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热的冷思考


城镇化热的冷思考

 

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茅

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不可否认,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已经从7.5%下调到7%左右的情况下,城镇化将在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

中国经济增长过去过于看重增长速度,现在已经意识到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城镇化如果发展得太快,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严重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利于公众的福祉。我们在进行城镇化时,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跟得上城镇化步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能否跟得上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惊人,原来只有二环,现在已有七环在建设当中。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地铁日渐拥挤,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日渐紧张的局面。在北京上下班高峰期,不少地铁线进行限流,在站内等了好几辆列车都挤不上去的现象并不鲜见。在一些三甲医院里,等着就诊的病人排起了长龙。

其次,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城镇化带来的压力。在城镇化大兴土木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污染问题。另外,人口的集中,也肯定会带来汽车排放、空调排放的集中,这些污染物集中得过多过快,势必会令原本清新的空气变得污浊起来。遥想多年以前,北京城还是座宜居的美丽城市,现如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雾都”。原知名媒体人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已经给中国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当然不希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雾霾出现。

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其发展速度。城镇化速度是否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环境承受能力相匹配。发展要稳,不能太快,太快容易出问题。

我们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避免超大城市的形成。人口过于集中,会造成拥堵、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安全也会形成隐患。虽然城镇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我们要让城镇化的节奏稍微慢一些,稳一些,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避免、或是减少副作用的出现。

在当今污染相当严重的情况下,有人开始怀念农耕时代。全面回到农耕时代并不现实,不过可以考虑在一些土壤适合进行农耕的广袤西部地区,维持农耕。对部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城镇化未必全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