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再调整!1年期降为3.35% | 宏观经济


LPR再调整!1年期降为3.35% | 宏观经济

4

文/《清华金融评论》丁开艳

7月22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35%,此前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85%,此前为3.95%,均下降10个基点。这是自今年2月5年期以上LPR大幅调降25个基点以来,年内的第二次下调。此前连续4个月未调整,维持在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此次LPR下调释放了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的积极信号,有望提振市场信心,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下降10个基点!1年期LPR降为3.35%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7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均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为加强预期管理,促进LPR发布时间与金融市场运行时间更好衔接,自2024年7月22日起,将LPR发布时间由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上午9时15分调整为9时00分。
对于此次调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LPR的下降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有助于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LPR下降以后也会进一步降低房贷的成本,这对于当前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需求回暖,进一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东方金诚分析认为,7月两个期限品种 LPR 报价下调,符合市场预期,将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除政策性降息的引导作用外,本次LPR报价下调还受到一些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以及近期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等因素的支撑。
东莞证券认为,此次LPR下调释放了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的积极信号,这有望提振市场信心,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的支撑。以LPR为定价基准的贷款利率将下降,进而刺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此次LPR下调的三大积极意义。第一,此次LPR下调释放了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的积极信号,这有望提振市场信心,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以LPR为定价基准的贷款利率将下降,进而刺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其中,房贷利率也将跟进下行,提前还贷现象将有所缓解,叠加517房地产“四箭齐发”重磅政策,有望合力强化稳楼市效果。第三,银行板块估值的核心逻辑是宏观经济,虽然此次LPR下行短期来看使净息差继续承压,但从长期来看利好宏观经济修复,只有经济恢复基础稳固,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资产质量、净息差等指标才能稳中向好。此外,降息有望提振银行贷款规模以实现“以量补价”,展望下半年,预计政策端将继续引导存款利率下调,减轻银行负债端的压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认为,从政策方面来看,央行在近期推出结构性工具,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主动管理负债成本。此外,央行调降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中枢下移,为银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拓展了空间。从市场角度来看,近期公布的数据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偏弱,房地产市场整体偏冷,商业银行有动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以刺激需求。
减免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质押品,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利率下调至1.7%
LPR调整的当天,为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中国人民银行7月22日发布公告称,决定自本月起,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同时,宣布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操作利率由1.8%调整为1.7%。本次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前次的1.8%降至1.7%,是2023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
专家表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有利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政策利率下调预计将通过金融市场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打破长债收益率下行与预期转弱的负向循环。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此次降息正处于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除了传统的降低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外,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了非常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于增强后续实体经济活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
我国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未来可考虑明确以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潘功胜表示,要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全球范围看,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一直在不断动态演进。今年以来,欧央行、日本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英格兰银行也在对其政策制定和预期沟通进行评估。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
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
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场对此比较关注。我们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主要靠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减少,我们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疫情冲击时期,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主体、特定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今天的发言就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的一次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
责编丨丁开艳、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