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财政发力,迈向财政大年|宏观经济


广义财政发力,迈向财政大年|宏观经济

4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9月财政收支的最大亮点,是广义财政的发力,单月同比9.9%,创近一年新高。其中既有一般预算支出的稳健贡献(5.2%,剔除卫生健康高基数影响后6.3%,高于全年预算目标),也有专项债加速带来的政府性基金支出脉冲(26.1%,近一年新高)。展望后续,预计是加力迈向2024财政大年的过程,关注两大边际变化:一是总量上,债务工具的新补充,使今年年底、明年开年财政力度显著增强;二是结构上,央地财政的新分工,或阶段性呈现“地方防风险+中央加杠杆”。

广义财政发力,迈向财政大年

1-9月财政收入同比8.9%,1-8月同比10%;1-9月财政支出同比3.9%,1-8月同比3.8%;1-9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15.7%,1-8月同比-15%;1-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17.3%,1-8月同比-21.7%。

9月财政收支的最大亮点,是广义财政的发力,单月同比9.9%,创近一年新高。其中既有一般预算支出的稳健贡献(5.2%,剔除卫生健康高基数影响后6.3%,高于全年预算目标),也有专项债加速带来的政府性基金支出脉冲(26.1%,近一年新高)。

展望后续,预计是加力迈向2024财政大年的过程,关注两大边际变化:

一是总量上,债务工具的新补充,使今年年底、明年开年财政力度显著增强。一是国债,年内进度本就仍有空间,增发万亿国债添砖加瓦,包括年内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另有5000亿结转明年,开年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专项债,提前下达授权期限延至2027年底,明年或顶格提前下达2.28万亿,保证既有政策力度不掉。

二是结构上,央地财政的新分工,或阶段性呈现“地方防风险+中央加杠杆”:

必要性,来自地方财政的现状倒逼:周期位置而言,如我们在《财政长周期思考》中所述,当前地方财政面临“消耗”模式+债务压力,需中央加杠杆;边际上,特殊再融资债超预期发行,大幅消耗地方结存限额空间(2022年末约2.3万亿,不到1个月已消耗40%),更需中央加杠杆。

可行性,来自我国中央加杠杆的充足空间。横向比较,2022年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21.3%,大幅低于G7平均107.7%;纵向比较,近年我国杠杆率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地方政府抬升,中央政府杠杆率长期稳定。

9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税收时隔5月转正,汽车亮眼地产偏弱

9月财政收入降幅大幅收窄至-1.2%(8月-8.1%);其中,税收增速0.9%(8月-6.6%),时隔5个月再转正;非税-7.4%(8月-15%),连续6个月负增。

主要税种:除个税受专项扣除新政扰动外,表现俱佳;消费税尤其亮眼,或由汽车助推。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主力税种拉动税收增速0.9个百分点(8月拖累0.4个百分点),主要反映9月经济修复叠加PPI同比持续回升;个税拖累税收增速0.3个百分点(8月拉动0.4个百分点),或反映专项扣除调整:9月“上有老下有小”个税纳税人可按提高后的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执行,拉低个税读数。国内消费税高增35.3%,车购税同样高增(32.4%),两者共同指向汽车市场近期产销两旺:据中汽协,9月,汽车产销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其他税种:地产偏弱。地产相关税拖累税收增速1.4个百分点(8月拉动0.5个百分点),与卖地收入仍低迷相互验证,反映地产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外贸相关税拖累税收增速幅度仍大(1.8个百分点,8月拖累2.6个百分点),验证9月出口企稳。

支出端:力度稳健,基建、科技是亮点

9月是支出大月,同比力度稳健(5.2%,8月7.2%),若剔除卫生健康支出的高基数拖累,则进一步升至6.3%,高于全年预算目标。

分支出类型看,结构优异,基建类、科技支出高增:9月三项代表性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贡献回落,合计拉动支出增速0.4个百分点(8月拉动3.1个百分点),主因卫生健康支出高基数,拖累1.1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农林水)拉动趋强,合计拉动支出增速2.3个百分点(8月拉动1.3个百分点),伴随特殊再融资债快发的支出端减负与增发国债的收入端补充,后续基建类支出持续发力可期;科学技术单月高增,拉动支出增速1.3个百分点(8月拖累0.6个百分点)。

广义财政:支出发力创近一年新高,卖地仍低迷

9月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扩大(-20.4%,8月-18.5%),主要是卖地仍低迷(-21.3%,8月-22.2%),与地产相关税回落相互验证。

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回正,创近一年新高(-26.1%,8月-10.1%),主要是专项债加速发行。截至10月24日,年内新增专项债已发3.77万亿,待发约1600亿。后续关注明年提前批,或顶格提前下达2.28万亿,保证既有政策力度不掉,配合增发国债形成增量。

来源丨经作者授权发布

编辑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