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引发共享经济持续火热–wework商业模式的思考
by lijing 2015-03-20 16:15:46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李婧、 北京京西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余音
本文编辑《清华金融评论》彭晓云
最近,毛大庆辞去万科副总裁转而创业去做中国版Wework的消息,再次把Wework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尤其是Wework去年底融资3.55亿美元,总估值50亿美元,惊动了地产界、创业界和投资界,不免让人揣摩其独到之处。
Wework的商业模式
以较低的价格承租商业中心地带楼宇的一两层进行装修改造,布局许多工位或小型办公室,配备共享的会议室、家具等硬件设施和前台、保安等物业管理服务,营造开放式、品质型的办公环境,以开放式的工作氛围和服务式的办公空间招租,收取比周边同等楼宇价位高的租金获得收益。
看似这样简单的“二房东”商业模式,如何做到迅速扩张到30余万平米的物业管理面积,吸引到上万的用户数量? 这无不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有关。
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于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Spaeth提出(“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也即合作性消费),进入21世纪伴随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火热。
2011年,合作性消费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2013年,叫车软件“Uber”融资12亿美元,房屋出租平台“Airbnb”融资4.5亿美元,这两个平台是连接了车和房屋等资源闲置方与资源需求方,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完美地满足了双方。国内市场的滴滴、易到专车软件和自如有家、小猪短租也是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而Wework以及国内的Soho 3Q、3W咖啡和创业公社等共享式办公空间运营又将共享经济带入到商业地产界。
共享办公空间兴起从市场需求来看,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更加透明畅通,企业运营过程中除核心技术和业务外的许多支持性功能更倾向于外包,“互联网+”导致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细化,大量企业趋于小型化,年轻化创业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这些小企业和创业团队还没有发展壮大到需要并支付得起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型高档办公区,从而催生了对类似Wework这样共享办公空间的需求,物业管理方为其提供了标准化的办公环境,免去了其装修改造和运维管理的成本和繁琐工作。更重要的是,Wework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开放的办公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享会议室、服务区和组织集体活动,激发用户碰撞出创业灵感和合作,营造了一个共享式的创业社区。
从另一个角度看,共享式办公也是扩大集群区域范围经济效应的体现。最初的产业集群更多的是产业园区聚集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同种产品降低边际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或者是各家企业生产多种产品降低共性成本形成范围经济。紧接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垂直协同,带来资源高效利用,扩大了范围经济效应。如今,Wework空间可以聚集同一产业的企业,还可以聚集不同产业链的企业,为其提供除企业核心运营设施之外的所有基础设施和服务;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共享同一资源和产业间的协同,从而降低了单位经济活动成本。这便是互联网下共享经济带动扩大范围经济的效应。
Wework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共享经济生态圈。相比传统的共享办公区运营商,Wework的估值能超过其收入的100倍,也体现了当下风险投资环境宽松,但凡借互联网的名头,都比较受风投的追捧。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用户即价值”,Wework在扩张其线下实体面积吸纳客户的同时,也建立了其线上的APP为入驻和未入驻用户提供了在线的服务系统,并搭建了用户间的社交网络,从而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共享经济生态圈。想必Wework的投资方也是看重了其人与人、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带来的共享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潜力,未来Wework能不能持续,依赖于这个生态圈的自我循环能力和向用户输出的红利。
回顾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Web1.0的单向传播,Web2.0的互动平台,到Web3.0的用户生态圈。本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计划,可以想见的未来,Web4.0将与工业4.0相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共享经济将渗入到其他产业。对公司而言,做好互联网+产业生态圈的考验不仅是资本扩张,更具考验性的是用户获取和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