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2-26 08:58:5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农村金融作为支撑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其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农信社系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仅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探讨如何“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问题,《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2月刊特推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封面专题,分析如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特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如何在关键之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在收官之年撬动金融“活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中央一号文件同时要求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严厉打击农村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
《清华金融评论》解读如何“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
当前,农村金融仍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仅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此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
为回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历史,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效路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问题,为再造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保障措施和解决方案,《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2月刊特推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封面专题,探讨如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特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汪小亚在卷首语中指出,改革深化,不变初心,服务“三农”应该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变的初心。只有坚守住这些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特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广东省原副省长欧阳卫民指出,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要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引领下,要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释放的新动能,优化信贷策略和结构,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切实提升支农支小的质量和水平。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以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为导向,避免资金“脱实向虚”的苗头,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服务,加大产品创新,拓展业务增长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隋军指出,农村金融机构作为连接城乡经济的关键纽带,自身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求。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又要体现制度优势、政策优势、区域优势,以改革扭转发展困境、开辟广阔前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军,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战略规划部中级经理陈良敏,广西农商联合银行财务管理部经理邓城涛,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易鑫富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加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并要求完善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治理机制,以稳妥方式化解风险。农信社改革化险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央“一省一策”的改革方针,多数省份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机构运营状况,选择实施有限牌照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进行改革。以广西为例,考虑到当地农合机构多位于偏远贫困区域,规模小且分散,大型机构风险较高,不适合实施“大带小,强帮弱”的模式,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用有限牌照联合银行模式。
海南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陈维指出,自2016年起,关于农信社的改革,中央持续发出政策信号,从提出“开展省农信联社改革试点”,到“抓紧研究制定省农信联社改革方案”,再到“推动省农信联社改革”,改革的要求和节奏稳中有进,不断深入,要继续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奋力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美国杜克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家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沈乐阳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农村金融作为支撑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其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强大引擎,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边界,还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优化了风险管理,并增强了金融的普惠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指出,农村金融体系在中国金融治理和金融发展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中国的农村和农业金融体系乃是中国传统金融制度和金融治理模式的最典型的代表,因而农村和农业金融体系天然地成为研究中国式现金融治理和金融制度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农信社系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之一。近两年来,开展以省联社改革为主的新一轮改革。新一轮改革采取了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对农信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有不同的含义。农信社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化险与农村金融对包容性组织机构体系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主任唐晓雪指出,近年来,中小银行风险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三大风险之一,同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铺开。如何认识近20多年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对农村中小银行的冲击,以及农村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农村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马新彬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三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推动我国农信社“再造”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祝红梅指出,2022年以来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以化解风险、理顺体制、提升能力为目标。目前化解风险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农信社经营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下一步改革需重点关注如何构建农信社风险化解的长效机制、如何理顺省级机构与基层行社的关系、如何避免对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能不利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张珩指出,长期以来,作为县域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系统在缓解普惠金融群体融资需求、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下为本期封面专题目录: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