要点在于将工行内部系统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ERP系统实时对接,使网络融资与供应链交易链紧密结合,实现融资的自助化、便捷化和跨区域功能。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流程方面,采用柜台化办理的思路。相关企业可以直接到柜面办理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并且能够实时获得融资,满足企业时效性的要求,使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二是市场营销方面,批量筛选核心企业、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凭借自身的结算优势,工商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名单及其收款情况进行批量筛选,准确定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并组织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召开供应链融资方案推介会,把传统单个客户营销模式转变为批量营销模式。三是风险管理方面,整合现金流和信息流,提高信息的对称性。依托电子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工商银行实现了自身现金流分析系统与核心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实时对接,及时掌握供应商在核心企业的订单及应收账款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使得信息透明度增加,不仅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为操作流程的简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中国银行
目前,中国银行已推出包括融信达、融易达、销易达、融货达、货利达、通易达、融通达等在内的一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中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扎实执行战略落地。中国银行供应链融资行动方案的制定由公司业务部牵头,国际结算、中小企业、国内结算、风险管理等条线协作,方案包括阶段行动计划、工作重点、绩效考核方案和资源配置措施;中行还组建了专项小组,明确牵头人和相应职责。为使成功经验得到迅速推广,中国银行将“案例大家谈”、“Q&A”和“同业跟盯做”等系列专题信息公布在内部信息平台上,积极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复制示范案例。二是着力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的知名度。比如说,中国银行江苏分行集中在11个地市举办“共盈链2013”签约仪式,与130家优质核心企业签订供应链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意向签约总金额600亿元,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三是积极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客户。中行围绕工程机械、汽车、食品饮料、零售、建筑、医院、电气设备等数十个行业,全面梳理核心企业,然后从核心企业挑选目标客户。四是大力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中国银行不断创新供应链方案、整合运用产品组合,加强了投行、国际结算和现金管理等条线产品的整合,能够满足供应链全链条的融资需求。
(三)股份制银行
平安、民生和中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股份制银行中规模较大、特色鲜明。
平安银行2005年就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升为全行的战略业务,在总行建立了贸易融资部并成立专业的审批团队,2006年进而启动了“供应链金融”品牌战略。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经历了“N-1-N”和“供应链金融2.0”两个阶段。“N-1-N”是指平安银行从中小企业(N)入手,锁定核心企业(1),再通过核心企业向其上下游企业(N)开展批发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的“N-1-N”模式是 “从点到链”的创新,而其于2012年12月推出“供应链金融2.0”则是“从链到面”的拓展。
民生银行通过“一圈两链”来打造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并推出“商贷通”产品专门服务“一圈两链”。“一圈”指的是各个城市的大型商圈,“两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销售链下游的经销商和核心企业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商贷通”则是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定义为商户融资产品,并建立“信贷工厂”作业模式,通过审批流程的再造,大幅提高了服务效率。
中信银行则始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全行对公战略核心业务之一。中信银行依托传统的对公优势,从现有的核心大客户出发,拓展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搭建了三大平台(物流融资、同业合作和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和电子服务增值链)以及五大行业(汽车、钢铁、家电、石化、电信)网络的架构。
招行最近推出了全新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也已经起步,浦发、兴业、招行等都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并成立了专门的品牌。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服务凭借多赢的效果给商业银行提供众多切入的机会。随着供应链的完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银行业务的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服务范围逐渐扩大至供应链全链条。完整的供应链包含多个节点,包括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批发商、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通过将金融服务向整个链条扩展,可以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规模提高和范围扩大,进而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对其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如,中信银行的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并启动汽车消费信贷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最终消费者;民生银行也推出“融通汽车产业链”模式,将对汽车行业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打通批发和零售环节。
二是服务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无法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将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2.0正是服务方式向线上转移的尝试,2012年以来多家银行也尝试将供应链金融从“线下手工处理”转变为“线上多系统集成”,2012年3月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上线、12月光大银行推出“汽车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系统”。
三是银行、物流和电商将实现跨界融合。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越发迫在眉睫。银行、电商、物流等行业都想通过对自身核心资源范围的拓展,从而覆盖更多客户和服务范围、更深入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电商、物流和银行跨平台融合将是大势所趋。在国外,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就在亚洲组建了一支物流团队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物流支持。在国内,跨界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如建设银行成立善融商务、民生银行成立民生电商,苏宁云商拟设立的苏宁银行,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意欲挺进银行业。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群雄混战的格局下,商业银行需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攻关,尽快形成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
一是抓紧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据《首席财务官》的调查,目前各供应链金融品牌的区分度并不高,受众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品牌区分度的混沌状态,恰恰说明树立品牌的重要性。一方面,银行应整合现有贸易融资产品,将符合供应链特点的产品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范围;另一方面,创新有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有层次、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
二是深度挖掘核心客户市场,加强供应链金融营销力度。首先,围绕核心客户,摸清供应链企业信息,掌握企业需求点。其次,找准市场目标,落实精准营销。在对企业上下游客户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下游企业客户情况,制定精准的营销方案和营销策略。最后,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完整的供应金融解决方案。
三是加快建设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交互、协作、可视为理念,建设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连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多层次的线上服务体系。首先,要实现业务全流程在线处理。从业务申请、业务审批到融资发放均通过在线平台办理。其次,要实现内外系统的有效对接。将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如第三方物流、B2B平台、海关、国库、外管等)进行渠道接入。再次,要实现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利用服务平台所收集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开发不同的产品满足相应需求,实时根据企业的交易信息为企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四是建立差异化供应链企业准入机制,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逐步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供应链金融的链条环节长且环环相扣、参与主体众多且彼此依赖、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需要建立系统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严格确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根据不同成员企业融资需求的风险点差异,设置不同的准入评级机制。其次,利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加强适时连续的贷后管理。最后,对于供应链上的优质中小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抵押和担保的领域及范围,探索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抵押和担保方式。
(执笔人:唐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