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跑到起飞: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展望


从起跑到起飞: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展望

文/吉昱华  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    本文编辑/邢缤心

2015年保险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全面改革创新、快速发展和服务全局的新常态。这个保险新常态最鲜明的特点是从“需要国家”到“国家需要”,最显著的标志是行业从“起跑”到“起飞”,最强劲的动力是“四核驱动”和“两翼齐飞”。

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保险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全面改革创新、快速发展和服务全局的新常态。这个保险新常态最鲜明的特点是从“需要国家”到“国家需要”,最显著的标志是行业从“起跑”到“起飞”,最强劲的动力是“四核驱动”和“两翼齐飞”。

从“需要国家”到“国家需要”

中国保险业从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3年全国保费收入人民币1.7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保险市场规模全球第4,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业始终胸怀全局,在服务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巨灾救助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日益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进程中,保险业始终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尽管保险业服务全局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但受限于起点较低和社会保险意识薄弱等因素,行业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加快行业发展已经成为保险业长期以来的共识。事实上,国家在农业保险等领域的支持,已经对保险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已经从行业意愿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需要保险业加快发展已经成为保险行业的时代强音。经济新常态对保险业的需要是全方位的,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保险这种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越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性就体现得越明显。2009年一个美国消费者平均消费支出是9154美元,其个人支出的前三项分别是住房相关支出1408美元、交通846美元、食品582美元。但相比之下,美国仅寿险业的保险密度2013年就达1684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是企业支出的,前面对住房、交通的统计中也包含着保险支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保险在市场经济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保险业通过持有市政债券等方式,为城镇化提供了巨额资金。同时,保险业是PE基金、创投基金、并购基金最大的单一资金来源,也是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债券最大的持有人。保险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美国是2.8%,英国是2.4%,我国仅有0.4%。随着《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保险业将全方位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需要发挥保险业的支柱性作用。在美国、英国和日本,保险机构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约为15%、21%和23%,我国只有6%。德国家庭金融资产约为5万亿欧元,其中以保险和养老金形式存在的资产约占30%。保险资金由于期限较长,可以轻松地穿越基钦周期(库存周期)、朱格拉周期(投资周期),期限较长的寿险资金还能够穿越库兹涅茨周期(建筑周期)。发挥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有利于提升金融业效率,维护金融稳定。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保险这条市场化筹资渠道。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事关政权稳定的一件大事。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各级财政的日子总体是比较好过的,但随着土地财政逐渐走下坡路,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上的不断扩大,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压力。欧盟国家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29%,2013年法国、丹麦、比利时更是高达33%、30.8%和30.7%。2013年我国社会保险支出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4.9%。如果未来我国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将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乃至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发挥保险业在社保体系第二和第三支柱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从“起跑”到“起飞”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这个发展目标,是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服务的需求,研究国际上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考虑了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对保险业的影响,考虑了保险业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成效。通过全行业的持续努力,这些目标是有可能达到的。

1990年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保费收入增速大致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我们判断从2014年至2020年的7年间,保险业年均增速预计在17%左右,2020年全国保费收入将达到5.1万亿元。

从保险密度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13.6亿人,根据国家卫计委预计,2020年总人口将达14.5亿人。按保费收入5.1万亿元测算,保险密度在3500元左右。从保险深度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一个时期GDP名义增长率应该在8%左右,那么2020年GDP将达到97.5万亿元。按保费收入5.1万亿元测算,保险深度在5%左右。

从“起跑”到“起飞”,是保险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我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演变的过程,也是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过程。

“四核驱动”与“两翼齐飞”

《若干意见》的出台就相当于给保险业换装了一个核动力引擎。这个新引擎,将为保险业在新起点上的腾飞,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观察新时期保险业从“起跑”到“起飞”这个令人激动的过程,其根本的保障就是“四核驱动”与“两翼齐飞”。

所谓的“四核驱动”,是指改革的推动、需求的拉动、政策的支撑和监管的保障。

一是改革的推动。观察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现象一直在制约着保险业的发展,那就是保险业没有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比如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实际GDP增速接近10%,名义GDP增速更高,应该说全社会平均的资本回报率是很高的。但是保险业整体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明显低于银行5年期贷款的基础利率,保险作为一种长期资金,没有享受到资金的期限溢价。《若干意见》出台后,保险资金已经成为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最为丰富、投资形式最为灵活的一个大类资金。经过几年的历练,保险资金的总体投资收益应该逐步向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靠拢。这将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保险业在产品定价机制和影响渠道方面的改革,将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好地通过保险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大大受益。

二是需求的拉动。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占比最集中的年龄段是20~45岁几个年龄段,其中19岁占总人口比重7.49%,20~24岁占总人口比重9.56%,25~29岁占比7.58%,30~34岁占比7.29%,35~39岁占比8.86%,40~44岁占比9.36%,45~49岁占比7.92%。其他年龄段占比都小得多,在6%以下。一般而言,30~50岁年龄组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要开始为退休做考虑,是对寿险需求最为强烈的人群。从人口数据来看,未来十年,我国30~50岁年龄组的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并达到一个高峰。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支持寿险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从财产险行业看,201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是1.37亿辆,人均是0.1辆,相比之下,美国汽车保有量大概是2.4亿辆,人均0.76辆;德国大概是5200万辆,人均0.64辆。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仅仅是一个汽车的消费,就可以支撑财产险行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政策的支撑。这次《若干意见》,政策支持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文件形成了“政策引导、政府购买、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财政补贴”五位一体的政策支持框架。其中有很多硬措施。比如说有行业期盼已久的个税递延政策的落地,也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预料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将极大地增强行业竞争力。

四是监管的保障。《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而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将进一步改善保险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保监会将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努力构建“3-4-3”保险监管主体框架,即三个监管目标、四项监管原则、三大监管支柱。具体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市场风险、促进市场繁荣为监管目标,坚持维护公平与促进效率、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统一,强化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

所谓的“两翼齐飞”,是指保险业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共同焕发的强大活力。我们常说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是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和保险产品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之后,这两个轮子已经变成了行业腾飞的两个翅膀,共同助力保险业从“起跑”到“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